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23篇
安全科学   4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276篇
基础理论   76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Fenton反应可以氧化分解有机物,在反应中的关键氧化剂羟基自由基(HO·)是通过亚铁离子与过氧化氢作用生成的,因此,传统的Fenton氧化必须由外部添加过氧化氢.研究了一种新的方法,即采用Nafion膜固定化亚铁离子,并通过光催化反应提供Fenton氧化所需的过氧化氢,使得Fenton反应在不添加过氧化氢的条件下也能够连续进行.结果表明,以甲酸为代表有机物,该方法可以在不添加过氧化氢的条件下起到分解甲酸的作用.而且,通过对负载亚铁离子Nafion膜的再生,可以使该方法的降解能力保持在稳定的范围.  相似文献   
52.
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的协同治理是一种双赢的策略。自协同效应的概念提出以来,大量研究对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之间的协同减排技术、措施、潜力等方面进行了评估。本研究回顾了协同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典型案例以及重要的政策实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前研究与实践的特点,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典型案例涉及能源、交通、工业和居民部门,政策实践讨论了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协同治理政策的主要类型及其实施情况。从损失评估、协同机理、高精度排放清单及模拟等角度对未来促进协同治理的研究提出了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53.
利用摇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简称摇动床)技术具有的容积负荷高与污泥产量低的优点,在普通活性污泥池的前部填充高性能丙烯酸树脂纤维(Biofringe)填料,研究了摇动床和活性污泥法组合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组合技术具有很强的有机物去除能力,当进水COD平均质量浓度由1500mg/L上升到2514mg/L时,出水COD的平均去除率基本保持在96%以上;整个运行阶段的出水COD浓度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标准;当进水NH4+-N浓度增加时,NH4+-N的去除率由99.7%降低到76.5%,但是在试验运行的整个阶段,摇动床和活性污泥法组合技术系统都表现出较强的硝化能力;活性污泥池中最高的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质量浓度为10625mg/L,最高MLSS约为普通活性污泥法的4倍;运行结束后的污泥产率为0.186,污泥产率仅为普通活性污泥法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54.
基于博弈论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治理能力的不断增强,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质环境的影响日益凸现.相对于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发生的不确定时间、不确定途径、不确定量等特点给治理政策的制定带来很大难度.本文从著名的公地悲剧现象出发,着力从市场博弈及政府监督博弈两个模型分析非点源污染制造者之间的博弈格局,并提出以“集体表现”的形式对非点源污染进行管理和控制.市场博弈模型中以一定的排污削减目标为前提,确定以成本最优的原则进行点源-非点源排污权交易是可行且有效率的;而政府监督博弈模型的结果显示:合理的环境补贴和惩罚机制、政府对自身声誉及公众形象的重视及维护对非点源污染治理起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5.
研究构建了2个容积为1.1 L的好氧活性污泥反应器(即1号和2号反应器)1,号反应器每天直接通加低剂量臭氧(投加量为0.01 g O3/g TSS),不加臭氧的2号反应器作为对照平行运行,均采用每天换一次人工污水的充/排式操作。运行71 d的结果表明2,个反应器对人工污水COD的处理效果基本相同。反应器运行40 d后1,号反应器的污泥浓度比2号反应器的污泥浓度低1 400~1 700 mg/L并可稳定在8 200 mg/L,污泥减量化效果明显。低剂量臭氧的直接通加明显降低了胞内ATP浓度,并影响了微生物的抗氧化活性,2号反应器的平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酶活比1号反应器分别高了24.3%和9.5%。PCR-DGGE对两反应器微生物种群的分析结果表明:Uncultured gammaproteobacteria bacteri-um、Nannocystis exedens和Uncultured actinobacterium为1号反应器的主要种群;而2号反应器的主要种群为Uncultured bacte-rium和Uncultured gammaproteobacteria bacterium。  相似文献   
56.
采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处理模拟生活污水,通过控制曝气量,使反应器中DO在0.13~0.74 mg/L之间,在常温下快速实现亚硝酸型硝化,然后增大曝气量使反应器内DO在0.7~3.36 mg/L之间,控制曝气时间1.5 h,考察系统内亚硝酸型硝化的维持情况。结果表明,14℃条件下,通过先控制低溶解氧浓度再控制曝...  相似文献   
57.
以模拟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反应器,对3种运行模式(M1:常规模式,M2:缺氧好氧模式、M3:缺氧好氧交替模式)下系统的脱氮性能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各模式下CAST反应器的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率,并对各模式下典型周期内氮基质浓度变化进行了考察,以确定系统的脱氮模式。结果表明,在氨氮去除不成为限制条件(去除率〉90%)的条件下,3种运行模式下系统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3%、70.6%和82.4%,以缺氧好氧交替模式下的最高;M1、M2和M3均可实现亚硝酸型硝化,但随着温度的升高,亚硝酸型硝化逐渐消失。静态实验分析表明,3种模式下系统的氨氧化速率大小次序为:vN:M1〉vN:M2〉vN:M3,反硝化速率大小次序为:vDN,M2〉vDN,M3〉vDN,M1。  相似文献   
58.
Phlebia acanthocystis TMIC34875是一株具有七氯降解能力的木材腐朽菌。为利用微生物技术去除环境中的七氯残留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该菌株及其粗酶液对七氯的降解性能及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菌株在七氯的初始浓度为50μmol/L时具有最大降解速率,为0.3031μmol/(L·h);而菌体接种量为15%时,降解速率达到最高,为0.2045μmol/(L·h)。降解酶定位研究表明,七氯的降解主要是胞内酶在起作用。七氯胞内酶降解的酶促反应最适温度是35℃,在30-40℃之间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最适pH值为5.0,在pH 4.5-6.0之间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最适条件下反应1 h后七氯的降解率为65%。胞内粗酶液降解七氯的米氏常数K m为5.42μmol/L,最大反应速率V max为4.55μmol/min。胞内酶处理体系的GC/MS图谱显示,主要降解产物为1-羟基六氯、1-羟基-2,3-环氧六氯和环氧七氯,表明胞内酶对七氯的初始代谢机理同菌株相似,均是通过环氧化和置换反应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59.
分析了各种厂房形式影响通风的因素,深入研究了各种类型铝电解厂房自然通风规律,找出了影响厂房通风的主要因素为电解槽散热量等工艺特性及操作面高度等建筑特性;在研究电解槽散热量的基础上,利用湍流模型、热辐射模型和浮力模型对电解铝车间的气体流动状态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实际的边界条件,建立了铝电解厂房自然通风CFD模拟计算模型,并使用AirPak软件对普通天窗和弧形天窗形式,在静风、风速为2 m/s和4 m/s条件下的温度场、风速场、空气新鲜度、HF浓度进行了模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0.
溶解氧及活性污泥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文章研究溶解氧及活性污泥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DO范围内,随着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的降低,总氮去除率呈上升趋势,即好氧反硝化效率随溶解氧浓度的降低而提高;在一定MLSS范围内,反应器内混合液污泥浓度越高,出水总氮越低,反硝化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