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407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23篇
综合类   754篇
基础理论   117篇
污染及防治   314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71.
重金属抑制硝化过程的amoA mRNA作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峰  刘易  杨海真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9):1226-1229
比较分析了2种重金属(Cd2+和Zn2+)对活性污泥生物硝化抑制过程,采用RNA反转录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测定技术,分析了重金属种类、浓度对amoA mRNA的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基于mRNA动态变化规律,推断了重金属对生物硝化抑制的分子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6h内,10mg/L的Cd2+对mRNA抑制率最大可达到53%.不同重金属离子对生物硝化抑制的作用途径可能存在差异,生物硝化的阻滞作用可以通过抑制关键功能基因mRNA的转录实现.  相似文献   
972.
设计出一种以热水为干燥介质的整体式太阳能干燥的中试系统,主要研究不同厚度的剩余污泥在不同季节的干燥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夏季湿污泥的含水率从88%降到40%需要6~14 d,w(VSS)/w(TSS)从79%降到69%;梅雨季节含水率从91%降到40%需要9~26 d,w(VSS)/w(TSS)从58%降到46%;春季含水率从88%降到40%需要7~17 d,w(VSS)/w(TSS)从79%降到57%;秋季含水率从88%降到40%需要7~19 d,w(VSS)/w(TSS)从53%降到49%。夏季时最不利干燥厚度为0.29 m,梅雨季节为0.53 m,春季为0.26 m,秋季为0.31 m;在此基础上,与常用的转盘式干燥器相比,这种太阳能干燥装置能收到很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73.
围绕纳滤膜和反渗透膜在水处理应用中的膜污染问题,论述了膜表面亲疏水性、荷电性、官能团和粗糙度4种关键性质对包括有机污染、无机污染、结垢污染和生物污染在内的不同污染类型的影响,分析了研究中由膜表面性质耦合性和污染物性质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结论,并总结了膜表面各性质对膜污染的影响机制以及存在不确定性的原因,可为针对膜表面性质与膜污染相关性的研究和抗污染膜的研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74.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oalkyl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是一类新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中PFASs可以通过淋溶作用进入地下水影响水质安全,或者通过陆生食物链的传递和生物放大作用危害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关土壤中PFASs的赋存状况、浓度水平与行为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环境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土壤中可以准确测定的PFASs在含氟化合物总量中的占比不到1%,含量为ng/g水平.我国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氟化工厂周边地区,其组分以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ic acid,PFOS)和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等长链PFASs为主.不同类型土壤中PFASs的赋存特征主要受到物质种类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除了含氟化学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直接释放和大气传输以外,PFASs前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转化也是其重要来源.吸附-解吸是PFASs在土壤中的主要归趋方式,化合物碳链长度及官能团种类、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种类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富集能力.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需要进一步优化土壤中PFASs的提取和分析方法,关注新型PFASs在土壤中的变化趋势及行为机制,开展土壤中PFASs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进一步评估PFASs的生态与人体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975.
抗生素的滥用使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给许多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增加了难度。基因突变和质粒接合转移是细菌获得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方式,许多研究围绕抗性基因来展开,但是关于群体感应对于抗性基因产生和传播的影响鲜有报道。本文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模式生物,群体感应信号分子N-(β-酮己酰)-L-高丝氨酸内酯(3-oxo-C6-HSL,C6)和3种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氯哒嗪)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对大肠杆菌生长效应、突变效应及接合转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C6不影响磺胺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抑制率,但能够削弱磺胺对大肠杆菌突变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增强磺胺对大肠杆菌R388质粒接合转移的抑制作用。本文为从群体感应角度研究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76.
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菌藻共生系统不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CO_2,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而且能够有效去除重金属、抗生素等,因而在污水处理领域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从菌藻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出发,介绍了用于污水处理时藻类选择的依据,及在污水处理中对N、P营养物质、抗生素、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综述了菌藻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菌藻共生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7.
应用线性溶剂化能参数预测多氯有机物的分配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线性溶剂化能方法构建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多氯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和沉积物吸附系数(Koc). Kow和Koc平均误差分别为0.43和0.37个对数单位.模型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中自变量不存在相关关系,残差呈正态分布;对Koc来说,PCB和PCDD/PCDF在构建模型中起核心作用,剔除该类化合物导致模型相关系数明显下降,农药类和氯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存在降低了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978.
烷烃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正十二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从腈纶废水及其处理构筑物的生物膜中,分离、筛选出两株高效降解正烷烃的菌株C-14-1和C-14-2.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两者均鉴定为诺卡氏菌(Nocardia spp.).通过摇瓶试验得出两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为35℃,pH6,摇床转速(间接反映通气量)为250r/min,接种量为0.1%.在最适生长条件下,分别对不同初始浓度烷烃进行降解率试验.结果表明,两菌株降解正烷烃的能力显著,当混合烷烃中各烷烃的初始浓度约为50mg/L时,培养11h对正十二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的降解率达到93%~100%;各烷烃的初始浓度约为100mg/L时,培养22h降解率达到97%~100%;各烷烃的初始浓度约为150mg/L时,培养22h降解率达到85%~93%.这两菌株在实际工程中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9.
含氮杂环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研究了6种典型含氮杂环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获得了吲哚、吡啶、喹啉、异喹啉、2-甲基喹啉和8-羟基喹啉对小球藻的48 hEC50、对大型蚤的48 h LC50、对斑马鱼的96h LC50及对发光细菌的15min EC50值.6种物质对大型蚤、斑马鱼及发光细菌的毒性与其价分子连接性指数、辛醇/水分配系数显著相关.发光细菌毒性结果与大型蚤、斑马鱼的毒性结果显著相关,而与小球藻不相关.  相似文献   
980.
为研究铬(Ⅵ)的生物毒理机理,采用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技术--双向电泳和MALDI-TOF-MS,以真核生物细胞周期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粟酒裂殖酵母为模式,研究铬(Ⅵ)处理后粟酒裂殖酵母在蛋白质组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铬(Ⅵ)处理会导致细胞差异表达,其形成的蛋白质斑点有600多个,对其中改变明显的4个斑点进行肽指纹分析发现,电压依赖型阴离子通道和锌结合醌氧化还原酶表达量降低,而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和肌动蛋白表达量上升,说明铬(Ⅵ)可能通过氧化胁迫应答、离子通道、氨基酸生物合成等发挥生物毒理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铬分子毒理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揭示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新方法学在环境科学领域具有特别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