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59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房平  唐安平  付兴民  李伟  文洋  佟娟  魏源送 《环境科学》2018,39(11):5108-5115
污泥性质对预处理强化厌氧消化工艺的效果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对比了某实际污水厂A~2O工艺和A~2O-MBR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在微波预处理-厌氧消化过程中污泥性质的变化与产气效果,并考察了在预处理和厌氧消化过程中污泥的古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A~2O工艺剩余污泥有机质含量比A~2O-MBR污泥高出16. 4%(分别为66. 4%和50. 0%),SCOD、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分别为后者1. 24、2. 02和4. 84倍,具有更好的可生物降解性.虽然预处理对生物降解性差的A~2O-MBR污泥有机物释放效果更好,但A~2O污泥在微波预处理-厌氧消化后产甲烷量比相应处理后的A~2O-MBR污泥多26. 1%.两种剩余污泥的古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A~2O-MBR污泥中甲烷丝菌属和甲烷八叠球菌属丰度分别比A~2O污泥多3. 68%和19. 73%.预处理对古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影响相对较小,但厌氧消化后波动较大.污泥中有机组分不同是引起古菌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2.
基于PHA-LEC法金属矿山盲竖井工程安全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盲竖井工程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及特殊工艺,将盲竖井施工系统分为卷扬机硐室开凿、盲竖井掘进、爆破、吊桶提升、出碴、竖井提升装置安装、施工通风7个主要子系统,在对矿山的盲竖井施工事故数据充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对盲竖井施工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定性分析,结合生产作业条件安全评价方法(LEC)对盲竖井系统中各子系统进行危险性评价,定量分析计算PHA的危险等级,提出科学预防措施。PHA-LEC法为盲竖井施工安全分析提供了新的模式,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
针对剩余污泥产量大、处理与处置费用高等问题,利用污泥原位减量技术减少污泥量,对于降低污水厂处理费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本文主要从溶胞-隐形生长、解偶联代谢、内源代谢、微生物捕食等机理方面介绍污泥原位减量技术,分析当前工艺应用情况,指出减量技术现存的问题,为其技术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4.
膨润土强化畜禽粪便厌氧消化生产甲烷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膨润土(Be)对畜禽粪便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30±1)℃下进行Be强化畜禽粪便厌氧消化生产甲烷实验,并分析微生物结构。结果表明:(1)适量的Be能提高畜禽粪便产甲烷效率;提高溶解性有机碳(DOC),为后续酸化、产甲烷提供充足的基质;促进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升高,为产甲烷古菌提供底料。当Be为3.0%(质量分数)时,甲烷日产量最高至268.5mL/d,第40天单位质量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甲烷累积产量为(289.3±9.2)mL/g,DOC最大值为(5 985±142)mg/L,溶解性蛋白质为(3 015±118)mg/L,多糖最大值为(1 061±56)mg/L,乙酸在前10天急剧升高至(385±10)mg/L,戊酸最大值为(124±9)mg/L,VSS减量率为31.2%±1.3%。(2)Be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当Be为3.0%时,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为61.2%。  相似文献   
25.
以某高校新生发样为研究样本,将生源地分为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南、华中、华东7个地域,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对发样中所含铬、铜、镍、铅、锌进行测定,通过非参数检验及偏相关性检验分析不同地区发样中重金属含量与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结果显示,所采集发样中铬、铜、镍、铅、锌的含量变化范围依次为0.22~101.84、0.36~112.24、0.70~128.75、1.39~136.13、1.12~719.50μg/g;发样中重金属浓度的地区排序为东北>华东>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华南。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发样中重金属的来源有所差异: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发样中重金属可能主要来源于燃煤、工业生产过程、机动车排放,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9.47%、25.78%、22.89%;华中、华东、西南、华南地区发样中重金属可能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机动车排放、冶金化工过程,贡献率分别为47.76%、27.51%、18.24%。相关性检验显示,男性发样内铬、铜、镍、铅含量高于女性。其中,偏胖或偏瘦女性存在较高的铅暴露风险;40.2%的男性发锌含量低于正常值下限,24.4%的女性发锌含量低于正常值下限,且偏瘦女性发内缺锌现象显著;男、女发铜含量高于正常值上限的比例分别为91.8%、85.6%,存在不同程度的铜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26.
