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35篇
综合类   92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保护层分析中独立保护层的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述保护层分析(LOPA)中独立保护层(IPL)的识别规则,以及这些规则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以生产聚氯乙烯(PVC)的间歇聚合反应为例,对8个不同的LOPA场景进行分析,给出不同场景的IPL和要求时的失效概率(PFD),以及建议增加的IPL。分析结果表明,在进行IPL的识别时,应重点确认IPL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在评估IPL有效性时,应关注具有共同元件的IPL,IPL的行动能力、人员行动有效性及IPL的PFD等。在评估独立性时,应确保IPL独立于初始事件和同一场景中的其他IPL的任何构成元件。通过分析,发现PVC工艺中安全阀(PSV)设计、安全仪表功能(SIF)设计和人员行动等IPL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2.
为确定石油化工装置与暴露目标间的合理安全距离,对国内外安全距离确定方法进行研究,以个体风险标准值和不同危害的伤害阈值为基础,提出确定石油化工装置与暴露目标间安全距离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将确定性分析方法和基于风险的方法进行结合,形成石油化工装置与暴露目标安全距离的评估方法。该方法利用暴露目标的个体风险标准选择危害事件,并定义安全距离种类,根据"伤害标准"或"无伤害标准",采取确定性分析方法的方式,确定危害事件与不同暴露目标间的安全距离。应用示例展示该方法在石油化工装置安全距离确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3.
欧日中实施GHS政策的对比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欧盟、日本和我国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的基本情况,并从实施GHS的框架体系、实施GHS的时间节点、GHS的危险类别和GHS危险类别的判定,4个方面对欧盟、日本和我国实施GHS的现状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当前实施GHS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即缺乏实施GHS的综合法律、实施GHS缓冲期的设置存在问题、缺乏开展GHS分类的配套指南、没有合理的运用"积木原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3个方面的建议:适时推动我国GHS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在各部门的协作下编制我国的GHS分类指南、合理的运用"积木原则"。通过分析表明:欧盟实施的GHS政策最为完善且力度最强,日本次之;由于充分利用"积木原则",欧盟的GHS类别与日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欧日中在数据运用和GHS危险判定原则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4.
针对炼化企业低负荷运行导致的储罐高液位储存问题,全面分析了近些年国内外储罐火灾爆炸事故,指出高液位运行储罐应重点防范储存汽油、原油等易燃轻质油品的固定顶储罐和浮顶储罐全面积火灾、群罐火灾;储罐因高液位运行造成的风险增加主要体现在上游轻组分因生产波动容易进罐、雷击、冒罐溢油、浮盘沉没或卡盘、因地震罐体坍塌、硫化物自燃、因罐底高应力造成罐壁坍塌、灭火难度大等方面;基于系统化理念,从工艺技术、安全管理和应急防护三方面提出了14项措施加强高液位储罐的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45.
为了解决石化企业在用管线细管道内油品的静电问题,开展了油品内电荷注入试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论证了可以通过有源的方式消除细管道内油品静电;采用直流高压源、数字电荷量表、法拉第筒、示波器、试验电极、试验油品等组件了注入电流试验系统;研究了电极电压、表面积等对注入电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源静电消除应选择曲率半径大的电极,并建议进行光滑处理,避免尖端的出现;注入电流与施加电压近似成线性关系;注入电流与电极表面积近似成线性关系;试验测试到的最大注入电流为1.12 n A,根据注入电流与施加电压及电极表面积的关系,注入电流可以更大。  相似文献   
46.
为了研究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预测技术,调研了国内外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预测技术的发展情况,综述了活性化合物起始放热温度、分解热、自加速分解温度的预测方法,着重介绍了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QSPR)研究方法在热稳定性预测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预测早期研究情况。基于量子力学计算的QSPR研究情况、QSPR数据样本的选取、分子描述符的选取、QSPR建模方法的选择,提出了热稳定性QSPR预测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热稳定性QSPR预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7.
目前国内外均无成熟的危化品海水分离装置,急需探索出可以有效进行危化品海水原位快速分离的工艺,解决海上危化品泄漏后危化品污染海水原位分离困难的问题,提高海上应急水平。用二甲苯作为海上运输常见危化品的代表,选择几种典型的污染物水分离工艺(重力分离、膜分离、吸附分离),分别在海水条件下进行了效果测试,并对3种工艺进行了串联组合和效果验证。结果表明:重力分离能够在10 min内将二甲苯海水高比例混合物快速分离,并将二甲苯质量浓度降至160~200 mg/L;膜分离能够耐冲击地完成对大质量浓度(如20 000 mg/L)二甲苯海水混合物的分离,将二甲苯质量浓度降至60 mg/L左右,但处理后的污染海水再过膜没有进一步的分离效果;吸附分离根据前期的柱试验结果选择了吸附容量较大且适宜填罐的活性炭种类IPG1240;重力分离-膜分离-吸附分离的组合能够实现危化品与海水的快速分离。  相似文献   
48.
当前我国在码头油气回收领域缺乏强制性标准或法规,既无对装船作业油船的统一要求又缺少装船油气回收系统的国家标准。针对这一现状,依据国际公约条例列举了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对油船的要求。以上海石化码头油气回收系统为例,介绍了一套符合国际公约要求的并在实际装船作业中应用的码头油气回收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船岸对接安全界面和油气回收装置,会对国内码头油气回收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9.
为探索加油站埋地油罐油气爆炸破坏效应,搭建埋地油罐燃爆试验平台,在油罐内布置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在人孔井周围布置热流传感器,向罐内注入少量汽油,利用鼓吹方式使油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通过电火花点火模拟清罐、检修过程中的爆炸事故,掌握埋地油罐、人孔井及周围环境受爆炸影响的压力冲击波和热辐射数据。结果表明,加油站发生埋地油罐敞口爆炸时,爆炸会对罐壁产生峰值强度为100~400 k Pa的冲击波。爆炸形成的火焰和冲击波向人孔井口正上方释放,不会向四周扩散。  相似文献   
50.
为真实模拟尾矿库溃坝灾害后果,提高库区下游事故防控能力,以四川鑫联矿业尾矿库为试验原型,应用模型相似理论进行了室外全溃坝试验,探究了2种不同沟槽条件下,溃坝泥石流的流速变化、冲击高度和沉积深度等流动特性,并预测了下游溃坝影响范围。试验结果表明:流速随下游距离近似呈对数函数逐渐降低,且粗糙度对流速影响较大,有土工布时的流速是无土工布时的1.05~1.34倍;最大冲击高度和最终沉积深度是反映下游溃坝影响范围的重要指标,推算出下游5个断面位置的冲击高度在12~20 m,沉积深度6~14 m;在靠近溃坝口处的冲击高度最大,但沉积深度最小,随矿浆泥石流的运动,冲击高度随地形高差交替变化,而沉积深度总体递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