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2篇
综合类   82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长江流域沉积物中黑碳分布及其与多环芳烃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亮  张国森 《地球与环境》2015,43(2):159-166
本文采用CTO-375法测定了长江流域主流及直流20个表层沉积物中黑碳的含量,探讨了沉积物中黑碳与粒度、总有机碳以及多环芳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沉积物中黑碳的含量范围在0.22~1.89mg/g之间,与粘土、粉砂及砂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说明粒度组成并不是控制BC分布的主要因素。BC与TOC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性,表明BC与TOC有相似的来源,如人类活动、土壤流失。沉积物中BC与PAHs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二者之间有相似的来源,同时也表明PAHs在研究区域沉积物中吸附主要由BC控制,这为研究多环芳烃在长江流域的环境归趋与影响因素等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32.
三峡库区库中干流及支流水体夏季二氧化碳分压及扩散通量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以三峡库区库中干流以及主要支流——梅溪河为研究区,于2013年5月对该区域水体中溶解二氧化碳分压(pCO2)进行了走航观测.结果表明,夏季梅溪河表层pCO2为6.8~7.5 Pa,三峡库区库中长江干流表层pCO2为201.4~210.2 Pa.在库区干、支流交汇的过渡区水体剖面上,表层水体pCO2最低为53.5 Pa,随着水深增加,pCO2急剧增大,在3 m处达到约210Pa后基本保持不变.通过计算,库区支流梅溪河和库区干流表层水体的CO2释放通量分别为-7.48 mmol·(m2·d)-1和39.58 mmol·(m2·d)-1.结果表明,库区支流梅溪河表现为大气中CO2的"汇",而库区干流表现为CO2的"源",库区干、支流水体在CO2的释放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3.
浙闽沿岸海域总溶解态无机锑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一种具有潜在致癌性的有毒稀有元素,锑已经广泛地存在于水体中并显现出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2008年5月浙闽沿岸海域水样中总溶解态无机锑(TDISb)的含量.结果表明,浙闽沿岸海域表、底层TDISb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68~5.64 nmol·L-1和0.71~5.25 nmol·L-1,平均含量分别为2.25、1.79 nmol·L-1,低于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约41.08 nmol·L-1).总溶解态无机锑表现出由沿岸向中央海区递减、表层高于底层的分布特征.影响浙闽沿岸海域溶解态无机锑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水团混合,生物活动及悬浮颗粒物吸附解吸过程等.  相似文献   
34.
人类活动对 C、N、P等生命元素循环平衡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但对另一种生命元素 Si循环平衡的破坏却知之甚少。通过对大通、玉树、上海等水文测站近 5 0年来的降雨量、流量、溶解无机氮 DIN(NO3 )和溶解无机磷 DIP(P2 O5)浓度、输沙量等记录进行加权平均和三次线性回归拟合分析发现 :自 195 9~ 1984年长江溶解硅 (DSi)浓度减少 5 3.33μmol/ L ,且 DSi与输沙量呈正相关 (置信度为 0 .896 ) ,与 DIN呈负相关 (置信度为 0 .792 ) ;与流量和降雨量的相关性较复杂 (置信度分别为 0 .75 7和 0 .4 0 5 ) ,当流量、降雨量分别小于 2 7386 m3 / s、12 10 mm/ a时为正相关 ,当流量、降雨量分别大于 2 7386 m3 / s、12 10 mm/ a时为负相关。该现象主要由流域内众多水利工程建设和富营养化所致 ,将可能对长江河口和东海的生态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5.
互花米草对持续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互花米草进行了40cm水深的持续淹水胁迫,研究了其生理指标的响应.结果显示,淹水胁迫下,互花米草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索含量在初期均显著低于对照,随后逐渐积累并高于对照.丙二醛含量在初期显著高于对照,随后与对照组的差异逐渐减小,至生长季末与对照水平相当.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淹水后63d内均高于对照,至生长季末则低于对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则始终高于对照.至生长季末,持续淹水胁迫条件下的互花米草生物量低于对照,其形态学上表现为植株矮小、根系变短、节长变短、地下部分所占生物量比重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持续淹水胁迫对互花米草的生理指标产生影响,但互花米草可以通过生理和形态学的响应来适应这种胁迫,因此,必须进一步结合其它物理控制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6.
