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41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207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61.
以含油浮渣为原料制备含碳吸附剂,并用于含油污水的处理。用比表面分析仪和SEM技术对吸附剂进行表征。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考察吸附剂加入量、吸附时间及温度、污水pH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含碳吸附剂碳元素含量高达90%(w)以上,表面粗糙,孔径分布以中孔为主,比表面积477.5 m2/g,碘吸附值376.48 mg/g。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30℃及时间60 min、含碳吸附剂加入量20 g/L、污水pH为7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处理初始COD为502.12 mg/L、石油类质量浓度45.31 mg/L.的含油污水,COD和石油类的去除率分别为91.51%和87.1%,处理后的COD和石油类质量浓度分别为42.62 mg/L和5.83 mg/1,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含碳吸附剂的污水处理效果优于术质活性炭。  相似文献   
162.
对某石化企业含腈废水的处理工艺进行了评估,从污染物的来源、组成、处理效果等方面研究了污染物的转化规律,揭示了现有工艺在含腈废水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企业污水处理场的废水来源较多,丙烯腈生产废水经四效蒸发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是其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含有相对较多的含氮共轭体系;与其他废水混合后,经氨化作用,有机腈转变为有机胺和铵盐;A/O工段矿化度较高,COD的去除率高达73.0%,但有机胺含量仍较高;在缺氧池—生物流化池—硝化池工段,COD进一步被去除,胺类物质浓度大幅降低,但总氮脱除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3.
好氧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中应用广泛.保持污泥活性,是良好处理效果的前提,也是运行控制的主要目标.活性污泥的呼吸速率,或者氧利用速率(oxygen uptake rate,OUR),能够指示污泥的活性变化.本研究开发的快速生物活性测定仪(rapid biological activity tester,RBAT),能够快速测定污泥活性参数,满足工程设计与运行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4.
安全是核电发展的重大前提,但是核电发展的短短历史时期内就发生了3次严重事故,第4次事故会不会发生在中国?通过列举历史、法规、技术、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因素,说明可以保障中国核电不发生严重事故,但是由于存在法规杂乱、技术青涩以及人因等因素,使得核电存在发生严重事故的可能。应用概率方法,对各国严重事故发生概率进行了计算,发现事故一般都早于计算的预期,核电在中长期内还存在发生严重事故的可能。中国核电应杜绝"大跃进"式发展,统一完善核电法规标准,严格制度和实施过程,选择科学的发展模式,才能保证核电安全。  相似文献   
165.
构建了针对再生水补给低C/N河湖水体的"释碳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沉水植物塘"耦合生态净化系统,以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耦合系统对主要污染物TN、TP和CODCr的净化效能,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各单元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耦合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后出水中TP、TN和CODCr的浓度分别为(0.07±0.03),(1.41±1.06)和(18.51±6.97)mg·L-1,其中,TP和CODCr可稳定达到《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IV类水(湖库)标准,TN达标率为73%.10月下旬后出水中TN不达标主要是由于温度降低导致反硝化细菌活性降低以及进水中C/N降低导致.本耦合系统可强化沙河水库中氮素的去除,不仅体现在释碳床的加入可补充湿地反硝化所需碳源,且自身的"夹心结构"可在内部实现缺氧环境,有利于反硝化的发生.加入释碳床前后,释碳塘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TN的去除率分别由23.1%±27.3%和38.3%±21.6%提高至25.3%±19.4%和47.4%±15.6%.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运行过程中释碳床内部微生物优势菌属由嗜氢菌属和淀粉发酵菌属转变为纤维素降解菌属.耦合系统各单元优势菌属差异较大,其中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在3个单元均为优势菌属.  相似文献   
166.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锅炉烟气中氮氧化物(NOx)的脱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同步浸渍法制备了堇青石蜂窝负载型脱硝催化剂,研究了钒含量、温度、气时空速以及酸处理等对堇青石负载型脱硝催化剂脱硝效率的影响,同时采用BET、XRD等对催化剂进行物理化学表征。结果表明:负载型脱硝催化剂脱硝效率随着V2O5含量的增加逐渐变大,脱硝效率随着温度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在340℃时,负载型催化剂达到较好的脱硝效果,脱硝效率达到98%以上(气时空速为18000 h-1);硫酸处理后的催化剂脱硝效率提高1~3百分点,而HCl处理后的催化剂脱硝效率降低4~8百分点;堇青石负载型催化剂负载率维持在25%左右,经过超声处理后的脱落率<10%。  相似文献   
167.
