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49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凤眼莲根系分泌物对栅藻结构及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研究了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根系分泌物对栅藻(Scenedesmus arcuatus Lemm)超微结构及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凤眼莲对栅藻有明显的克生作用,藻的数量逐步减少,栅藻生长受影响后,细胞中绿体片层肿用甚至解体,线粒体嵴消失,质膜、核膜受破坏,光合放氧化速度明显下降,可溶性蛋白折含量四天后4线下降,超氧阴离子(O2-)、丙二醛(MDA)的含量上升,知值都  相似文献   
2.
除草剂百草枯对蓝藻和绿藻的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估除草剂百草枯对藻类生态系统的环境毒害效应,测定了百草枯对4株蓝藻: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 XW01,M.aeruginosa 7806)、平裂藻(Merismopedia sp.)、集胞藻(Synechocystis PCC 6803),以及两株绿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绿球藻(Chlorococcum sp.472)的毒害效应,采用半效抑制浓度EC5o值、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最低观察效应浓度(LOEC)及慢性值(ChV)评价了百草枯对6株藻的毒性.结果表明:蓝藻对百草枯的敏感性显著大于绿藻,蛋白核小球藻的96 h-EC50值是铜绿微囊藻XW01的96 h-EC50值的7.4倍.百草枯毒害作用具有时间效应,暴露时间越长,毒害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廓清迁地保护条件下孑遗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在分析了瞬时光合效率的基础上,应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迁地保护试验区的四合木以及原生境伴生种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并测定了其生长量。结果表明:四合木实生苗的生长南北冠幅大小依次为乌海四合木核心区实生苗(26.48 cm×27.26 cm)>鄂尔多斯实生苗(21.27 cm×21.75 cm)>阿拉善实生苗(19.25 cm×18.27 cm)。在原生境地乌海四合木核心区种植的实生苗与阿拉善实生苗之间的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鄂尔多斯实生苗之间的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迁地保护条件下四合木生实生苗植株叶片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不同试验区四合木光合作用日变化(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 CO2浓度(Ci)均表现出明显的分异。迁地保护四合木条件下原生境地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光合速率>鄂尔多斯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光合速率>阿拉善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鉴此可以作进一步推论,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从原生境地西鄂尔多斯核心区(乌海)东移进行迁地保护具有更高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和生境适宜性。但完成“从种子到种子”进而实现“保存性和代表性”,最终实现四合木迁地保护的“保持性和防止性”,保持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稳定性,最终成功实现四合木的迁地保护仍有待作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在农药水质基准推导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质基准推导方法在水质基准制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基准推导方法,但利用此方法推导水质基准时,可选用的模型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农药毒性数据集。为了筛选得到拟合优度较好的模型,选取4种典型农药,对采用不同模型拟合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sigmoid、Gaussian、Gompertz和exponential growth 4种模型对于农药数据集,无论是在曲线走势、HC5值的合理性还是拟合优度方面的拟合效果都优于其他几种模型。因此,在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农药水质基准时,可以首选上述4种模型进行拟合,然后再从中选出最优模型来确定基准值,从而保证基准值推导的科学性。研究结果可为农药水质基准制定时推导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选择南京紫金山和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朴树林为研究对象,采用Phylomatic和PhyloCom软件构建主要竞争种的系统发育树,并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分别对两地朴树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进行研究,同时采用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分析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朴树受到的种内竞争强度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紫金山和老山朴树林种内与种间竞争强度由大到小分别依次为麻栎、朴树(种内竞争)、刺槐、毛梾和三角枫以及构树、朴树(种内竞争)、黄檀、刺槐和化香.南京紫金山和老山两地朴树的种内竞争强度均小于种间,这可能与朴树林中优势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境异质性及系统发育相关.两地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关系,当朴树的胸径≥20 cm时,竞争强度变化很小,所得模型能很好地预测朴树种内与种间的竞争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南京紫金山和老山两地的朴树林均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旱地红壤细菌群落特征及玉米生产力对不同有机肥处理的响应,基于自2002年设置在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的有机培肥长期定位试验,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研究不同有机肥(不施肥,M0;低量有机肥,M1;高量有机肥,M2;高量有机肥加石灰,M3)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以及玉米生产力的变化.结果发现,与M0相比,土壤pH、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含量和玉米生产力在不同有机肥(M1、M2和M3)处理下均显著增加,其中M3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Shannon、Evenness、Chao1与ACE指数,重塑了细菌群落结构.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土壤性质中的pH和TP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而pH、SOM、TP和TN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TP和SOM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间接影响玉米生产力.研究结果从指导我国南方红壤区农田合理施肥的角度,为农田土壤质量提高及耕地产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Hg2+对萍蓬草离体类囊体膜的光合电子传递活性、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多肽组分的影响及超微结构的毒害.结果表明,Hg2+对2个光系统的电子传递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且对PSⅠ的抑制作用较PSⅡ大.Hg2+处理导致类囊体膜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的吸收峰都有下降,类囊体膜在波长685nm处的荧光发射峰随Hg2+浓度升高也呈下降趋势.Hg2+处理并未使类囊体膜的多肽组分发生明显变化.在10mmol·L-1Hg2+毒害下,类囊体片层结构肿涨,基质减少,且随着毒害时间的延长,类囊体片层结构肿涨加剧,进而解体,基质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Hg2 对萍蓬草离体类囊体膜的光合电子传递活性、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多肽组分的影响及超微结构的毒害。结果表明 ,Hg2 对 2个光系统的电子传递活性均有抑制作用 ,且对PSⅠ的抑制作用较PSⅡ大。Hg2 处理导致类囊体膜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的吸收峰都有下降 ,类囊体膜在波长 685nm处的荧光发射峰随Hg2 浓度升高也呈下降趋势。Hg2 处理并未使类囊体膜的多肽组分发生明显变化。在 1 0mmol·L- 1Hg2 毒害下 ,类囊体片层结构肿涨 ,基质减少 ,且随着毒害时间的延长 ,类囊体片层结构肿涨加剧 ,进而解体 ,基质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9.
苯酚对两种微囊藻生长的作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的苯酚处理无毒铜绿微囊藻和有毒铜绿微囊藻。结果显示不加苯酚处理时,有毒藻生长量明显高于无毒藻;100μg/mL的苯酚促进无毒藻生长而抑制有毒藻的生长;苯酚浓度增至200μg/mL,无毒藻的生长才受到抑制。高浓度苯酚胁迫下的藻细胞:光合速率大幅度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细胞膜透性增大;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相对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这些变化有毒藻较无毒藻更显著。表明:有毒微囊藻是水华中的优势种群;两种藻中有毒藻对苯酚的敏感性更大。  相似文献   
10.
以扬麦 5号苗期叶片的类囊体膜和PSⅡ颗粒为对象 ,测定光胁迫条件 (2 50 0 μmol·m- 2 ·s- 1 )下PSⅡ组分和功能特性的变化。光逆境条件下 ,类囊体膜及PSⅡ颗粒的放氧活性明显下降。室温下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结果也表明 ,光逆境处理导致类囊体膜及PSⅡ颗粒荧光发射强度下降。多肽组分变化的分析显示 ,PSⅡ颗粒外周蛋白OEC 33 0 0 0u多肽对光胁迫响应最为敏感 ,降解较显著 ,外周蛋白OEC 1 70 0 0、2 3 0 0 0u和行使光能捕获功能的CP43多肽也先后有不同程度的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