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61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81.
为了摸清汞在一定自然背景下,在小河流中污染和迁移的一般规律,我们对南京的一条小河流进行了两年的调查研究。现把调查的结果综述如下。此河系南京的一条小河流,全长6.8公里,河流面积为13平方公里,河宽几米至十  相似文献   
282.
遗产旅游地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世界遗产旅游地的保护备受关注,创新与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是遗产旅游地保护的关键。从利益主体、经营管理模式、社区参与等角度,对国内外学者有关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比较评价,提出并展望了今后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83.
水热条件与土壤性质对农田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水热条件、土壤性质和耕作管理影响了土壤的硝化作用从而影响农田氮素循环和平衡.本试验选择中国东部3个气候带上的主要农田土壤:中温带黑龙江海伦的黑土、暖温带河南封丘的潮土和中亚热带江西鹰潭的红壤,在上述3个地点的生态试验站建立土壤置换试验,对比研究不同水热条件和土壤类型对玉米单作系统中土壤硝化作用的交互影响.2006~2007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抽雄期,从海伦到鹰潭(月均温由22.3℃上升到26.8℃,月降水由100.8 mm增加到199.6 mm),3种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均随着月均温和月降水的增加而下降,黑土、潮土和红壤分别下降了64.2%~67.2%、 52.1%~52.5%和41.7%~75.2%,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与气温(r=-0.354,p<0.01)和降水(r=-0.290,p<0.01)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类型也显著影响了土壤硝化细菌的数量和硝化强度,硝化细菌数和硝化强度的大小顺序为:潮土> 黑土> 红壤.土壤pH对土壤硝化强度有显著影响,其相关系数r=0.551(p<0.01).总体上,在玉米抽雄期,区域水热状况及土壤类型、施肥均影响了土壤的硝化强度,水热×土壤类型、水热×施肥、土壤类型×施肥、水热×土壤类型×施肥等对硝化强度有着极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84.
转型期乡村空间利用问题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开展乡村空间综合治理成为推动粮食生产有序转型的重要动力。系统分析乡村空间治理导向的粮食生产转型机制及其安全效应,有益于完善粮食安全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本文以乡村空间治理导向的粮食生产转型内在机制分析为突破,结合平原农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并探讨了乡村空间治理与粮食安全的内在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空间的不合理利用是限制粮食生产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2)乡村空间“物质—权属—组织”治理,通过改变粮食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达到优化粮食生产的目的,推动粮食生产朝着规模化、高效化、绿色化和公正化转型。(3)香埠村空间治理显著改善了该村粮食生产条件,有效协调粮食安全保障与乡村转型发展的交互作用关系。(4)乡村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传统农区开展乡村空间“物质—权属—组织”的综合治理,有利于保障转型期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85.
目前的水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建立统一的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这对于各级、各地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信息的规范化录入和分级汇总统计、信息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目前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网络服务、地理信息等技术,设计实现了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各级、各地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部门能够进行监测机构、持证人员、监测项目、仪器设备等信息的录入和定期维护,同时共享监测方法、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标准物质等信息.同时上级管理部门能够查看、统计所辖部门的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信息,从而为流域水环境突发事件应急资源调配、辅助决策等提供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286.
游客食物浪费是中国食物浪费的“重灾区”,给旅游地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探讨了游客食物浪费行为驱动因素及监测评估技术。结果表明:(1)消费性与文化性、复杂性与冲动性、必然性与象征性、习惯性与探奇性是游客食物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2)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传统文化及政策的推动作用,旅游企业运营管理及上下游产业链利益主体的促进作用,游客食物消费的情境性及年龄、收入等因素的引致作用是驱动游客食物浪费行为的重要因素。(3)游客食物浪费量的测度方法有食物日记法、直接测量法、质量平衡法、废物成分分析法、调查统计方法和树形结构模型,其行为评估主要运用问卷、访谈等定性分析,监控方式有采购和库存表、车载车辆称重设备、食品垃圾自动跟踪系统专利技术、智能菜单等。研究结论对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落地实施、提高相关部门减少游客食物浪费决策的精准性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7.
