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1篇
综合类   99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文在总结划分居民生活碳排放(HCEs)类别的基础上,以中国HCEs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1997-2012年人均HCEs进行分析,同时对2012年人均HCEs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本结论如下:根据划分方法,HCEs按照碳排放源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按照基本生活需求可分为基本和发展碳排放;按照人类消费行为可分为交通、居住、食品、商品及服务碳排放五大类。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各类别人均HCEs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空间差异来看,1997-2012年,我国各省人均HCEs表现出共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2012年中国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呈现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从空间计量模型角度看,2012年,人均居民生活基本碳排放比重是影响人均HCEs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此外,各地区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差异也对人均HCEs的空间差异起到正相关作用。基于对中国人均HCEs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为我国制定碳减排举措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32.
研究浅水湖泊中植物残体对水生植物的表现率,用于重建近代水生植被历史,可为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恢复湖泊生态环境提供依据。研究选址为英国北部的一个小湖泊,通过水生植物调查及表层沉积物中植物残体和孢粉分析,及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定量研究植物残体对水生植物的表现率。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植物残体精确地反映了植物优势种的存在;植物和植物残体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有些植物在残体中表现率明显超高,而有些表现率偏低; 应把叶子和其它非繁殖植株部分作为恢复近代多年生植物历史依据;植物残体传输性较差,主要集中在植物母体附近;利用植物残体与孢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能更准确地重建植被历史。  相似文献   
133.
黄土丘陵区枣农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利用与竞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明黄土丘陵区农林复合系统植物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对评价其配置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土丘陵区枣农(枣树+农作物)复合系统为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植物木质部水和土壤水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18O),利用IsoSource模型分析了复合系统中枣树与间作农作物(黄花菜和饲料油菜)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判断两种复合系统作物间是否发生水分竞争。结果表明:枣树各时期对表层(0~20 cm)土壤水利用较少,在旱季主要使用中层(20~60 cm)和深层(60~200 cm)土壤水,雨季有显著降雨后主要利用中层土壤水。黄花菜、饲料油菜在旱季对低雨量有效降雨反应灵敏,但其仍主要利用中层土壤水,雨季显著降雨后两者对表层土壤水利用比例显著增加。总之枣树与黄花菜和饲料油菜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存在明显区别,但在较为干旱的5月和7月对中层和深层土壤水存在明显竞争。因此可在枣树株间修建深度为40 cm肥水坑,增加中层和深层土壤含水量,促进枣树根系向下生长,缓解水分竞争对枣树生长和产量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4.
活性炭及不同土壤吸附-超临界CO2再生四氯乙烯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燕  米生权  王式功 《生态环境》2008,17(2):478-483
为解决干洗店等清洗行业排放的含四氯乙烯(PCE)三废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发一种使用经济、适用、有效且无污染的处理技术,需要收集相关的基础参数.文章研究了活性炭及兰州市三种不同的土壤对水中PCE吸附特性及超临界CO2再生活性炭及土壤萃取回收PCE的特性,结果表明,活性炭与土壤吸附水中PCE达到平衡的时间均为7 d,吸附等温线均可用Freundlich等温式拟合,且有较好的相关性;活性炭与不同土壤对PCE吸附能力差异较大,吸附能力由大到小为活性炭>林土>灌淤土>黄绵土,且土壤的吸附能力与土壤有机质、含水率及pH值关系密切;超临界CO2再生活性炭与土壤回收PCE,分别在35 ℃、20 MPa和60 ℃、20 MPa这样不太苛刻的条件下通过调整S/F值可获得较高的回收率,为PCE的污染治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5.
兰州地区HCHs 的跨界面迁移与归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三级逸度模型估算了稳态假设下HCHs 的4 种异构体在兰州地区土壤、大气、水体及沉积物环境相中的迁移通量和浓度分布.结果表明,HCHs 的土壤浓度为0.799mg/kg,在数量级上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其主要的迁移过程是土-气扩散、土壤侵蚀、水-气扩散,土壤中降解和大气平流输出是HCHs 从研究区域消失的主要途径.农业施用是该地区环境中HCHs 最主要的来源,最大的汇是土壤和水体(占环境中总量的99.8%).  相似文献   
136.
2021年9月,由于大西洋北海地区风速突然下降,英国的海上风力发电量骤减,导致欧洲能源市场陷入混乱。风速的年际变化和长期逐渐减弱的趋势可能是造成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此外,北海上一种持续3—4 d的阻塞高压也促成了低风速事件的发生。一个移动缓慢的暖脊显著地阻挡了西风气流,并割裂了北极极涡,导致北极和东欧地区的冷空气积聚。这种天气形势有可能引发寒潮,进一步增加电网的负担。然而,扩大风力发电机安装规模并不能有效应对此类事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也面临着与英国相似的挑战。因此,激进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并不可取。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来自气候的挑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从提高装备技术、发展混合能源系统以及开展更加精细的资源评估三个方面入手。以上结论对中国能源系统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7.
单一与复合胁迫下油菜对镉、铅的吸收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干旱区绿洲灰漠土为供试土壤,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为供试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Cd/Pb单一和复合胁迫下其在油菜体内的吸收和富集特征,并解析了油菜条件下Cd、Pb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Cd/Pb单一和复合胁迫下油菜体内Cd、Pb的含量均随着其胁迫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复合胁迫下油菜对Cd、Pb的吸收互为拮抗作用(Cd最大胁迫浓度<7mg.kg-1,Pb最大胁迫浓度<1 500 mg.kg-1);Cd单一胁迫下油菜对其富集能力和其在油菜体内的迁移能力均随着其胁迫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Pb单一胁迫下油菜对其富集能力和其在油菜体内的迁移能力则均随着其胁迫浓度的增加而持续减小;复合胁迫降低了油菜对Cd、Pb的富集能力和Pb在油菜体内的迁移能力,但提高了Cd在油菜体内的迁移能力;油菜对Cd的吸收能力和其在油菜体内的迁移能力均远远大于Pb;油菜对重金属Cd、Pb的吸收和迁移模式均符合二次方程.  相似文献   
138.
甘肃省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甘肃省87个县自然灾害、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为脆弱性是形成自然灾害、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的内部原因;不合理的政策体制是自然灾害、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的恶性循环的真正驱动力.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寻求打破自然灾害、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甘肃省贫困地区的全面落实提供理论指导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9.
兰州市街道尘埃粒度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对2006年3月采集的兰州市街道尘埃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街道尘埃中颗粒物平均粒径范围在46.83μm-266.59μm,平均值为118.73μm;其中〉2μm的颗粒占总量的92%-99.5%,〈2μm的颗粒占10%以下。受地形因素影响,兰州市西部和东部地区粒径较粗,中间地段粒径相对较细;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风动能大的区域,尘埃主要以较粗物质为主;在风动能相对较弱区域,细颗粒和粗颗粒含量差别不大,而在风动能小的区域,街道尘埃主要以细颗粒物为主。由此可见,兰州市街道尘埃中的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由于风力和人为活动产生的土壤尘和人为排放的污染物所共同贡献的;粒度分布特征受到风动力条件和物源(污染源)两方面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0.
兰州市城区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兰州市2002~2009年的城区大气污染物监测结果,分别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现状特征和变化规律,揭示了兰州市城区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时间分布特征,并对兰州市城区大气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