基于熵模型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支撑能力的表征,是城市水安全的基本度量,它是涉及社会经济系统、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衡量指标。论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模糊集理论和最大熵原理相结合的熵模型对开封市未来预测年份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特别考虑了半湿润地区开封城市主要利用黄河客水资源的特点,选取了客水利用率这一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和2020年开封市城市发展无论在哪种预测情景方案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都处于2级与3级之间,并且距离2级很近,说明水资源的开发强度很高,继续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小。研究成果可为中型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7.
持续淹水治理互花米草技术对盐沼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曦  张利权  袁琳 《环境科学学报》2010,30(5):1093-1100
为了研究持续淹水治理互花米草技术对盐沼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应用化学分析测定方法跟踪监测了崇明东滩治理互花米草示范样地内水淹控制样区的土壤有机质、pH值、氯离子、重碳酸根、钙离子、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量随持续淹水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淹水时间的延长,盐沼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而盐沼土壤pH值、氯离子、重碳酸根、钙离子、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量升高.除了氯离子和重碳酸根外,其他指标在0~15cm和15~30cm土壤层间的含量略有差异,但变化趋势相同.长期淹水造成的厌氧环境对盐沼土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持续淹水时间越长,对盐沼土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大.因此,应用持续淹水技术治理互花米草时,应尽可能减少持续淹水时间,以便在迅速、有效控制互花米草后为受损湿地的修复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38.
河口滨岸悬浮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分布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收集长江口滨岸13个典型采样点上覆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分析了悬浮颗粒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水平,探讨了PAHs的来源,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显示,EPA14种优控PAHs的总量在600~12 308 ng/g 之间,平均值为5 373 ng/g,其组成主要以3环和4环PAH为主。受附近陆源输入的影响,顾路采样点的PAHs含量最高,此外,临近城市排污、滨岸工业开发区及河道排污口的采样点PAHs含量也较高,如石洞口、金山、白茆、浏河口等。结合PAHs不同环数的相对丰度与同分异构体荧蒽/芘、芘/苯并[a]蒽比值,初步推断出人类油污染及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是悬浮颗粒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此外,参照有关环境质量标准,发现悬浮颗粒物中萘、菲、芴、蒽/苯并[b]荧蒽和苯并[k]荧蒽等化合物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物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39.
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以长江口潮滩作为研究区域,对表层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解磷微生物量、磷组分及理化性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潮滩湿地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区域性差异,冬季(1月)碱性磷酸酶活性较低,介于0.65~1.59μg.g-.1h-1之间;夏季(8、9月份)最高,变化范围为1.80~5.64...  相似文献   
40.
东海大气气溶胶中无机氮组分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金辉  张云  李瑞芃  高会旺  张经 《环境科学》2010,31(12):2835-2843
利用2006年11~12月、2007年2~3月及2008年5~6月在东海4个航次中采集的33个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和7套Anderson分级样品,分析了其中NH 4+、NO 3-和NO 2-的浓度,探讨了东海气溶胶中氮组分的季节变化和粒径分布.气溶胶中NH 4+的浓度为2.6~646.9 nmol.m-3,冬、春季较高,夏季较低.NO 3-的浓度为5.5~281.5 nmol.m-3,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NO 2-的浓度很低,0.5 nmol.m-3.气溶胶中氮组分的相对贡献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NH 4+和NO 3-的贡献相当,春、夏季以NH 4+的贡献为主.NO 3-的粒径分布月变化明显,11~12月主要分布在2.1μm的细粒子上,2~3月、5~6月分别集中在1.1~4.7μm和2.1~7.0μm的粗粒子上.NH 4+的粒径分布无明显月季差异,均主要分布在1.1μm的细粒子上.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气团的来源和迁移路径显著影响气溶胶中无机氮的分布.气团来自污染较重的陆源,无机氮在大气中的浓度(nmol.m-3)和在颗粒物中的浓度(μmol.g-1)均较高;气团来自清洁的海洋源,无机氮在大气中和颗粒物中的浓度均较低.气团起源自陆源但在海上经过长距离的迁移,则无机氮在大气中的浓度相对较低,在颗粒物中的浓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