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5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345篇
安全科学   95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59篇
综合类   1521篇
基础理论   173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322篇
灾害及防治   7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41.
变革中的中国水资源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短缺是世界面临的共同危机,是制约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瓶颈”,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问题.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是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文章回顾了中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只管工程的非正式水资源管理、行政命令为主的正式制度萌芽、取水许可管理和基于水权的正规制度管理等四个阶段.尽管在确立以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制,建立以水量分配、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为主要内容的水权管理制度和以全成本核算为原则的水价管理制度等方面成绩显著,水资源管理中仍存在水资源权属不清、水环境权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今后中国水资源改革,首先应继续深化水权改革,推动水权明晰化,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其次,健全水环境权的法律法制规范,提供相关的法律保障;最后,完善部门间的合作协调机制,真正实现对水的协同管理.  相似文献   
942.
中国能源安全的路径选择与战略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能源战略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能源安全与能源战略日益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国家安全战略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阐述了制定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性,提出了能源安全的选择路径,构建了全面性能源安全战略框架,为制定我国长期能源安全战略提供参考.论文认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是能源可持续供给、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突发事件合理应对、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路径应从能源供给安全、能源生产和使用安全、能源运输安全、能源环境安全及能源安全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选择;健全能源管理体制、能源政策、能源市场、能源技术、能源战略储备、提高输送能力、能源环境与节能是能源安全战略框架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以下建议:建立国家能源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运用市场机制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能源利用多元化;加快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加强能源资源的战略储备.  相似文献   
94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986~2007年各市县(区)非农业人口资料,应用位序规模法则、ROXY指数、城市影响力等多种定量方法,结合相应定性分析,系统研究了其城镇体系发展中的规模结构及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处于缓慢分散趋势中,中等城市数量的显著增加,非农人口集聚重心从传统大城市逐渐向中小城市转移;上海是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影响力远超过本区域范围;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长江为轴线形成较显著的城市影响力圈层结构,江苏的兴化、高邮地区以及浙江杭州西部、台州等广大地域受大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弱;〖JP2〗上海-苏州-无锡形成内部联系紧密、层级结构模糊的一体化“城市区域”,既是长三角的“核心区”,也是城镇连绵发展的高级形态;尽管在二线城市中缺乏规模优势,南京与杭州因地理位置发挥了突出的区域带动作用,实际上承担着区域副中心角色;围绕核心区与两个副中心,长三角构筑成“>”型城镇发展主轴  相似文献   
944.
通过编制江西省2002年包含环境账户的社会经济核算矩阵(ESAM)研究了江西省征收排污费与分类实施氮磷营养盐减排补贴对18个产业生产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氮磷减排调控方案对各产业产值的边际影响存在差异。总体上看,除部分服务业,调整氮磷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对各部门生产收益的整体影响并不大,氮磷排放越少的产业受调控影响的产值变化较大;而调整氮(或磷)营养盐的减排补贴对各产业生产收益的边际影响较为显著,氮(或磷)排放越多的产业生产收益增加幅度越大,污染治理部门及其他氮(或磷)排放不太相关的产业生产收益变化甚微。综合比较3种减排调控方案,实施氮磷营养盐减排补贴对江西省产业发展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45.
为探寻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借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选择丽江及厦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3个时相的TM/ETM+遥感影像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研究了厦门市和丽江盆地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987~2007年厦门市景观格局演变明显,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从1987年的67.9 km2增加到2007年的284.2 km2,而耕地面积则从1987年的729.0 km2减少到2007年的442.7 km2。1989~2006年丽江盆地建设用地从1989年的1140 km2增加到2006年的25.39 km2,耕地面积从1989年的137.48 km2增加到2000年的154.72 km2,2006年又降到146 km2,先升后降,呈明显波动。两个城市扩展的途径类似:主要通过侵蚀耕地为主要特征。景观格局演变对区域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对旅游业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46.
