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0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225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630篇
基础理论   94篇
污染及防治   98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135篇
灾害及防治   14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及在小麦幼苗中的富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BC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污泥中Cd、Pb和Zn的化学形态分布,并通过室内土培实验研究了其在小麦幼苗中的富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Pb和Cd在污泥中主要以残渣态存在,相对比较稳定;Zn则主要以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存在,具有较强的潜在生物有效性。污泥中3种金属的潜在生物有效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Zn>Cd>Pb。比较污泥中的Zn、Pb、Cd在小麦根和叶中的富集系数(EC),可发现3种金属在根中的富集系数均大于其在叶中的富集系数,说明小麦根部对这3种金属的富集能力大于其茎叶部分。3种金属在小麦中富集能力的强弱顺序在茎叶中为Zn>Cd>Pb,此结果与金属形态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22.
太湖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内源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太湖 2 0 0 1~ 2 0 0 2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与空间数据相结合 ,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太湖的水质参数概括为 5个主成分 ,提取并反证了湖泊水质各个主成分的科学内涵 ,分别为 :水体营养指数 (F1)、富营养化指数 (F2 )、水体溶解氧指数 (F3 )、水体色度指数 (F4)和水体酸碱指数 (F5 ) ;研究了各主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在室内环形水槽内模拟了水动力条件下太湖底泥的起动规律 ,得到了太湖底泥在 3种不同起动标准 (个别动、少量动、普遍动 )下的起动流速 ,并利用泥沙起动的理论模型给予了验证 ,最后得出太湖底泥在 3种不同起动标准下的起动流速分别为 :3 7.9cm·s- 1 ,46 7cm·s- 1 ,5 9 8cm·s- 1 .通过考察上覆水中TN、TP浓度的变化 ,建立了底泥中TN、TP释放率与水体流速的定量化关系 .并将太湖水量水质的同步监测资料应用在数学模型中 ,解决了以往模型中底泥释放率取为常数的不足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3.
为了探究"引江济太"工程对太湖水体的交换范围及能力的影响,本研究耦合对流扩散及水体交换模型,依据不同流量与常规风场共设置10种工况,对太湖水体的交换区域及交换周期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流量是影响水体交换率的主要因素,200m3/s下贡湾的半交换周期与常规风场联系不大,稳定在8~9d左右;(2)常规风场对局部交换区域的空间分布有着明显影响,在北风和西北风条件下,太湖水体的交换区域主要集中在东湖区,东风和东南风条件下,太湖水体的交换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湖区;(3)为降低长江水体对太湖水质的不利风险,"引江济太"工程引水时间/方案应结合太湖区域气象预报,尽量选择在以东风或者东南风为主的条件下进行引水工作.  相似文献   
24.
应用多时项遥感动态分析方法对流域梯级开发后全流域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等多种复杂的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利用GIS与RS技术对流域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分析 ,并建立环境影响指标数据库。综述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对流域梯级开发进行环境影响的动态评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5.
刘敏敏  吴云海  杨凤 《环境科技》2006,19(Z2):40-42
生物活性炭(BAC)是一种处理有机废水的有效方法。现以BAC处理废水中的酚和甲醇为例,综述BAC处理废水中有机物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通过生物活性炭吸附降解四氯乙烯(PCE)的综合模型得到BAC作用与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关系。最后简单介绍了BAC中活性炭与微生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26.
流域生态需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生态 需水量的研究是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需要,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可缺少的一环。本文对生态需水量的研究,首先是确定生态系统的研究目标及其结构和功能,其次找出生态系统的致损因子,并研究生态系统的受损强度。在致损因子和受损强度的基础上,根据对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确定生态需水量的大小,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7.
长江南通段污染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应用贴体坐标系和有限体积法求解的二维水流-水质方程的模型,对潮汐河口南通段污染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揭示了水深、水面比降、纵向及横向混合系数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时段与污染带范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了各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对灵敏度大小进行了排序:水深>水面比降>横向混合系数>纵向混合系数>排放时段。  相似文献   
28.
水质模拟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洛河、伊河河流及流经地区特征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断面 ,选用一维河流有限差分水质模型 ,计算洛河、伊河 1 995~2 0 0 0年主要断面污染物浓度 ,并对其进行评价。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 ,对计算出的洛河、伊河 1 995~ 2 0 0 0年主要断面污染物浓度进行趋势分析 ,并分析其变化特征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9.
对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多维、多学科的视角,就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具体包括环境问题产生的哲学根源、宗教根源、伦理根源、技术根源和经济根源。从表面上看,环境问题是一个技术问题、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环境问题则也是哲学问题、宗教问题和伦理问题。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不仅有赖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法律制度的变革,更有赖于人类文明的转型和伦理观念的觉悟。  相似文献   
30.
以天然河流水作为微生物源 ,采用碘量法测定了 2 0种苯甲酸类化合物的 5日生化需氧量 ,并以其占理论需氧量的百分数作为表征生物降解性的参数 ,得出各类取代苯甲酸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能力为 :羟基 >氨基 >羧基 >甲氧基 >氯基 >硝基 ;对于同一种取代基 ,对位取代基化合物生物降解能力最大 ,而邻位、间位取代基化合物生物降解能力大体相同。计算了苯甲酸类化合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 ,并以 5日生化需氧量占理论需氧量的百分数为参数建立了 QSB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分子连接性指数5Xvpc、5Xp- 5Xvp 能较好地反映取代苯甲酸的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