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42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84篇
基础理论   159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104.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现存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目前我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表现为面积小、分布不均、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低、脆弱性强,同时其形态结构具有显著的景观美学特征,但受水环境因素的制约性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湿地面积迅速减少、空间结构脆弱性加剧、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入侵严重、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与湖泊淤积严重、规划设计不当、人为干预强烈。通过综述,将增加人们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深入认识,为开展科学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活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5.
采用苦土为沉淀剂对模拟氮磷废水和实际氮磷废水进行了脱氮除磷实验研究,探讨了苦土投加量、pH及反应时间对废水中氮磷去除率的影响。此外,对苦土处理氮磷废水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对苦土及反应沉淀物进行了XRD分析。结果表明,以苦土为沉淀剂,处理氨氮浓度为200 mg/L的模拟废水的最佳条件为:苦土与氨氮(NH4+-N)的质量比为25∶1,平衡时间10 min,氨氮去除率可达到93%,磷去除率达到99%。用苦土为沉淀剂处理南京某厂的实际氮磷废水(氨氮浓度为590 mg/L,磷浓度为1 630 mg/L),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2%,磷的去除率达到99%。苦土处理氮磷废水的动力学数据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以化学反应为主。处理后废水中沉淀物的XRD分析表明其主要成分为磷酸铵镁,进一步证明苦土处理氮磷废水主要以化学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06.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面源污染研究概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中国面源污染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活跃机构、研究者、权威机构、研究热点,及研究成果承载的主要媒介等信息,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相关文献调研,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面源污染研究文献大量出现是发生在2000年后;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是面源污染文献发文量最大的学科,但学科交叉发展的态势不容忽视;西安理工大学的李怀恩及李家科团队、首都师范大学的王晓燕团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尹澄清和单保庆团队、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杨林章和施卫明团队及北京师范大学的沈珍瑶和刘瑞民团队等为中国面源污染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机构,不但面源污染总文献发文量较多,且高频被引论文也较多,总被引频次也较高,是中国面源污染研究的权威机构;目前中国面源污染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来源、影响因素)、量化(负荷量的估算)等方面,面源污染的系统防治对策研究还应加强。《环境科学》、《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研究》、《中国农业科学》、《环境工程学报》、《农业环境保护》、《应用生态学报》、《地理科学》和《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是高频被引面源污染论文发文量较多的期刊。  相似文献   
107.
利用基于噪声辅助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改进型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对三峡蓄水后8 a的三峡日入库、出库流量和坝下各水文站日水情信号进行多尺度时频分析,并与连续小波和离散小波变换进行异同性比较。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后2004~2011年三峡日入库、出库流量和宜昌、大通站日径流量均具显著的1 a尺度主周期振荡规律,三峡季节性调蓄对坝下流量1 a尺度的主周期振荡规律无显著影响。三峡蓄水后河口北支江水位的半月主周期振荡特征始终占主导地位,表明三峡调蓄影响下上游来水量变化对河口北支水位波动的影响权重小于河口自身海潮波动的影响权重。与离散小波变换固定频带下的信号分解比较,基于HHT的水文信号多尺度分解有更好的自适应性;与连续小波变换比较,HHT方法在水文信号高频部分周期振荡特征的揭示和频域混叠现象的避免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8.
堆肥是将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氮素的流失会造成堆肥产品质量的降低,堆肥过程排放的氨气(NH3)和温室气体(N2O、CH4、CO2)会加剧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减少堆肥过程中这些气体的排放,不仅可以提高堆肥产物的氮素含量,还可以减缓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前期研究表明,加入添加剂(沸石、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或添加剂与菌株联用可以显著减少NH3和N2O的排放、实现堆肥产物保氮。为了进一步明确这3种添加剂对于堆肥中NH3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选用鸡粪作为原料,将沸石、过磷酸钙、硫酸亚铁进行配伍组合,共设置8个试验处理进行室内模拟堆肥。结果表明,添加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的处理(GL)对于NH3的减排效果最好,为39.00%;添加沸石和过磷酸钙的处理(FG)对N2O的减排效果最好,为7.19%;通过数据比较发现,堆肥氮损失中主要是由于NH3的排放。CO2...  相似文献   
109.
Cu和Zn是中国污泥中最易超标的重金属元素.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苏州、上海和杭州等15个城市的污水处理厂57个污泥样品的Cu和Zn全量和EDTA提取态Cu和zn含量及其污染风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污泥中Cu和Zn全量分别为32~19 656、112~15 306 mg/kg,平均值分别为1 814、2 135 mg/kg;污泥中Cu和Zn平均含量以浙江最高,江苏最低;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水处理厂污泥中Cu和Zn含量较低,污泥制品含量最高;EDTA提取态Cu和Zn占全量Cu和Zn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8.4%和21.4%,EDTA对Zn的提取能力远大于Cu.总之.污水处理厂污泥的Cu和Zn含量差异较大,部分污泥的Cu和Zn含量超过了污泥农用的重金属控制标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防止二次污染,污泥农用时需考虑Cu和Zn含量,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0.
土壤中草甘膦与镉的交互作用对3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两种土壤中草甘膦与镉交互作用对土壤三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低浓度镉略促进乌栅土中的脲酶活性,而高浓度镉则显著抑制了其脲酶活性,当与草甘膦共存时,草甘膦的存在增强了镉对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镉对红壤中脲酶活性的影响较小,而草甘膦单一或与Cd共存时均显著抑制了红壤中脲酶的活性.镉抑制了乌栅土中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而草甘膦的存在增加了镉的毒性,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低浓度镉促进了红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而高浓度镉则抑制了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草甘膦的存在降低了红壤中镉的毒性,两者表现为颉颃作用.镉对红壤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