设计了异波折板水解酸化-A2O一体化反应器,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的实验研究。10个月的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8 h时,最适COD进水浓度为240-100mg/L,最佳混合液回流比(r)-污泥回流比(R)为250%-100%。控制反应器于以上运行参数下,25±2℃所对应的COD、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96.84%、67.55%和81.92%。当温度降至7℃时,其COD、TP和TN分别降至86.35%、50.25%和65.68%。基于实验分析结果,阐明了一体化反应器高效性的机理在于异波折板水解酸化段具有高效传质特性和A2O段具有复合式活性污泥-接触氧化好氧池的特点。  相似文献   
27.
混合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中试的启动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军  赵纯广  张立国 《中国环境科学》2008,28(12):1100-1104
在小试基础上,以北方城市污水处理厂混合污泥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中试规模中温(35℃)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启动性能及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在启动过程中,初沉污泥与剩余污泥按1:1 比例混合有助于提高处理效率;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d,VS 容积负荷为2.15kg/(m3⋅d)时,系统VS 去除率达36%左右,相应产甲烷相的比产甲烷活性(SMA)约为0.31L/(g⋅d);系统运行约60d,产酸相VFA 浓度稳定在1600~2000mg/L.经产甲烷相消化后,VFA 浓度稳定在300~500mg/L;产甲烷相pH 值保持在6.8~7.2,有利于产甲烷菌生长.  相似文献   
28.
炭化稻壳吸附去除水中硝基苯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煅烧炭化稻壳(5种)和焚烧炭化稻壳(1种)为吸附剂,通过吸附去除试验,考察了其对地下水中微量硝基苯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常温(15℃)下,6种炭化稻壳对硝基苯的吸附符合修正的Freundlich方程,且吸附平衡时间均为30min;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炭化稻壳对硝基苯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强,焚烧炭化稻壳的吸附能力介于500℃和400℃煅烧炭化稻壳之间.  相似文献   
29.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是城市面源污染研究的基础。本文为研究地表径流在不同下垫面的水质污染特征,收集天然雨水及两处不同下垫面的地表径流,对其理化性质和细菌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径流pH值相比于天然雨水变化值较小,说明降雨对地表径流的pH值无明显影响。路面径流污染物(SS、TP、COD_(Mn)、NH_4~+-N、NO_2~--N)浓度高于屋面径流。天然雨水与两处地表径流NH_4~+-N浓度差异不大。屋面径流的总大肠菌群数高于道路径流。  相似文献   
30.
战乃岩  张帅  高政  吕广  李进  金陶胜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42(12):105-111,122
该文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对3种典型城市布局下街谷风环境与污染物扩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城市建筑布局中,对称式布局中流经建筑群周围的气流比较均匀,交错式布局中气流受建筑阻碍作用明显,在街谷内绕流现象显著;街谷对应的背风建筑长度沿y轴方向大于迎风建筑时,建筑两侧气流反向向外流动,增加污染物向外扩散的通道;在街谷一气流速度大小满足布局Ⅰ布局Ⅱ布局Ⅲ趋势,而街谷二满足布局Ⅱ布局Ⅲ布局Ⅰ趋势,街谷一污染物浓度大小满足布局Ⅲ布局Ⅰ布局Ⅱ趋势,而街谷二满足布局Ⅱ布局Ⅲ布局Ⅰ趋势;街谷内污染物浓度分布受气流速度和涡流结构双重因素的影响,每种布局下街谷二污染物平均浓度均大于街谷一,同一布局下不同街谷内污染物浓度存在差异。因此,合理规划城市建筑布局是有效缓解交通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