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46篇 |
免费 | 192篇 |
国内免费 | 179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37篇 |
废物处理 | 301篇 |
环保管理 | 373篇 |
综合类 | 2525篇 |
基础理论 | 816篇 |
污染及防治 | 1994篇 |
评价与监测 | 177篇 |
社会与环境 | 194篇 |
灾害及防治 | 2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240篇 |
2021年 | 181篇 |
2020年 | 130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190篇 |
2017年 | 227篇 |
2016年 | 272篇 |
2015年 | 317篇 |
2014年 | 386篇 |
2013年 | 522篇 |
2012年 | 397篇 |
2011年 | 458篇 |
2010年 | 326篇 |
2009年 | 298篇 |
2008年 | 321篇 |
2007年 | 259篇 |
2006年 | 271篇 |
2005年 | 195篇 |
2004年 | 152篇 |
2003年 | 166篇 |
2002年 | 167篇 |
2001年 | 151篇 |
2000年 | 165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166篇 |
1997年 | 119篇 |
1996年 | 108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有机质浓度高,成分单一,蛋白质、总氮浓度较高,易酸化,且已酸化程度较高的大豆蛋白废水,确定以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池为主的处理工艺,在原废水ρ(COD)为11809~15040mg/L时,总出水浓度192~350mg/L,去除率达到96.2%~97.5%。新的内循环厌氧反应池具有高度小、结构简单、污染物去除率高的特征,COD运行负荷达6.0~7.5kg/(m3.d),COD去除率达88%~93%。当COD运行负荷5.0~7.0kg/(m3.d)时,该池内循环管道形成了连续的较强内回流。 相似文献
72.
73.
雨水管道沉积物对径流初期冲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避免汇水面源头以及分流制雨水管道系统中沉积的大量污染物在降雨时随雨水径流被冲刷进入水体,从而控制径流对水环境构成的冲击性污染,从理论和试验2方面分析了管道径流污染物(汇水面和管道沉积物2个来源)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汇水面源头污染物流失较符合源头冲刷的指数衰减模型,管道内沉积物流失可用流量曲线模型计算;管道内沉积物占管道径流污染物的比例越大,管道径流的初期冲刷现象越不明显.为了提高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的效率,宜在源头进行分散控制,并加强雨水管网系统清洁维护,避免污染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74.
Cr(Ⅵ)污染土壤的热解还原无害化处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提出了用热解还原法对含铬土壤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新技术,研究了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及土壤有机质对铬无害化处理的影响,分析了热解前后土壤中铬的元素形态的变化.同时还探讨了热解还原过程中Cr(Ⅵ)的无害化机制.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有机质在热解还原过程中产生的挥发分对Cr(Ⅵ)的无害化起核心作用;在200~600℃范围内,Cr(Ⅵ)的还原量随着热解温度升高而增大,500.0℃最适合于经济有效地实现Cr(Ⅵ)的热解还原处理;Cr(Ⅵ)的热解还原过程较快.铬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热解后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铬量大大降低,大部分铬转化成了活性低的残渣态,极大地降低了铬的危害. 相似文献
75.
采用电称冲击低压系统(ELPI)将无烟室和吸烟室内的空气颗粒物(0.03~10.00 μm)分成12级,对其粒子数和质量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吸烟室PM0.03~10.00的日平均粒子数和质量浓度分别是无烟室的1.50、1.13倍.烟草烟雾对室内颗粒物粒子数的影响集中在0.03~1.00 μm粒径段;对室内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表现为双模态结构,峰值分别在0.20~0.70、5.00~8.20 μm粒径段.烟草烟雾颗粒物的粒子数和质量浓度随烟雾消散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粒径越小,减小的越明显;烟草烟雾颗粒物在室内消散缓慢,会在长时间内造成影响,应引起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76.
77.
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DAT-IAT工艺和A/DAT-IA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常规指标去除和生态毒理指标削减的最优运行条件。结果表明,在正交试验的同一工艺中,COD去除最优运行条件的出水COD值优于生态毒性削减最优运行条件的出水COD值,但前者出水的生态毒性较大。由于厌氧池的水解酸化作用,A/DAT-IAT工艺对COD和生态毒性的处理效果均优于DAT-IAT工艺,并且回流总能耗低于DAT-IAT工艺,但是出水COD仍不达标。为了降低进入工艺的COD的总量,以絮凝沉淀做为预处理工艺,并采用Al残留量最小的絮凝剂投药量以降低出水中残留Al带来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COD去除最优运行条件下,具有絮凝预处理的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优于没有絮凝预处理的工艺。絮凝-A/DAT-IAT工艺在COD去除最优运行条件下出水COD为104.46 mg/L,满足排放标准。在毒性削减最优运行条件下,具有絮凝预处理的工艺的出水生态毒性有所上升,但是污染物的总量得到了大幅削减。絮凝-A/DAT-IAT工艺与DAT-IAT工艺相比,在污染物去除效率得到大幅增加的同时,生态毒性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78.
以乙酸钠为外加碳源,考察了UASB反应器内甲苯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20~70 mg/L)的甲苯对微生物有刺激作用,使得污泥增殖速率变小,SMP的质量浓度也逐渐减少,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系统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和94%以上,下降趋势较小;较高质量浓度(70~200 mg/L)的甲苯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污泥活性下降,反应器运行状况开始恶化,SMP的质量浓度也逐渐增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系统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维持在81%和83%以上;当甲苯质量浓度超过200 mg/L时,表现为污泥活性严重下降,对COD的去除效果极差。 相似文献
79.
In this paper,the relationship among land productivity,population pressure and the fluctuation mechanism of ecotone is analyzed,taking coumties and banners of southeast Inner Mongolia plateau as an example,which is the most fragile part in the farming and husbandry interleaving belt of north China due to its severe desertification degree and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v for 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agriculture decrease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with the same rule as which the overloading population cumulated distributes,and both indicators have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high linear coefficient of 0.83.These reveal the fluctuation mechanism for ecotone:fluctuation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measure both to weakness degree and to instability of ecotone,because it is a synthesized response to the variation of climate as well as irrational land uses,which reinforce and magnify the fluctuation.In detail,the heavier the population overloading,the severer the grassland reclamation,the stronger the dependence of regional productivity on rainfall,the lower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rougher the fluctuation of ecotone,but the weaker the PRED system. 相似文献
80.
采用不同形态的PHAs薄膜(聚β-羟基丁酸(PHB)及β-羟基丁酸与β-羟基戊酸的共聚物(PHBV)膜),在各种环境(如土壤和水体)的不同条件下,对膜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降解机制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PHAs膜具有生物降解性,在无菌条件下不能被降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不同土壤和水体,PHAs膜的降解情况不同;不同的条件,如pH、温度,对环境中PHAs膜的降解率有着不同的影响;PHB膜的生物降解速度比PHBV膜快;PHAs膜的厚度对其降解能力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