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103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了验证国内首批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了解设备测风精度的真实水平,在福清兴化湾样机试验风场区域通过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与岛屿固定式测风塔同步测风。利用3个月的实际测风数据,对比分析岛屿固定式测风塔测风数据和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在10,70,90和110 m 四个高程的风速和风向数据,验证2种设备测风数据的完整性、合理性和相关性,最终论证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在风速和风向方面的可靠性。对比结果表明: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数据合理,完整率达到90%以上,相关系数超过0.95,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各高度风速、风向均满足风资源评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2.
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利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建立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就样本个人特征而言,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男性、文化程度较高、身体健康的农民从事农村非农就业的意愿更强,职业教育或培训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是否农业户口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就样本家庭特征而言,家庭类型会影响农民在农村的非农就业倾向,同时,乡村干部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更强,少数民族户和信教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较弱,"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党员户"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重视农民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差异,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非农就业是我国政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3.
在往复流现象明显的蕰藻浜中下游河道选择16个采样点,分析研究沉积物性状以及Cr、Cu、Zn、Cd、Ni、Pb、Mn的含量以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蕰藻浜总体污染程度为中等,其中陈行桥、江杨北路桥以及淞港码头污染较严重。Cr、Cd、Pb、Ni、Cu、Zn和Mn的含量分别为24.0~357.0、0.06~0.69、20.0~85.4、18.2~132、14.2~136、84.6~685、472~1 086 mg/kg。通过分析发现,Pb、Ni、Cu、Zn和Cr总量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很有可能来自同一外源污染,而中游河段的Mn主要来自于沉积物母质。河道两岸以往的工业与生活排污以及往复水流使得重金属污染物在沉积物中聚集是造成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原因。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3种风险评价法对沉积物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估,总体来说,3种评价方法都表明Cu的污染程度较严重,Mn的污染较轻。其中地累积指数法结果显示,各重金属的污染顺序为CuZn≥CdPb≥CrNiMn,然而由于Cd本身生物毒性较高,对沉积物生态环境危害贡献率可达到60%;污染负荷指数评价结果发现蕰藻浜下游河段部分断面沉积物达到了极强污染程度,应当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4.
13X分子筛处理含苯胺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天然岩石矿物为原料,经过较简单的工艺过程合成的13X沸石分子筛用于吸附水中苯胺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分子筛对苯胺的吸附速率非常快,吸附时间为10min时,吸附基本害饱和;一般当分子筛用量为10g/L时,水中苯胺的去除率达95%;随着pH值的增加,苯胺在分子筛上的吸附率减小;温度增加,吸附率有所增加,但常温下,苯胺的吸附率也能达到93%;13X分子筛对苯胺的最大吸附量可达10mg/g,其吸附规律较好地符合Furendlich吸附等温式;饱和了苯胺的分子筛,用质量浓度为20%、温度为60℃的氯化钠溶液洗脱,解吸率近于100%,且解吸后的分子筛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仍能吸附苯胺;说明采13X分子筛处理含苯胺废水,不仅吸附效果好,而且再生能力也强,为实际处理含苯胺废水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85.
用密切值法进行海域有机污染物优先排序和风险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密切值法应用于大连湾海域有机污染物优先排序和风险分类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 ,首先将大连湾海域有机污染物各评价指标 (污染物的毒性、在环境中的暴露情况和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的极端情况组成最优和最劣样本 ,再求可综合反映与最优和最劣样本距离两者水平的参数—密切值 ,并根据各污染物最优 (劣 )密切值的大小进行排序 ,根据最优 (劣 )密切值的突变来进行分类分析。实例计算结果表明 ,密切值法用于海域有机污染物优先排序和风险分类切实可行 ,而且不需要确定隶属函数、白化函数等主观参量或函数 ,评价结果更客观和可靠。  相似文献   
86.
焦化厂生化出水电解脱色工艺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焦化废水经萃取(蒸氨)脱酚和生化处理后的出水水质的特点,研究用铝板作为电极电解该废水的脱色效果,研究了废水pH、电解槽电压、时间等因素对其色度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pH=4、电解槽电压=10V、时间=30min,此时色度去除率可达93.6%,COD的去除率也可以达到61.78%。采用GCMS分析了电解前后废水中的有机物成分,探讨了形成高色度水质的原因、有机物的去除及脱色机理。  相似文献   
87.
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对松江污水厂污水处理活性污泥系统进行建模试验研究,在对实际运行数据按机理准则和范围准则剔除异常数据后,将样本数据随机分成训练样本、检验样本和测试样本。用试凑法确定合理的神经网络隐层节点数,以避免采用过大或过小的网络结构,在训练过程中用检验样本实时监控从而避免“过训练”现象的影响,较好地解决神经网络方法建模的两大难题,从而建立可靠、有效的活性污泥系统神经网络模型。并应用建立的网络模型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建模研究表明,神经网络技术能较好地应用于活性污泥系统的建模,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8.
丁和张维迎对“公共地悲剧”的论述,是以参与耗用公共资源的人数不变为假定的。但是,有些资源即使在长期中也无法改变其公共资源的属性,这使得耗用这类资源的人数在长期中会发生变化。只要有超额利润,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耗用该资源;反之,则会有人退出。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探讨了长期中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下,人们耗用这种无进入壁垒公共资源的均衡情况的差异。结果显示,集体理性可以使该资源的耗用速度减慢,但是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社会福利减少;而个体理性下资源的消耗速度更快,但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福利的效果。进一步认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制度只能是权宜之计,技术才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9.
关于因人类耗用行为而导致可再生资源灭绝的理论研究,应该以个体理性下的短期利益最大化为假定。通过构建此类模型,对珍贵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灭绝问题进行了探讨。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起初随着资源存量的减少而增大,后来又随着资源存量的减少而减小。据此建立再生速度(〖WTBX〗V〖WTBZ〗1)函数。在假定资源消耗满足边际产出递减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消耗资源的总成本(〖WTBX〗C〖WTBZ〗)函数;由不可替代性、无法人为增加供给这两个特点出发,对珍贵可再生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构造其价格(〖WTBX〗P〖WTBZ〗)函数。由〖WTBX〗C〖WTBZ〗和〖WTBX〗P〖WTBZ〗函数,可以推导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消耗主体利润最大化时的珍贵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WTBX〗V〖WTBZ〗2*)函数。然后,通过〖WTBX〗V〖WTBZ〗1与〖WTBZ〗V〖WTBZ〗2*函数的对比讨论,对珍贵可再生资源的灭绝做出理论解释。最后,从模型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并特别指出,如果政府能完全控制资源的消耗,则不但能防止资源灭绝,还可以使人们长久地获取更多的资源;技术是解决灭绝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0.
基于OMI/Aura卫星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2007~2016年近10a对流层O3浓度(0~3km)、硫酸盐气溶胶光学厚度(0~2km)、SO2(边界层以内)柱浓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10a来北京地区O3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最低值在2007年,浓度为33.65 μg/m3;硫酸盐气溶胶污染总体变化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2007年硫酸盐气溶胶污染最为严重,2011年污染最轻,对应的AOD值为0.252,但在2014年以后,硫酸盐气溶胶污染又出现增长趋势;SO2浓度在2007~2016年总体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下降趋势明显,最高值为2007年,最低值出现在2016年,最低值比最高值降低了60.42%,但在2011年污染出现反弹.北京O3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高、春秋次之、冬季低;硫酸盐气溶胶污染季节特征与O3相同;SO2污染主要集中在冬季,采暖期污染程度高于非采暖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