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44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85篇
基础理论   160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以磷酸根和硫酸根为例,采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无机阴离子对As(Ⅲ)在砖红壤中光催化氧化和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磷酸根和硫酸根的加入均降低了As(Ⅲ)在土壤中的氧化和吸附,磷酸根的影响程度大于硫酸根,而且两者的影响机理不同.磷酸根主要通过表面吸附机制即强烈地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以及与氧化产物As(V)竞争土壤颗粒表面吸附位来影响反应活性;而硫酸根则是在光催化氧化过程中通过捕获光生空穴(h+)和羟基自由基(OH.)生成光催化效率较低的SO4-.,从而影响As(Ⅲ)的光催化氧化效率.  相似文献   
362.
长期施肥对五氯酚在红壤性水稻田中消解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种稻和未种稻2种条件下,研究了五氯酚(PCP,初始浓度85 mg/kg)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红壤性水稻田中的消解特征.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为:不施肥(CK)、施无机肥尿素(N)、施有机肥(OM)和无机有机肥配施(N+OM).结果表明,到收割水稻时,在未种稻情况下,CK、N、OM和N+OM处理表层土壤中可提取PCP残留分别为28.3、 34.2、 19.3、 18.7 mg/kg,在亚表层土壤中可提取PCP残留分别为6.3、 9.1、 5.1和4.1 mg/kg;在种稻情况下,表层土壤中可提取PCP残留分别为19.4、 30.9、 16.7和8.7 mg/kg,在亚表层土壤中可提取PCP残留分别为3.7、 6.1、 2.6和2.8 mg/kg.长期单施有机肥或无机有机肥配施显著加速表层土壤中PCP的消解,减缓表层土壤中PCP向下迁移;长期施尿素抑制表层土壤中PCP的消解,加速表层土壤中PCP向下迁移.与未种稻相比,种稻对表层土壤中PCP的消解呈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除N处理外,在其它3种长期施肥处理(CK、OM、N+OM)中均达到显著的水平.同时,种稻显著减少表层土壤中PCP向下迁移.无论种稻与否,PCP在稻田系统中均能发生还原脱氯降解生成2,3,4,5-四氯酚 (2,3,4,5-TeCP)和3, 4, 5-三氯酚(3,4,5-TCP);在未种稻情况下, 2,3,4,5-TeCP是PCP脱氯降解的主要产物,而在种植水稻的情况下, 3,4 5-TCP是PCP脱氯降解的主要产物.  相似文献   
363.
杨俊  徐仁扣 《环境科学》2008,29(11):3219-3224
环境中As(Ⅲ)的毒性和活动性均大于As(Ⅴ),将As(Ⅲ)转化为As(Ⅴ)有利于砷的固定.为此使用自制的光催化装置,采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纳米TiO2协助下As(Ⅲ)在土壤悬液体系中的光催化氧化及土壤对氧化产物的吸附.结果表明,As(Ⅲ)的光催化氧化量随TiO2的加入量和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TiO2的加入量为1.0 g·L-1,光照时间为90 min时As(Ⅲ)可以达到很好的转化效果.As(Ⅲ)在土壤中的光催化氧化及土壤对氧化产物的吸附增加了水体中砷的去除量,在Fe/Al氧化物与TiO2体系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效应.实验结果还表明γ-Al2O3也可诱导As(Ⅲ)的光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364.
南京公园松针中多环芳烃的富集特征与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南京市8个代表性公园马尾松松针中15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研究了其组成特征,并采用特征化合物比值法分析了松针中PAHs的来源.结果显示,不同公园松针中PAHs总含量(∑PAHs)范围为909.8(灵谷寺)~2 129.6 ng.g-1(莫愁湖公园),平均含量为1 438.0 ng.g-1;松针主要富集低环(2、3环)PAHs和中环(4环)PAHs,分别占∑PAHs的66.4%和29.6%,高环(5、6环)PAHs仅占∑PAHs的4%;单种PAHs以菲(Phe)的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591.4 ng.g-1;致癌性最强的苯并(a)芘(BaP)平均含量为5.1 ng.g-1.源解析结果表明,松针中PAHs主要来源于机动车的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365.
浙江慈溪不同利用年限水稻土主要微生物过程强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浙江慈溪5个不同利用年限水稻土(50~2000 a)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呼吸作用强度、硝化作用强度及产甲烷势,比较分析了水稻土主要微生物过程强度与利用年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2000 a水稻土的单一碳源底物利用能力最高,而1000 a水稻土的短期利用能力也明显高于50~700 a的水稻土;随着利用年限的延长,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趋于升高,利用年限相距500 a以上的水稻土的碳源利用特性在主成分PCA1或PCA2上有较好的分离;随着利用年限的延长,水稻土的呼吸强度显著降低,硝化强度和产甲烷势也趋于下降结果表明,水稻土在持续利用之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得到一定加强,而一些调控温室气体排放的微生物过程强度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366.
