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9篇
  免费   502篇
  国内免费   1541篇
安全科学   452篇
废物处理   183篇
环保管理   411篇
综合类   3016篇
基础理论   652篇
污染及防治   880篇
评价与监测   289篇
社会与环境   244篇
灾害及防治   22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315篇
  2021年   313篇
  2020年   306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351篇
  2013年   441篇
  2012年   423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324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261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91.
钢铁企业含锌尘泥资源化利用途径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锌元素进入钢铁制造流程的渠道,明确了钢铁企业含锌尘泥的来源与循环路径。根据含锌尘泥的循环途径,综合分析比较国内外含锌尘泥的不同利用方式和工艺——改变循环路径、物理选矿法、火法工艺以及湿法工艺。本着钢铁工业与锌冶炼之间形成工业化生态链的思路,提出了钢铁企业含锌尘泥的处理原则和资源化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892.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中0~10 cm和>10~20 cm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碳的比较表明: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表现为浑善达克沙地 > 科尔沁沙地,其中两大沙地真菌数量差异显著,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微生物生物量碳差异显著;两大沙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碳在不同土壤层次均表现为>10~20 cm 层高于 0~10 cm层,其中微生物三大类群数量差异均不显著,微生物生物量碳差异显著. 土壤性质的差异导致两大沙地流动沙丘中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碳略有不同. 细菌和真菌数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水分含量和pH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 两大沙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的层化比率均小于1,科尔沁沙地中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和土壤养分的层化比率均大于浑善达克沙地,可以推断两大沙地的流动沙丘处于退化状态,而且浑善达克沙地退化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893.
白洋淀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有效的公众参与是提高流域水资源管理效率和流域综合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选取白洋淀流域的典型城市模块(保定市)、乡村模块(涞水县)及水敏感区(安新县)进行研究,综合采用问卷调查、利益群体访谈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政府管理人员、流域居民的环境意识及水资源管理参与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比较与评估了政府及相关利益群体的环境知识、环境满意度、信息流通渠道、参与意愿、实际参与度、政府行为及其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 结果表明: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是水敏感区的参与效果好于城镇模块,且城镇模块好于乡村模块;公众获取环境知识与环境信息的途径主要以亲身感受与媒体宣传的被动接受形式为主;参与途径不畅通,实际参与度低于有参与意愿的比例,参与意愿不确定性高;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认知度为41.3%,接受度仅为19%;管理者对于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中作用的认识仍有待提高,参与活动以宣传教育为主,缺乏整体考虑及上下游沟通与设计,缺乏全过程参与,居民尚未形成共同认可的流域价值观. 建议加强全过程参与、环保民间团体的作用以及学校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894.
溶胶粉末复合浸渍法制备颗粒状SCR脱硝催化剂的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以V2O5-WO3/TiO2为成分的颗粒状SCR脱硝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存在的有效组分加载均匀性等问题,尝试了利用偏钛酸溶胶作为载体的催化剂生产方法.利用粉末/溶胶复合浸渍方式设计出4种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并分别制得样品.通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样品对烟气中NOx成分去除效能的性能测试,以及进行相关的微观表征分析,研究比较了不同制备方式对催化剂特性的影响规律,旨在探索出一种合理、高效的催化剂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利用偏钛酸溶胶作为载体,同步浸渍加载WO3和V2O5 2种组分,相比传统的粉末浸渍和两步浸渍方式,该方法能够使浸渍组分在载体表面获得较高的覆盖率,并有效避免了浸渍组分溶出和重结晶现象的发生,所制得的催化剂样品具有较高的脱硝效率.   相似文献   
895.
以联苯和萘为研究目标,分别进行了厌氧污泥对这两种有机物单独及混合存在条件下的吸附试验,并考察了双模式模型(分配作用加表面吸附)对厌氧污泥吸附有机物的适用性.研究发现,联苯或萘单独存在时,厌氧污泥对其吸附的实验结果与双模式模型基本吻合;当两种物质同时存在时,实验结果表明在竞争溶质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较低浓度联苯和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作用.此外,还考察了高含盐量对厌氧污泥吸附萘及联苯性能的影响,发现含盐量对其影响不显著,双模式模型在高含盐量的情况下仍然适用.  相似文献   
896.
通过液培实验,研究水稻幼苗在铜胁迫下,稀土元素镧对地上部及根系的生长、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及质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幼苗在铜胁迫(100 mg.l-1和200 mg.l-1CuSO4溶液)初期(0—3d),10 mg.l-1La(NO3)3能显著提高幼苗植株SOD的活性(p0.05),提高CAT的活性,降低幼苗植株MDA的含量.随着铜胁迫时间的延长(3—9d),抗氧化酶活性逐渐下降、MDA含量逐渐升高,表明了镧的保护作用开始减弱,在后期(第9天)甚至与铜发生协同作用,加剧了铜对水稻幼苗的毒害;其中,200 mg.l-1CuSO4溶液的协同作用更为明显,幼苗植株质膜透性明显增大(p0.05),生长受到抑制.分析表明,适量的稀土元素镧对铜胁迫下水稻生长具有一定的保护效应,但是这种效应与铜胁迫的浓度大小、胁迫的时间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97.
通过对10项主要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分析非智力因素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并就如何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性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表1,参6.  相似文献   
898.
通过盆栽试验,对土壤采用添加25%土壤改良剂、以及添加12.5%改良剂和12.5%腐殖质的2种处理方式,研究Arkadolith土壤改良剂对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沙打旺(Astragalus huangheensis)和准格尔苜蓿(Medicago sativa cv "Zhonggeer")3种沙生牧草的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牧草中,植株高度、生长力、发芽力以及产量都较土壤改良前有所增强,沙打旺和准格尔苜蓿的生长状况要明显好于冰草。含有多种矿物成分的Arkadolith土壤改良剂不仅可以改良贫瘠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牧草的增产,而且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降低成本,做到绿色环保,因此其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99.
分别以2株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单细胞株PCC7806和群体株XW0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有机磷农药敌敌畏(DDV)对水华蓝藻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G11培养液中,高浓度(≥50 mg·L-1)DDV抑制群体株XW01生长,低浓度(≤10 mg·L-1)DDV则促进XW01生长.单细胞株PCC7806比群体株XW01对DDV的作用更敏感,≥10 mg·L-1DDV即可抑制PCC7806的生长.低浓度DDV的促生长作用并不是DDV增加磷营养所致.在缺磷培养条件下,低浓度(≤50 mg·L-1)DDV对微囊藻具有更明显的促生长作用.DDV对微囊藻胞内和胞外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 DDV残留一旦进入水体将可能对蓝藻水华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00.
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 - In this study, the produc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exopolysaccharide (EPS) produced by 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KMNTT-10 w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