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98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51.
农业面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常用的面源污染模型概念与适用范围,明确"3S"技术与SWAT、AGNPS等模型有机结合是当今面源污染模型的研究热点。提出我国面源污染模型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围绕水质改善目标,建立面向全流域尺度的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构建完整的基础监测数据网络,为建立符合我国流域特性的面源污染模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2.
研究了哒嗪硫磷、西维因、克百威、除草醚和丁草胺对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在水中光解的光敏化或光猝灭效应.除草醚对三种拟菊酯杀虫剂在水中的光解有极强的光敏效应,在0.1:1—10:1的剂量比范围内,光敏效率与剂量比显著正相关;哒嗪硫磷和西维因对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以及高剂量比(10:1)时对氰戊菊酯在水中均表现显著的光敏效应.在过滤灭菌的塘水和田水中,丁草胺对3种拟菊酯杀虫剂的光猝灭效应和哒嗪硫磷的光敏效应比在重蒸馏水中显著增强;在pH缓冲液中,克百威光猝灭效应明显,而在重蒸馏水中这种效应消失,其它4种混合农药的光敏或光猝灭效应比在重蒸馏水中不同程度地增强;除草醚的光敏效应随pH增大而稍有减弱,西维因则随pH增大而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53.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重要的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尤其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选择合理的模型和方法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这对于环境和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常用于农田土壤重金属评价的传统指数模型和以指数模型为基础而延伸出来的一些评价方法,介绍了基于GIS技术、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以及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基础的评价模型,分析了主要评价模型和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4.
绿色政策执行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污染罚款政策为例对绿色政策的执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博弈分析,特别强调在绿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和能动性。分析结果表明,建立对政府监管行为的再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加强绿色宣传和绿色服务可以从企业内部促使其主动地治理污染,是一种较为根本的举措;充分利用信息的完全、不完全以及不对称,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绿色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5.
研究了纳米Fe、Si体系降解3,3′,4,4′-四氯联苯(PCB77)的动力学差异.结果表明,纳米Fe0、纳米Fe3O4和纳米Si0对PCB77均有降解作用,该降解为还原脱氯反应.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Kobs分别为0.0177,0.0038,0.0045h-1.PCB77初始浓度为5mg/L,纳米材料投加量为5g/L,溶液pH4.5条件下,纳米Fe0体系对PCB77降解效果最为显著,64h时PCB77残留率仅为19.83%,氯离子浓度为50.3μmol/L,反应体系pH值从4.5升至5.26.纳米双元体系Fe0和Si0、Fe3O4和Si0对PCB77降解过程也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Kobs分别为0.0114,0.004h-1,其中纳米Fe0和Si0体系降解效果优于纳米Fe3O4和Si0体系.PCB77残留率分别为34.91%和66.62%,氯离子浓度分别为40.07,20.47μmol/L,反应体系pH值变化不明显.随着溶液初始pH值增加,纳米Fe0、纳米Fe3O4降解PCB77效果明显降低,但溶液pH值升高有利于纳米Si0对PCB77的降解.两组纳米双元体系对PCB77的降解效果受pH值影响小.  相似文献   
156.
池州市2000—2010年能源足迹动态测度与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能源足迹测度分析是揭示能源消费对区域环境压力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基于能源足迹的碳吸收计量模型、能源足迹强度与生态压力分析方法,利用统计年鉴中能源消费数据,对2000—2010年池州能源足迹及生态压力与强度进行了动态测度,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2015年、2020年能源足迹进行了预测,并借鉴STIRPAT模型对能源足迹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池州人均能源足迹由2000年的0.1173ghm2(全球公顷,下同)上升至2010年的0.8993ghm2,呈波动上升趋势.2000—2003年,人均能源足迹的供给大于需求,EPIEF<1,2004年开始人均能源足迹的需求已超过供给,供需状态严重失衡,EPIEF>1,2010年,EPIEF比值达2.4,能源足迹为森林对能源足迹承载力的2.41倍.煤炭足迹为能源足迹的主要贡献者,平均贡献率达90.21%.能源足迹强度整体呈倒"U"型趋势.人口规模、人均GDP、第二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能源足迹呈正相关关系,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5698、0.590、1.468、0.144.可为池州市政府动态了解能源消费对环境形成的压力,准确把握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而为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微观尺度区域能源足迹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7.
洱海湖滨带茭草收割管理关键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确定洱海湖滨带茭草收割管理的时间、频次及高度等关键参数,通过室外与现场模拟,研究了不同收割处理下的洱海湖滨带茭草再生率、株高等生长与生理指标.结果表明:8月和10月收割后茭草再生株的叶长和直径显著下降;10月份收割较8月份收割更不利茭草的再生长:其茭草再生长最大速率下降29.6%,再生株叶长和直径分别下降26.9%、25.9%.现场10月份对同一区域茭草进行重复收割,其恢复生长最大速率比单次8月收割下降37.1%;比单次10月份收割下降10.6%,故收割管理应以单次收割为宜.对浅水区(水深50cm)茭草沿水面收割更有利于其再生长(再生率为100%).  相似文献   
158.
马尾松不同林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安徽省枞阳县大山村3种马尾松不同林型(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马尾松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3种马尾松林型土壤容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混交林土壤容重显著低于纯林;土壤含水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其大小为: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在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及土壤含水量方面优于马尾松-麻栎混交林;(2)土壤pH值介于4.5~5.0之间,3种林型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差异均不显著,其中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土壤pH值较高;(3)3种林型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和速效K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其质量分数表现为: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纯林;(4)土壤容重与土壤水分质量分数、有机质、全N、有效P和速效K等养分质量分数均呈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N、有效P和速效K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9.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作用下Fe(III)还原和As(III)氧化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Fe(III)被还原为Fe(II)的同时伴随着As(III)氧化为As(V);S. oneidensis MR-1 在含低浓度As(III)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高浓度培养基上生长被抑制;As(III)通过制约菌体的生长与活性来抑制Fe(III)异化还原.同样,适量浓度的Fe(III)含量对As(III)氧化转化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过高浓度的Fe(III)浓度使得溶液中产生过多的Fe(II),从而对As(III)氧化转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弱碱环境更有利于As(III)氧化转化.  相似文献   
160.
营浩  张显晨  郜红建 《环境化学》2014,(11):1885-1892
通过连续流动搅拌法,研究了不同pH的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溶出液中氟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出液的pH随溶出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土壤溶出液中的游离态氟和总氟的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和柠檬酸pH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且呈现初始(0—6h)溶出浓度较高,而后(6—10h)逐渐减缓的趋势.土壤氟的溶出过程用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扩散方程和双常数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0.低pH(pH3.5)条件下,F主要以H-F形态存在,随着pH的升高(pH4.0—5.0),H-F形态的氟减小,Al-F络合态的氟增多,且随时间延长,溶出浓度均降低.反应开始的前1h,Al-F络合物主要以AlF3为主,占氟溶出总量的90%以上;至7h时,AlF+2的溶出量逐渐增大,并逐渐超过AlF3.低pH的柠檬酸促进土壤游离态氟和总氟的溶出,有利于络合态氟的形成,但对Al-F络合物的形态转化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