黄棕壤铁铝氧化物与土壤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衡利沙  王代长  蒋新  饶伟  张文豪  郭春燕  李腾 《环境科学》2010,31(11):2748-2755
用6%NaOCl氧化不同粒级的黄棕壤,得到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样品.用选择性溶提技术提取铁铝氧化物的含量,与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关系表明:在2~250μm粒级上,游离铁、无定形铁和络合态铁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60.8g/kg、0.13~4.8g·kg-1和0.03~0.47g·kg-1,在2μm粒级上分别为43.1~170g·kg-1、5.9~14.0g·kg-1和0.28~0.78g·kg-1.在2μm粒级上,无定形铝和络合态铝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8~1.34g/kg和0.11~0.47g/kg,在2μm粒级上分别为2.96~6.20g·kg-1和0.38~0.78g·kg-1.水稻土黄棕壤的选择性溶提铁的含量一般高于旱地黄棕壤,而选择性溶提铝的含量低于旱地黄棕壤.在2~250μm粒级上,土壤稳定性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变幅分别为0.93~6.0g·kg-1和0.05~0.36g·kg-1,在2μm粒级上分别为6.05~19.3g·kg-1和0.61~2.1g·kg-1,水稻土的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含量高于旱地黄棕壤.在2~250μm粒级上,稳定性有机碳与有机氮比值(C稳/N稳)的变幅为9.50~22.0,在2μm粒级上分别为7.43~11.54.在2~250μm粒级上,土壤有机碳(氮)的稳定性指数SIC和SIN的变化分别为14.3~50.0和11.9~55.6,在2μm粒级上分别为53.72~88.80和40.64~70.0;旱地黄棕壤的SIC和SIN一般低于水稻土的,水稻土黄棕壤有利于有机碳和氮的保存.各种形态的铁铝氧化物含量与稳定性有机碳(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氧化物铁铝含量和稳定性有机碳(氮)含量在黏粒部分最高,即细粒级能保护土壤有机碳(氮).  相似文献   
367.
纳米铁和钯化铁对水体中高氯苯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购买的纳米铁以及实验室合成的纳米钯化铁对3种高氯苯进行吸附和降解批量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铁在不同溶液体系下其吸附性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采用pH=6.8的Tris缓冲体系时,纳米铁达到最大吸附值.纳米钯化铁在20 h内对浓度为1 mg·L-1的1,2,4,5-TeCB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在纯水和缓冲体系中的降解率分别...  相似文献   
368.
三种黑色金属的土壤腐蚀行为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揭示黑色金属腐蚀速度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Q235B碳素结构钢、X70和X80管线钢的腐蚀质量损失率和点蚀深度等数据,与土壤的矿物组成和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结果三种钢在江西鹰潭土壤中的腐蚀最为严重,Q235B钢在其他七种土壤中腐蚀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X70管线钢在黑龙江大庆和辽宁沈阳的腐蚀质量损失率较其他非酸性土壤高,而X80管线钢腐蚀状况在各土壤中遵循江西鹰潭黑龙江大庆辽宁沈阳=山东大港≥四川成都=西藏拉萨≥新疆库尔勒≥青海格尔木的规律。结论江西鹰潭红壤中三种钢腐蚀速率高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均匀的土壤质地,粘粒含量较高使得土壤适宜腐蚀的水分含量保持时间较长和土壤酸度较高。  相似文献   
369.
沈皖豫  黄琼  马静  张广斌  徐华 《环境科学》2022,43(7):3835-3843
不同稻作系统土壤的CH4产生潜力,特别是CH4产生途径(主要为乙酸发酵和CO2/H2还原)间的差异尚不明确.通过添加与不添加氟甲烷(CH3F)抑制剂(添加比例分别为2%和0%)的土壤厌氧培养试验,并采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等方法,对我国3类典型稻田生态系统(稻-麦轮作,RW;稻-休闲,RF;双季稻,DR)土壤CH4产生累积浓度、 CH4产生潜力、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乙酸含量和乙酸产CH4的相对贡献率(fac值)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RF的CH4产生潜力为7.18μg·(g·d)-1,显著低于RW[10.33μg·(g·d)-1]和DR[13.42μg·(g·d)-1](P<0.05);相关分析表明,CH4产生潜力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pH呈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370.
土壤甲烷氧化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植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土壤性质,进而影响土壤甲烷氧化能力。陆地生态系统正是由不同植被复合而成,因此,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H_4氧化能力及碳同位素分馏特征,对理解土壤甲烷氧化机理、准确核算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滇中高原6种典型植被类型(原始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草地及稻田)土壤为对象,基于好氧培养试验研究了CH_4氧化速率(Ψ_(ox))及碳同位素分馏特征,分析了Ψ_(ox)以及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_(ox)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壤Ψ_(ox)差异明显,平均Ψ_(ox)表现为稻田(10.75)针叶林(4.39μg·g~(-1)·d~(-1))原始林(3.83μg·g~(-1)·d~(-1))阔叶林(3.21μg·g~(-1)·d~(-1))混交林(1.78μg·g~(-1)·d~(-1))草地(0.95μg·g~(-1)·d~(-1))。同时,平均Ψ_(ox)与NO_3~--N(硝态氮,r=0.93,P=0.006)、DOC(可溶性有机碳,r=0.96,P=0.002)、TN(全氮,r=0.74,P=0.093)、TC(全碳,r=0.46,P=0.356)、NH_4~+-N(铵态氮,r=0.47,P=0.344)呈正相关,而与pH(r=-0.51,P=0.298)呈负相关,说明有机质和氮素对土壤甲烷氧化有促进作用,而pH则有抑制作用。同时,稻田、原始林、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和草地土壤平均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_(ox)分别为1.022、1.017、1.013、1.012、1.015和1.012。与很多研究不同的是,α_(ox)与Ψ_(ox)呈高度正相关(r=0.92,P=0.010),这可能与不同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亲和力和活力有关。而在Ψ_(ox)的影响下,α_(ox)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基本与Ψ_(ox)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