湖水氢氧同位素组分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湖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分对于水文学、气象学和古气候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太湖对湖水HDO和H_2~(18)O组分(δDL和δ~(18)OL)开展了长期连续地观测,计算了过量氘(dL),分析了它们的时间变化规律,并研究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湖水氢氧同位素组分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δDL的变化范围-59.8‰~-24.2‰,δ~(18)OL的变化范围-8.6‰~-2.6‰,dL的变化范围为-7.9‰~12.9‰;暖季δDL和δ~(18)OL较高,dL较低;冷季反之.2在月尺度上,湖水蒸发量及其占湖泊入水量的比重是湖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湖水蒸发量或者蒸发量占湖泊入湖水量比重增加,δDL和δ~(18)OL升高,dL降低.3对于太湖而言,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分和水温并非湖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的控制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稳定同位素水文学研究以及与湖水稳定同位素富集相关的气象学和古气候学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88.
巢湖溶解性有机物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巢湖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每月在巢湖3个不同湖区17个点位采集表层水样,测定了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浓度.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这3个湖区DON浓度具有显著差异(P0.01,n=13),这可能与西湖区入湖河流的外源输入以及DON的可利用性有关.水华期间,水体总氮总磷比、总溶解性氮磷比以及溶解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与溶解性活性磷(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SRP)比值迅速降低,其中西湖区DIN/SRP在2013年8月降至5±7,表明水体出现氮限制.此外,DON浓度迅速降低,西部湖区叶绿素浓度与DON显著负相关(r=-0.265,P0.05,n=91),表明在氮限制条件下,DON具有一定生物可利用性.DOC浓度不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水温是控制这3个湖区DOC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东部和中部湖区DOC浓度还受叶绿素和硝态氮浓度的影响.此外,巢湖DOC/DON变幅较大,由于含氮化合物更易降解,因此DON是影响碳氮比值的主导因子,是表征DOM可利用性的重要组分.  相似文献   
289.
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水环境保护成效,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20年地表水监测数据及污水排放和气候数据,评估并分析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地表水环境状况。研究表明,2012—2020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Ⅰ~Ⅲ类水质断面的比例从89.14%上升到93.47%,但部分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仍有待提升,尤其是内蒙古北部、山西西部、陕西北部和京津冀地区。4类生态功能区中,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地表水水质最好,其次为水源涵养区,再次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最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的主要超标项,2012—2020年该两项指标超标断面占总超标断面的比例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4.22%和17.29%。县域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及年降水量是影响相关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建议增加总氮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质量评价指标,并在进行水环境评价时充分考虑当地的背景情况。  相似文献   
290.
科学辨析“国土空间”概念内涵是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的前提。应根据国土空间治理需求变化和学科理论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完善对“国土空间”的理解。本刊邀请15位青年学者研讨“国土空间”的概念内涵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议,主要观点如下:(1)国土空间是复杂的人地耦合系统,具有构成要素多元性、时空尺度嵌套性等特征。需要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维,进行国土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与系统修复保护,提出基于自然的空间治理方案。(2)国土空间是“流”所构建的网络空间,是不同利益主体组成的关系空间和为精细化治理服务的可计算领域。需要通过“流空间”进行国土空间的整合,推动区域之间资源和要素的共享,实现协同发展;也需要重视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构,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和谐发展;还需要完善国土空间开发管控的技术手段,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灵活性与统一性矛盾。(3)国土空间是有温度的空间。需要充分感知国土空间的风险性、适宜性、约束性、可达性,编制“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土空间规划,提升国土空间的人文关怀、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4)国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对象,是具体的海洋空间、乡村空间、文化空间等,具有载体属性、资产属性、权利属性等,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资源资产统一管理,彰显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满足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对国土空间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