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3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225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跨世纪人口压力对中国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下)彭珂珊(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咸阳)3、遏止人口增长与协调生态环境的对策有效地控制人口,改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国家的安危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  相似文献   
62.
基于灰关联的坝地分层淤积量与侵蚀性降雨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在全面调查陕北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淤地坝挖取剖面,进行分层测量取样,利用库容曲线和实测各淤积层的厚度求得各层泥沙淤积量,根据黄土高原暴雨产沙过程原理及淤积过程降雨资料,反演各淤积层所对应的侵蚀性降雨。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计算了坝地泥沙淤积量和侵蚀性降雨的4个指标(降雨侵蚀力R、降雨量P、最大30分钟降雨强度I30、平均降雨强度I)之间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侵蚀性降雨4个指标中,降雨侵蚀力R和坝地泥沙淤积量的关系最为密切,降雨量P对淤积量的影响次之,最大30分钟降雨强度I30和平均降雨强度I对淤积量的影响最小;并且建立了坝地泥沙淤积量与降雨侵蚀力R和降雨量P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63.
有机质、CaCl_2和MgCl_2对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CaCl2和MgCl2浓度为0~1.0mmol/L,泥沙浓度为10g/L时,用吸管法研究了有机质、CaCl2和MgCl2对细颗粒泥沙静水絮凝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后,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加快,其絮凝所需的最佳电解质浓度降低;CaCl2和MgCl2的絮凝能力无明显差异,有机质含量对其几乎没有影响;在相同盐度下,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沉降速度随电解质摩尔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64.
农田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N2O排放通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小麦田和空闲地为研究对象,设置6种处理,研究了耕作措施、肥料条件变化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磷酸酶活性和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N2O排放通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660.在小麦生育期内,N2O排放通量在拔节期最高,苗期和成熟期最低;磷酸酶活性变化与之相反.农田种植小麦和覆膜均增加了土壤磷酸酶活性和N2O的排放.施肥可以提高磷酸酶活性,单施磷肥比同时施用氮、磷肥时N2O的排放量高.  相似文献   
65.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截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用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的截流量及其截留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的截流量年均为49.3mm,截留率为12.5%。枯枝落叶截留的动态过程受大气降水和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也与其自身湿润程度有关。在次降水过程中,其截留的过程是当降水开始时,截留量增加迅速;降水持续到一定时间后,截流量的增量变小,达到最大值后,截流量在此处上下增减。枯枝落叶截留的动态过程可用直线和正弦函数的组合描述,且该函数能揭示枯枝落叶截留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对其过程的影响。该模型在计算森林水文及其水土保持效应评价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6.
基于黄土丘陵区过去10年科技攻关成果及延安燕沟流域示范成功经验,在总结“梯田退耕”生态重建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坡耕地和1999年农业人口数据计算了各县(市、区)需新修梯田、园地扩建、林草植被恢复的面积及投资需求额度。通过构建并采用基本农田扩建指数、园地扩建指数、林草植被恢复指数以及投资需求密度等指标对55个县(市、区)进行了类型划分和地域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需新修梯田面积69.16×104hm2,新扩建经济林果园地面积79.2×104hm2,林草植被恢复面积541.02×104hm2,投资需求总额度158.2×108元;生态重建在地域分布上明显存在两个重点区,一个位于陕北和晋西北交界地区,另一个位于陇东和宁南地区;宜及早制定区域性分类指导政策,并应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在重点区。  相似文献   
67.
雨强对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浩  张兴昌  邵明安 《生态环境》2004,13(3):369-372
通过不同雨强人工模拟冲刷试验,初步分析了雨强对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强(冲刷强度)增大,溶解态钾质量浓度,溶解态钾、缓效钾和速效钾流失量明显增加;在不同雨强的条件下,缓效钾、速效钾的流失量与坡度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雨强对速效钾、缓效钾的富集率影响不大;雨强比坡度对缓效钾和速效钾的流失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8.
