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82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菌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范围在9%~20%时,施用生物菌肥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显著效果;不同的水分条件下菌肥发挥的肥效不同,土壤含水量为13%-16%时,菌肥对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最大,且玉米的生长状况良好.图2表6参4  相似文献   
82.
玉米自交系吸收利用磷素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田选取11份玉米自交系,在两个供磷水平下研究了玉米自交系籽粒产量基因型差异及吸收效率、利用效率与磷效率的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磷胁迫的条件下,不同玉米自交系不仅产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对磷的响应度也不相同,产量最高的基因型中宗2号为最低的忻9005的5.15倍,将这些品种在二磷水平下以产量进行磷效率双向划分可以分为4种类型:双高效型(太411、KH12、58、中宗2号);高磷高效型(187);低磷高效型(冀257);双低效型(478、冀35、XL12、忻9005、H21),成熟期吸收、利用效率与磷效率的关系表明,在同一供磷条件下,11份自交系吸收、利用效率均有显著的差异,在两个供磷水平下,吸收效率与磷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利用效率仅在高磷条件下与磷效率存在正相关性,表明在低磷水平下,成熟期磷效率主要由吸收效率决定,在高磷水平下,磷效率是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图2表1参7。  相似文献   
83.
树体自动滴输微肥对果树生理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树体自动滴输技术在苹果树、核桃树及柿树上的应用.结果表明:通过输施微肥可以促进树体营养生长和发育,提高核桃树花粉生活力及坐果率.节果树经输施后,果实着色显著增加,微量元素含量显著提高,铁(Fe)、锌(Zn)元素可分别比对照提高13.28%~22.90%、42.54%~43.22%,处理果实中硒(Se)及锗(Ge)的增幅较大,分别是对照的9.545倍及4.7173倍.该技术是提高我国果树生产力和改善苹果营养价值的有效方法.图1表7参18  相似文献   
84.
探究硫铁矿生物氧化过程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揭示酸性矿山废水形成规律.本研究采用摇瓶试验,探究了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LX5(A.ferrooxidans LX5)密度对硫铁矿生物氧化的影响.同时,在菌密度为1.40×107cells·m L-1的环境中,研究了微生物营养(无铁改进型9K液体培养基)供给对硫铁矿生物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ferrooxidans LX5及其营养成分的引入显著加速了硫铁矿生物氧化体系H+的释放,0.70×107~2.10×107cells·m L-1A.ferrooxidans LX5的引入,可使得H+释放量较无菌对照提高1.51~3.31倍.半量浓度和全量浓度无铁改进型9K液体培养基的加入,可使菌密度为1.40×107cells·m L-1硫铁矿氧化体系的H+释放量提高3.24与2.75倍.相对于A.ferrooxidans LX5密度为0.70×107cells·m L-1的体系,1.40×107cells·m L-1或2.10×107cells·m L-1A.ferrooxidans LX5的引入明显提高硫铁矿氧化体系总Fe离子与SO2-4的释放效率,且71.9%~88.3%的总Fe离子主要以Fe2+存在.微生物营养供给使得总Fe离子与SO2-4的释放效率加速显著,而总Fe离子几乎全部以Fe3+存在.当菌密度大于1.40×107cells·m L-1时,体系生物氧化后所得硫铁矿表面存在明显的侵蚀坑.相对于半量浓度改进型9K培养基养分供给,全量改进型9K液体培养基的引入由于体系次生铁矿物覆盖硫铁矿明显而抑制了总Fe离子与SO2-4的释放.硫铁矿氧化所得酸性废水经Ca O中和至pH约为7.00,总Fe近乎全部去除,而SO2-4去除率相对较低(26.7%~73.9%).本研究所得结果对明晰酸性矿山废水形成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
为了探讨重金属Cu、Zn对有机废弃物产甲烷的影响机制,研究了在55℃条件下添加外源Cu、Zn对猪粪和玉米秸秆质量比为2∶1混合物料厌氧发酵过程产甲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厌氧发酵液的NH_4~+-N含量低于706.7 mg·L-1时对厌氧发酵未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厌氧发酵液中的VFA下降幅度与累积甲烷产生量呈正相关.随着混合物料中Cu、Zn浓度的增加,累积产甲烷量总体上均呈现降低趋势(除Zn100处理外),当Cu413.7 mg·kg-1或Zn500.6 mg·kg-1时,对厌氧发酵的影响不明显,当Cu513.7 mg·kg-1、Zn600.6 mg·kg-1时,对厌氧发酵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且Cu对厌氧发酵的抑制作用强于Zn.不同浓度Cu、Zn与发酵料液中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Cu处理发酵料液中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与累积产甲烷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Zn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与其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脲酶活性与其相关性不显著.表明Cu、Zn可能通过影响酶活性而对厌氧发酵过程和累积甲烷产生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6.
生物沥浸对自然干化污泥重金属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金属的去除是污泥农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摇瓶实验,将氧化硫硫杆菌为功能微生物的生物沥浸技术应用于干化污泥重金属的去除,对山西省不同污水处理厂11个干化污泥样品进行了为期15 d的生物沥浸处理.分析了生物沥浸体系p H及SO2-4的变化情况,并对生物沥浸前后污泥中Cu、Zn、As、Cd、Cr等重金属去除率及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养分的损失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污泥直接进行生物沥浸过程较为缓慢,无机酸对体系的酸化能够快速启动干化污泥的生物沥浸过程.无机酸酸化后,体系S0的生物氧化率逐渐提高,酸化速率加快,且污泥重金属去除率随着p H的降低而提高,生物沥浸过程结束后,供试污泥样品Cu、Zn、As、Cd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23.69%~77.62%、89.67%~97.80%、30.24%~84.31%、18.18%~97.05%和28.55%~67.11%,而污泥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损失率分别为3%、1%、44%和8%,污泥剩余养分含量满足农用泥质标准(CJ/T309-2009)的限定值.Cu、Zn、As、Cd和Cr去除率与污泥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35、0.895、0.932、0.516、0.847,n=11).  相似文献   
87.
