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5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11篇 |
综合类 | 101篇 |
基础理论 | 41篇 |
污染及防治 | 6篇 |
评价与监测 | 1篇 |
社会与环境 | 9篇 |
灾害及防治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抗重茬菌剂和双氰胺对华北夏玉米节根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重茬微生物菌剂、双氰胺与尿素配施设置3种施肥处理(CK,常规施肥;T1,常规施肥+抗重茬微生物菌剂;T2,常规施肥+双氰胺),在夏玉米拔节期测定夏玉米节根形态、生物量、氮含量和根条数,明确不同施肥处理对夏玉米节根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地上节根直径、生物量和数量分别显著增加25.82%、24.39%和75%,总根长显著降低50.39%;地下节根含氮量显著增加30.79%,体积显著减少23.24%。T1处理中节根生长指标仅受土壤pH值的显著影响。与CK处理相比,T2处理地上节根直径、生物量、含氮量和数量分别显著增加32.42%、57.32%、68.29%和100%,总根长显著降低30.34%;地下节根表面积、分枝数和含氮量分别显著增加36.75%、47.24%和36.07%。T2处理中节根生长指标受土壤铵态氮、有效磷和pH值的显著影响。T1和T2两处理显著改善了节根特性,提高了节根的吸收功能,其中地上节根反应更为敏感。综合比较两种模式,双氰胺的效果优于抗重茬微生物菌剂,显著提高了夏玉米有效穗数和秸秆干质量,但两种模式对产量的影响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92.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策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对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安全的技术对策。研究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水质污染严重、灌溉水水质劣化、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日趋恶化,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目前我国缺乏有效的农业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节水农业和水污染防治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平台建设不够,农业种植结构和水资源不匹配。今后应加快建立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升级,全面提高农业污染防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水环境保护,调整种植结构,建立节水高效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93.
围绕农业清洁生产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理念,初步构建了农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和审核体系,并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实践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4.
95.
随着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再生水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实现再生水农业安全利用,将开辟农业用水新途径。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程度处理的再生水(二级再生水、三级再生水)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但开花前对光合作用的改善不显著。再生水灌溉处理的冬小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整体提高,尤其是越冬阶段,叶片SOD活性较对照处理提高了15%,抽穗后作用减弱,各处理间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差异不明显。以再生水灌溉的盆栽小麦产量和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再生水灌溉可以实现正常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96.
以大肠杆菌为指示微生物,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肠杆菌间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和BOX插入因子PCR(BOX-PCR)3种分子分型方法对广东省某典型农村塘坝饮用水污染来源进行了追踪研究,利用软件Quantity One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浅层井水与其近处的池塘水存在大肠杆菌的克隆现象,两者可能存在着共同的污染传播载体,或是浅层井水受到了池塘水的污染.3种方法的分型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PFGE、BOX-PCR、ERIC-PCR.其中, BOX-PCR最宜在水体污染的微生物溯源中应用.鉴于分离培养的溯源方法存在的缺陷,应加强与非培养微生物溯源相结合进行分析以使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97.
适应气候变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更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适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和地方适应目标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自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以来,国家、部门和地方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推动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快速发展。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我国适应政策的现状,发现:我国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包含117项国家和部门层面适应相关的政策、31个省级适应行动方案和21个省级适应规划。其中,虽然专门适应政策较少,但与气候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部门的政策中,越来越多的考虑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适应政策主流化趋势明显;地方适应政策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现有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在政策原则、目标和优先领域等方面能够因地制宜。其次,剖析了我国现有适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国家和部门适应政策组成要素不够完善,具体的适应政策的目标与对应的适应能力与适应资源不匹配;适应政策决策因素考虑得仍不够完整;适应政策监督不足,适应成效评估较弱。二是随着政策中心下移,地方政府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水平以及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能力存在明显局限。三是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科学基础仍相当薄弱。最后,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提出了从提高适应战略地位到加强适应决策机制,从夯实适应研究基础到完善适应相关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探讨了甘蔗渣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效果、土壤中六价铬初始浓度和甘蔗渣添加量对六价铬还原反应一级动力学的影响、微生物对甘蔗渣修复铬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及甘蔗渣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机理。结果表明,甘蔗渣能有效地降低污染土壤中铬的浸出毒性和去除土壤中的六价铬。当甘蔗渣的添加量为5%,六价铬浓度低于1 740 mg·kg-1时,培养70 d内,土壤样品的浸出液中六价铬未检出,培养90 d内,土壤中六价铬的去除率趋近100%。土壤中六价铬的还原反应速率随六价铬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甘蔗渣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同时,灭菌和未灭菌条件下,甘蔗渣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差异性不显著。甘蔗渣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机理可能是甘蔗渣中的蔗糖和纤维素先降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接着葡萄糖和果糖将土壤中的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 相似文献
99.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快速发展,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也取得明显成效,但依然有40%的粪污未能实现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这种现状的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养殖布局不合理,种养规模不匹配,粪污资源化利用难度大;养殖污染防治有效的成套技术少,尤其是经济适用的技术少,许多技术存在成本过高或效率低下的问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的重点和难点,研发了一批实用技术,针对部分区域特点,研发了养殖污染防治成套管理技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从源头到资源化全循环中的问题,并形成10余项技术规范(指南),为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供了较好的支撑。针对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基数大、分散养殖比例高、基础设施及管理机制薄弱等问题,提出通过法律制度和分类施策管控养殖污染,强化畜禽粪污高效收集转化与利用技术体系创建,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的种养结合技术模式研究,强化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及加强政策支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0.
我国大气氨的排放特征、减排技术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氨是大气中的碱性活性氮气体,其与酸性前体物反应形成的二次无机气溶胶是PM2.5的重要成分,影响着PM2.5重污染事件的发生.为响应我国在2017年开始实施的总理基金“农业排放状况及强化治理方案”研究目标和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氨减排行动计划,开展了全国尤其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农业氨减排工作,助力区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大气污染治理.我国2018年氨排放为9.90×106 t,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是我国氨排放强度较大的区域(2018年其氨排放量为1.41×106 t),这与观测到的大气氨浓度结果相吻合.农业排放是主要的大气氨来源,农业源中畜禽养殖业约占50%,种植业约占30%,但在对城市大气氨来源的解析中发现,贡献较大的是非农业源氨.通过模型模拟氨减排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发现,在减排40%的情景下,可削减华北地区大气中50%的硝酸根离子和15%~20%的PM2.5峰值浓度.在整合分析的农业氨减排技术清单中,优化氮肥投入总量是种植业控制氨排放的基础,结合氮肥深施,或通过有机肥、低挥发性氮肥和添加脲酶抑制剂的稳定性氮肥来替换普通氮肥可获得较好的控氨效果;养殖业方面,对猪、鸡、牛等主要畜禽养殖场以低蛋白日粮为基础,通过改善圈舍管理、优化粪尿处理处置、提升有机肥农田施入技术等可实现畜牧养殖的全链条氨减排.结合我国氨排放现状和减排潜力,提出了针对我国的氨减排目标,建议强化大气氨监测并结合溯源技术定量化氨来源,加强重点区域氨减排技术的推广和示范,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