三峡库区城镇移民家庭生活安置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回溯性的调查资料来研究已经搬迁的城镇移民家庭在搬迁后的生活安置现状,分析城镇移民家庭的生活安置适应性。在评价方法上首先是对比城镇移民家庭搬迁前后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的变化,再分析移民各个分项满意程度,最后将所提取的因子得分值作为自变量,总体“生活安置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移民安置过程中哪些方面的满意度会影响到城镇移民对总体安置满意度的判断。研究发现城镇移民家庭的生活居住条件良好。搬迁后,城镇移民家庭的生活和居住条件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住房面积增大,房屋居住的安全系数有所提高。城镇移民家庭医疗保险享有率很高,但养老保险的享有率不容乐观,城镇移民家庭的养老保障仍有待提高。城镇移民生活安置满意度随着社区满意度和居住满意度的提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947.
李群绩  梅林  王灵恩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1036-1039,F0004
吉林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生态风险源来自人类活动,该保护区目前以开展生态旅游为主。以吉林省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运用生态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系统分析影响其生态风险的因素,确定其主要生态风险源为干旱、盐碱化、水土流失和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特别突出。将ArcGIS应用于生态风险的评价当中,结合2004--2011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绘制综合生态风险等级分布图,提出针对性的旅游开发对策以降低该保护区面临的生态风险,实现吉林省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48.
基于清代、民国期间多种历史文献中的风、雨、潮现象和“颶、颱”记载重建了1644~1911年影响今华东浙、沪、苏的台风频率序列 F 清代史料中记载了该区受263次台风影响,年均0.98次。功率谱和小波分析显示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4 a周期表现最为明显. F 与Nino3指数基本对应,反映出入境华东的台风对极端ENSO事件并不敏感,强LaNina年和强ElNino年入境本区的台风频率基本相同。研究时段内,在多年代际尺度上,北半球及中国东部地区的增暖会增加影响华东沿海的台风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949.
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和水平的有效途径。青海省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省份之一,不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且生态环境也十分脆弱。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青海省经济加速发展,由此产生的污染风险也日趋提高。因此,研究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对提炼西部生态脆弱区协调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的关系并实现污染风险的有效监管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依据经济增长-环境质量回归模型研究了青海省产业结构升级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发现青海省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研究发现,青海省仍然处于污染物排放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的阶段,且距离拐点仍有一定的距离。此外,本文分析了青海省不同产业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虽然三大产业均有增长的态势,但是各占GDP比例变化却各不相同。其中,第一产业的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例不断增长,而第三产业在增长到一定比例后,有小幅减少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青海省不同产业占全国相同产业的比例,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利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评价了产业结构升级可能带来的污染风险。虽然青海省第一产业占该区域GDP比例呈减少态势,但占全国比例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这表明了青海省农林牧渔业的发展趋势和速度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第二产业占全国比例大部分呈减少的态势,而第三产业却有一定的增长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海省产业发展正在向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控制污染较严重的第二产业的发展的方向转变。产业结构的提升对不同产业污染物的排放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住宿餐饮和零售业和房地及租赁产业的提升导致了污染物排放小幅增长,而其他产业尤其是建筑业、金属制品业等的扩张则对污染物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虽然其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环境污染风险,并且污染排放量会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加大,但2002-2007年青海省产业结构变化对废水、废气等污染的排放产生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从而降低了青海省环境污染的风险。研究结论为青海省调整产业结构以抑制环境污染风险并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50.
长江源和黄河源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2009年8月和2010年7月对黄河源和长江源的大型底栖动物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期间两区域共鉴定底栖动物66种,隶属于28科57属。其中,环节动物2科5属8种,软体动物2科2属5种,节肢动物23科49属52种,其它动物1科1属1种。长江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29种、59 ind./m2、00 307 g dry mass/m2;黄河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48种、369 ind./m2、04 520 g dry mass/m2。长江源动物资源量较低归因于泥沙含量较高和湿地退化。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建设河源区生态屏障尤为重要,这需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因地制宜开展乔灌草植被建设,防止草地退化和沙化,减缓土壤侵蚀速率,减少河流输沙量,维系河流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