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21篇
基础理论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1.
咸水淡化是缓解淡水资源紧张,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本试验分析了南疆农田排水不同冷冻温度下,结冰与融化过程中矿化度及离子浓度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基于多级冷冻与重力脱盐条件下,盐分及Cl-、 SO42-、K+、Na+的迁移规律成因.试验结果表明,冰融水矿化度与离子浓度随冷冻温度的降低而上升;不同温度处理下,各级冰融水矿化度与离子浓度相较于初始水样(F0)均显著降低(P<0.05),冰晶逐级冷冻过程中,冰融水矿化度与离子浓度逐渐升高;各离子进入冰晶的迁移速率存在差异,离子结冰比率拟合线斜率呈K+> Cl->Na+>SO42-的分布规律.冰晶逐级融化过程中,冰融水矿化度、Cl-、K+、Na+浓度呈现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最终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SO4  相似文献   
12.
湖南南部铅锌矿区铅锌富集植物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南省桂阳县铅锌矿区采用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112个,分别测定了土壤和植物样品的铅锌含量,筛选铅锌富集植物。结果表明:矿区土壤铅锌污染十分严重,矿区土壤铅和锌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177.22、3165.89 mg·kg^-1。植物样品根系的铅锌质量分数分别为:264.00、666.11 mg·kg^-1,地上部铅锌质量分数平均为165.56、363.87 mg·kg^-1,植物根系的铅锌含量与土壤的铅锌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对比分析,以地上部铅质量分数大于450 mg·kg^-1、锌质量分数大于750 mg·kg^-1、转运系数大于1、植物地上部形态高大为筛选条件,筛选出5种铅富集植物分别是:糯米团(Hyrtanandra)、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酸模(RumexacetosaLinn)、毛叶堇菜(Viola verecumda A.Gray)、地榆(Garden Burnet Root);3种锌富集植物分别是:鬼针草(Bidens pilosa L.)、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ld.) R. Brown)和糯米团;糯米团茎叶的铅锌质量分数分别为635.48、919.51 mg·kg^-1,可作为铅锌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备选植物品种。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浮床栽培技术,可将蔬菜作物移栽到退水水面进行无土栽培。试验选用空心菜作为供试蔬菜,通过芦苇浮床和泡沫板浮床,将空心菜移栽到高浓度和低浓度2种营养水平的退水中。研究不同条件下空心菜的产量和品质情况,并对空心菜进行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空心菜中没有产生重金属富集,符合食用标准。  相似文献   
14.
小型人工湖泊水环境变化特征分析及驱动因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型人工湖泊能够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但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使水体发生污染。为了探析小型人工湖泊水质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引起水质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以郑州大学新校区的眉湖为例,结合现场监测与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了水质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作用机制;在分析水质影响因子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和主因子分析识别了影响小型人工湖泊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即透明度、水温、p H值、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叶绿素a、藻类、流速、总磷和总氮。  相似文献   
15.
水体富营养,水中藻类大量生长,导致水体溶解氧下降,水生动植物死亡,水质恶化。生物浮床技术将植物种植在富营养水体中,通过植物生长吸收水中N、P等富营养物质,最终通过植物体的采收,将富营养化物质从水中带出。综述近年来生物浮床技术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成果,总结生物浮床的构建以及浮床栽培植物的种类,将生物浮床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机制归纳为浮床植物吸收、浮床吸附、微生物分解利用及浮床、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讨论目前生物浮床技术的优势、不足与发展前景,同时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提出生物浮床技术研究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不同微塑料赋存环境对小麦萌发与幼苗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不同微塑料赋存环境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乳酸生物可降解塑料(PLA)3种微塑料,并分别设置3种微塑料粒径(150μm、1000μm和4000μm)和质量浓度(0.1g/kg、0.5g/kg和1g/kg)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开展盆栽试验,通过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对不同微塑料组合处理下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抑制率、生长特征及幼苗生长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微塑料胁迫下均降低了小麦种子平均发芽水平,小麦种子平均发芽抑制率呈现出HDPE>PLA>PP;微塑料的粒径和质量浓度处于中粒径和中浓度条件下对小麦种子的平均发芽抑制率最大分别为5.65%和4.55%,而处于低或高粒径和质量浓度条件下微塑料对小麦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微塑料粒径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作用较大,微塑料类型和质量浓度次之.