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生物氧化Fe2+与石灰中和相耦合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酸性矿山废水处理工艺.在Fe2+生物氧化段提高Fe2+氧化与总Fe沉淀效率是调控此类废水高效处理的关键步骤,且该阶段常伴有黄铁矾等次生铁矿物的合成.本研究通过摇瓶实验,在p H约2.50的K2SO4(8 mmol·L-1)-Fe SO4(160 mmol·L-1)-H2O酸性硫酸盐体系中按约3×105cells·m L-1的浓度接入A.ferrooxidans,在15℃和30℃两个温度水平下,探究附着微生物的黄钾铁矾回流对体系Fe2+生物氧化与总Fe沉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5℃条件下培养至144h,体系p H变化至2.40,Fe2+氧化率和总Fe沉淀率分别仅为46.7%和12.2%.当体系接入附着微生物黄钾铁矾10 g·L-1时,体系Fe2+在132h即可完全氧化.144 h时,体系p H降低至2.24,总铁沉淀率为25.3%.30℃条件下体系Fe2+在72 h完全氧化,p H变化至1.89,总Fe沉淀率为34.3%.当体系接入回流的黄钾铁矾10 g·L-1时,体系Fe2+完全氧化时间缩短至60 h,p H降低至1.85,总Fe沉淀率为37.3%.本研究不同处理体系所得次生铁矿物均为黄钾铁矾,附着微生物黄铁矾回流对15℃环境所得黄钾铁矾形貌影响不大,均为粘附紧密、表面光滑的晶体形貌.而30℃环境中,附着微生物黄铁矾回流却使得原本较为分散、晶型棱角明显的黄铁矾晶体结构变得紧密而光滑.本研究结果可为酸性矿山废水处理提供一定的参数支撑.  相似文献   
88.
测定并计算了太谷农村蜂窝煤和薪柴两种燃料颗粒物、CO、CH4和多环芳烃排放因子,其中多环芳烃包括16种美国环保局优控化合物、12种非优控母体多环芳烃、12种硝基多环芳烃和4种含氧多环芳烃.蜂窝煤4类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排放因子分别为3.56±5.42、0.73±0.099、0.22±0.48和0.36±0.62 mg·kg-1,薪柴为62.6±41.3、20.4±3.61、4.44±6.18和0.84±1.00mg ·kg-1.薪柴大多数污染物排放因子高于蜂窝煤,但蜂窝煤多环芳烃排放因子的变异则高于薪柴.蜂窝煤和薪柴多环芳烃排放因子的成分谱有显著差异,除菲、荧蒽和苯并(b)荧蒽为共同优势排放物外,萘、芴、屈和苯并(k)荧蒽为蜂窝煤的特征排放物,芘、环戊烯(c,d)芘和苯并[a]蒽为薪柴的特征排放物.3-硝基荧蒽与3-硝基菲和2-硝基萘分别是蜂窝煤与薪柴排放的主要硝基多环芳烃.母体多环芳烃排放因子的气固比主要受分子量(挥发性)影响,衍生多环芳烃则与取代基的性质有关.蜂窝煤燃烧前期母体多环芳烃的排放因子显著高于后期,两个阶段的总排放因子分别为9.52±12.3和2.54±2.42 mg· kg-1,衍生多环芳烃在两个阶段的差别小于母体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89.
公路绿化带降噪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典型公路绿化带为研究对象,在路侧设置样带分梯度布设噪音测点,研究绿化带对交通噪音的衰减效应、绿化带的噪音衰减格局及绿化带特征因子与降噪效应的关系,并通过拟合回归模型,分析绿化带的降噪机理。结果表明,公路绿化带噪音衰减格局呈单调递减趋势,模型拟合不同水平梯度的噪音衰减效应,以三次多项式拟合度最高;绿化带10m内是最佳降噪范围,10~60m为有效降噪范围,60~80m是次级降噪范围,40~60m宽的绿化带可满足绿化带的降噪要求;合理栽植绿化树种,使其成林后郁闭度≥0.6,可使噪音值从路基处至80m处降低31.0~36.4dB,绿化带树木高大并且栽植乔灌草复层结构,会增大林带的降噪效应;绿化带降噪效应与绿化带宽度、郁闭度、100m绿化带胸高断面积等因子正相关,与疏透度负相关,因子的互作对降噪效应起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90.
石灰性土壤施磷量对柠条铁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不同施磷量对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柠条富铁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条地上部干重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加量最大的是处理P3[施磷肥(以P2O5计)100 mg·kg-1],比处理P0(不施磷肥)增加10.8%~16.7%;在生长初期,低磷条件下柠条铁含量比高磷条件下高,但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和生物量的增加,柠条铁含量在高磷条件下比在低磷条件下增加速度快,到第4次取样时(种子发芽后75 d)处理P3柠条铁含量达最高,为1 428.3 mg·kg-1;柠条地上部富铁总量以第4次取样时处理P3最高,达10.269 mg·盆-1.可见,柠条是铁矿区生态重建物种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