分析长治市夏季环境VOCs浓度及其反应活性(以OH·消耗速率计),基于聚类分析与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 (PMF)解析VOCs来源.结果表明:长治市总VOCs平均浓度为37.40 μg/m3,平均活性水平为5.07s-1,具有本地新鲜排放和反应后混合的特征.机动车排放、燃煤、液化石油气/天然气(LPG/ NG)使用、工艺过程和溶剂使用源对环境VOCs的贡献分别为29.7%、29.2%、23.5%、11.6%和6.1%;对具有新鲜排放特征VOCs的贡献分别为34.6%、38.4%、10.1%、8.5%和8.5%.长治市VOCs主要受本地机动车与燃煤源排放的影响,而LPG/ NG使用源与工艺过程源可通过区域传输影响本地环境VOCs.可见,有效控制本地机动车与燃煤源排放、加强市区周边LPG/NG使用与工艺过程源的联防联控,是降低长治市环境VOCs浓度与O3生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8.
采集阳泉市区夏季3个监测点的环境空气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MSD/FID)测定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研究了其浓度特征,运用特征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解析了VOCs来源,评估了VOCs对O_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阳泉市区VOCs平均总浓度为(82.1±22.7)μg·m~(-3),其中烷烃浓度占比最大(51.8%),其次是芳香烃(17.8%)和烯烃(8.0%),炔烃浓度占比最小(3.8%). VOCs呈现双峰的变化特征,分别于08:00~10:00和18:00~20:00出现峰值,在12:00~14:00出现谷值.苯/甲苯和异戊烷/正戊烷的均值分别为2.1±1.3和1.7±0.6,表明环境空气VOCs可能受燃煤排放和机动车排放的双重影响. PMF解析出VOCs来源分别为燃煤源(34.9%)、机动车排放源(18.2%)、汽油挥发源(15.2%)、工业排放源(13.6%)、植物排放源(9.2%)和溶剂使用源(9.0%). VOCs臭氧生成潜势(OFP)均值为156.6μg·m~(-3),烯烃贡献最大,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_p)均值为68.7μg·m~(-3),芳香烃的贡献达到93.4%.总之,燃煤排放对VOCs的贡献较高,因此,控制燃煤源排放是阳泉市区VOCs管控重点,需加快矸石山治理和能源结构调整,同时机动车排放源、汽油挥发源和工业排放源的管控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9.
介绍了中石化系统VOCs排放核算公式和美国环保署推荐公式,并对2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油罐排放核算实例,分析了导致中美两种方法计算结果不同的原因,最终确定了VOCs年排放量核算结果为43.43t.利用了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中美核算公式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研究,各参数拟合方程的R2均接近于1,将t统计量P值显著性水平设置为0.05,结果表明,在计算浮顶罐VOCs排放时,中石化公式的敏感参数包括:粘附系数、风速、二次密封系数、密封系数和风速指数;EPA公式的敏感参数为内壁粘附系数、风速、静风边缘密封排放系数、有风情况下边缘密封排放系数和浮顶板密封长度系数,风速指数为非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170.
EGSB反应器处理丙烯酸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进行丙烯酸废水的处理,考察了自制的EGSB反应器菌种驯化和容积负荷提高两阶段的一些运行参数,并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期96 d的试验表明,当进水COD在3 000 mg/L左右时,去除率可达90%以上;当进水COD在5 000 mg/L左右时,去除率可达85%以上,COD容积负荷可达到10 kg/m3·d以上,且出水可满足后续好氧工段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