与对照组相比微塑料HDPE和PLA对小麦种子生长特征指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作用比微塑料PP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其中小麦种子活力指数受微塑料类型、粒径和质量浓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对照组和不同微塑料类型对小麦幼苗平均生长速率呈现出CK>PP>HDPE>PLA,而不同微塑料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为PLA>HDPE>PP,微塑料类型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炭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但生物质炭对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及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的影响还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亚热带2种典型双季稻田土壤(花岗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S1和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S2)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来研究不施氮肥条件下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每种土壤设置3个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添加量,即土重的0%、1%和2%,分别用CK、LB和HB表示.培养70 d后,2种水稻土的MBC均值:S1为877. 03、832. 11和849. 30 mg·kg~(-1),S2为902. 94、874. 19和883. 22mg·kg~(-1). S1+LB、S1+HB和S2+LB均显著降低了土壤MBC均值(P 0. 05),这可能是由生物质炭吸附土壤有机碳及其他有机物,阻碍了微生物的生长而造成的. S1土壤中低生物质炭添加量较对照显著降低了土壤MBN均值(P 0. 05),降幅达9. 45%.生物质炭对S1土壤MBC/MBN均值影响不明显,但LB降低了S2土壤MBC/MBN均值(P 0. 05).由于生物质炭本身含有部分可溶性有机碳及其高p H值,添加到2种水稻土中均增加了土壤DOC均值,增幅分别达4. 42%~22. 20%和10. 57%~35. 47%.但生物质炭(除S2+HB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DON均值,这可能归因于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氮的吸附作用及生物质炭本身有机碳分解过程中对N的消耗作用.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2种水稻土的DOC/DON均值,且随着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所述,在双季稻田土壤中单施生物质炭虽然可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但对土壤微生物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且会加重土壤氮亏缺状况.因此,在亚热带双季稻田中生物质炭应与化肥等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再生水农业灌溉利用引发的人体健康和环境风险,通过施用土壤改良剂揭示再生水灌溉根际土壤菌群组成与多样性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壤改良剂对根际土壤病原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变化的影响规律,对于土壤改良剂的合理施用具有指导意义.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定量PCR检测方法,研究了生物质炭、生物有机肥、腐植酸、松土精和玉米酒糟对再生水滴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特定基因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处理显著增加根际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生物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EC值和有机质含量;玉米酒糟处理显著增加EC值、总氮和总磷含量(P<0.05).除生物质炭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根际土壤pH (P<0.05).5种改良剂处理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在纲和属水平上较相似,但其相对丰度存在差异.α-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Bacteroidia、Actinobacteria、Acidimicrobiia和Anaerolineae为所有处理中的优势菌纲,优势菌属组成包括:PseudomonasSphingobiumSphingomonasCellvibrio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FlavobacteriumAlgoriphagus(相对丰度>1%).环境因子关联分析表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pH、EC、总氮和总磷含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病原菌与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检出丰度分别在103~107 copies ·g-1和104~108 copies ·g-1.改良剂对病原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检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生物有机肥、松土精和玉米酒糟处理均会导致部分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显著增加,而腐植酸和玉米酒糟处理下丁香假单胞菌、茄科雷尔氏菌和大肠菌群丰度显著降低(P<0.05).弓形菌、蜡样芽孢杆菌、成团泛菌和粪拟杆菌与四环素类(tetAtetBtetOtetQ)、磺胺类(sul1)和红霉素类(ermBermC)抗性基因丰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认为监测再生水灌溉下农业环境中病原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同时,也要关注土壤改良剂的合理施用避免加剧生物污染的散播.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水—土—植物系统中锌的迁移和积累,是把锌作为一种植物微量营养元素及环境污染元素双重作用加以讨论的。尽管锌的毒性不大,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环境污染元素。作者全面论述了锌在环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Copula函数的水体富营养化联合风险概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彦  窦明  李桂秋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0):4204-4213
为了分析小型人工湖水体富营养化指标联合风险发生的概率,基于Copula函数的基本原理,结合眉湖水体富营养化模型模拟结果,建立了水体富营养化指标的边缘分布及Copula函数联合概率分布.通过Copula函数拟合检验和拟合优度评价筛选出不同组合方式下最优的Copula函数,并根据最优的Copula函数计算出水体富营养化指标的二维和三维联合风险概率.结果表明,不同组合方式下水体富营养化指标达到不同富营养化状态时的联合风险概率区别较大;当Chl-a和COD都为轻度富营养时,二维联合风险概率最大为62.29%,说明这种组合方式下眉湖水体极易发生轻度富营养;当Chl-a和COD都为轻度富营养、TN为中度富营养时,三维联合风险概率最大为45.46%,说明这种组合方式下眉湖水体极易发生中度富营养;由于受到水体富营养化指标监测系列的影响,部分二维和三维联合风险概率较小甚至为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