为研究不同有机碳水平下坡面土壤侵蚀对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黄土区典型侵蚀坡面为对象,通过Biolog-Eco方法测定了高、低2个有机碳水平坡面沉积区、侵蚀区和对照区3个不同部位的土壤微生物活性、碳源利用能力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1)高碳水平下3个部位的微生物活性和碳源利用能力均显著高于低碳水平;2)在不同侵蚀部位上,沉积区微生物活性高于侵蚀区,在低碳水平下,沉积区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显著大于侵蚀区(P<0.05),但在高碳水平下沉积区与侵蚀区无显著差异;3)在6类碳源中,微生物对氨基酸类、酯类的利用率最高,对醇类、胺类的利用率较低,从31种碳源中提取的主成分1和主成分2分别可解释变量方差的53.8%和11.9%,对主成分1起分异作用的主要是氨基酸类和酯类碳源;对主成分2起分异作用的主要为糖类和酸类碳源.4)高碳水平下3个部位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显著大于低碳水平(P<0.05),但不同部位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并无明显差异.侵蚀对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机碳水平决定的微生物活性差别上,不同部位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在有机碳水平较低时差异显著,有机碳水平较高时则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9.
植物不同器官水、碳、氮、磷等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的生态策略及其环境适应性。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两种乡土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柴松(Pinus tabulaefirmis f.shekanensi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区两种树种水、碳、氮和磷在不同器官的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了两种树种基于水、碳、氮和磷分配格局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油松和柴松对水分和碳素的分配格局总体表现为根和叶最大,其次为枝和干,树皮最小;对氮、磷的分配格局则表现为叶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2)油松将更多的水和氮分配给叶、根等生产性器官,而柴松将更多的水和碳分配给枝、干等防御性器官,反映了柴松较油松具有更加保守的生长策略,能够更好适应逆境条件。(3)植物器官不同元素间通过相互耦合后可以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反映了植物元素之间具有高度复杂的协同关系,这种协同关系的体现形式可能与植物类型及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生长适应策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0.
覆膜方式和灌溉对夏玉米产量及农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罗晓琦  张阿凤  陈海心  冯浩 《环境科学》2018,39(11):5246-5256
为探讨不同覆膜方式和灌溉对夏玉米农田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雨养(R)和灌溉(I)这两个主处理,对照(CK)、半膜覆盖(HM)和全膜覆盖(FM)这3个副处理,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2014和2015年土壤CO_2、CH_4和N_2O的排放通量,并借助碳排放强度(GHGI)指标进一步评价了不同覆膜方式的固碳减排效果.结果表明,与RCK相比,RHM和RFM在2014年增产作用不明显,而2015年分别增加19. 6%和26. 8%;与ICK相比,IHM增产作用不显著,而IFM在2014和2015年均显著增产,达到14. 1%和55. 8%.灌溉仅对2015年CO_2排放有显著促进作用(P 0. 01),同一主处理下覆膜方式对CO_2排放没有显著影响(P 0. 05).灌溉对CH_4吸收没有显著影响(P 0. 05),覆膜对CH_4吸收具有抑制作用. ICK相比RCK,N_2O排放量仅在2015年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减少了22. 3%;与RCK相比,RHM和RFM在2014年N_2O排放量差异不显著,2015年分别显著降低了50. 7%和51. 4%; IHM和IFM与ICK相比,2014年N_2O排放分别显著减少了47. 5%和54. 2%,2015年分别减少了9. 6%和52. 2%.灌溉可以通过提高产量从而显著降低GHGI;与RCK相比,RHM和RFM的GHGI仅在2015年显著降低,分别达到60. 1%和61. 7%;与ICK相比,IHM和IFM在2014年GHGI分别显著降低了39. 7%和53. 2%,2015年分别降低了22. 2%和67. 5%,即全膜覆盖降低GHGI的效果优于半膜覆盖.因此,对夏玉米种植而言,灌溉条件下全膜覆盖能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并降低农田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