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安全科学   126篇
废物处理   8篇
综合类   160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HPLC-MS/MS)分析了南京雪水中的13种有机磷酸酯阻燃剂(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研究了其浓度水平及污染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阐述了OPEs可能的来源,并评估了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雪水中共检出11种OPEs,11种检出OPEs总浓度水平范围为229.1~1175.0ng/L,平均浓度为746.0ng/L,其中∑11OPEs的最大值区域为商业区和住宅区密集的马群,最小值区域为城郊的化工园区.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ris(1,3-dichloropropyl)phosphate,TDCPP)和磷酸三(2-丁氧基乙基)酯(Tris(2-butoxyethyl)phosphate,TBEP)是雪水中主要的OPEs污染单体,两者的贡献率分别为26.6%、20.4%.主成分分析表明雪水中TBEP与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ris(1-chloro-2-propyl)phosphate,TCPP)、磷酸三甲酯(TriMethyl Phosphate,TMP)与磷酸三乙酯(Triethyl phosphate,TEP)两两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来源,大气的远距离迁移和干湿沉降可能是雪水中附着OPEs的重要原因.不同人群通过饮水摄入11种OPEs的日均暴露量范围为26.6~39.0ng/(kg·d),通过饮水摄入的OPEs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低于理论风险值,研究区内雪水中OPEs所致人体健康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82.
283.
为研究苯胺重氮化-席曼反应的热危险性,采用Gaussian98软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在6-31G(D)基组水平上,研究气相条件下重氮化-席曼反应的反应过程及微观机理,得到反应路径以及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产物全优化几何构型,探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解释重氮化-席曼反应的历程。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获得标准热力学函数,分析反应的热危险性。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苯胺重氮化-席曼反应是剧烈的放热反应,这与重氮化反应剧烈以及重氮盐的热不稳定性的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284.
以某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为样本,将其在实验室以电化学氧化为主要工艺的废水处理装置出水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发光细菌、斑马鱼胚胎和斑马鱼仔鱼为受试生物,以发光抑制率及生物体死亡为观察指标,研究不同处理过程出水对3种受试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以半数效应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和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表征。通过毒性单位(Toxicity Unit,TU)法、平均毒性(Average Toxicity,Av Tx)法、毒性指数(Toxic Print,Tx Pr)法、最敏感的测试(Most Sensitive Test,MST)法和潜在毒性效应指数(Potential Ecotoxic Effects Probe,PEEP)法等生物毒性评价方法对不同处理过程进行毒性削减评估。结果表明,出水对发光菌、斑马鱼幼鱼和胚胎的TU分别为0.63、9.82和8.55,与原水相比分别削减了81.52%、88.41%和89.65%。Av Tx、Tx Pr和MST法评价结果显示,经混凝沉淀-厌氧-电化学氧化-好氧组合工艺处理的出水仍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即现行的废水排放标准下不能完全阻止有毒废水的排放。此外在考虑废水排放量的基础上,PEEP评价法虽然表明出水无毒,但排放时需注意单项指标毒性。与成组生物试验相结合的PEEP评价方法可以反映垃圾渗滤液的综合生物毒性及评价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285.
为了揭示反硝化菌强化潜流湿地的污水处理厂尾水脱氮效果及机理,以砾石、红砖碎块、钢渣、陶粒、土壤为湿地填料,茭白、梭鱼草、黑麦草、红叶石楠为湿地植物,构建了两套湿地系统,其中一套投加菌剂,另一套作为对照组,使用双总体t检验方法分析了投加反硝化细菌B8(Pseudomonas putida)菌液于水平潜流湿地系统的操作与生物强化湿地脱氮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将反硝化菌(B8)菌液连续14 d投加于水平潜流湿地后,在强化潜流湿地运行的58 d内,其NH_4~+-N、NO_2~--N和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5.3%、94.2%和71.5%;而未投菌的潜流湿地的NH_4~+-N、NO_2~--N和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8.2%、74.7%和43.1%,加入菌剂使潜流湿地氮素去除能力大幅提高。双总体t检验方法分析表明,在停止投菌运行的41 d内,接种B8细菌的湿地系统的总氮去除率显著高于未投菌的湿地系统(p0.05);但在停止投菌运行的58 d内,投菌湿地和未投菌湿地脱氮效果的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确定B8强化水平潜流湿地系统的投菌周期为58 d。  相似文献   
286.
海底天然气管道泄漏瞬间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可能会造成水下冲击爆炸。基于VOF多相流模型和组分传输模型,建立了海底天然气管道单孔泄漏扩散的数值模型,对海底天然气管道单孔泄漏气体扩散规律及其冲击波的形成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选取泄漏速率、泄漏孔径和海水流速3个影响因素,对监测点处气体泄漏冲击波的动态压力进行多因素耦合分析。结果表明:气体泄漏冲击波的形成过程可分为起始阶段、冲击阶段和衰减阶段三个阶段;泄漏孔径、泄漏速率和海水流速对单孔气体冲击波动态压力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287.
为有效地减少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简称为电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概率,将可拓优度方法应用于电建工程施工过程的风险评价。首先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电建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依据该体系设计问卷调查表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并邀请专家对某公司下属5个电建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风险因素进行打分;最后结合其中某一电建工程项目的得分情况,得到该电建工程施工过程的风险评价值,对该电建工程施工过程的风险进行可拓优度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改进的熵权法确定各风险因素的综合权重,利用关联函数确定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该电建工程施工过程的风险等级为较安全。该评价方法实现了电建工程施工过程风险评价的定量化,为电建工程施工过程的风险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88.
289.
为了研究天然气管道蒸汽云爆炸的破坏程度,结合实际案例,在不同的天然气泄露时间条件下,对天然气管道蒸汽云爆炸的破坏范围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出个人风险值(IR)并做出累积事故率(F)-死亡人数(N)曲线,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和ALARP准则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当泄漏时间由60 s增加到300 s时,死亡半径和财产损失半径明显增大。同时,该天然气管道的IR值(5.6×10~(-4))要远大于规定的标准(1×10~(-6)),计算得到的F-N曲线大部分位于可以接受的区域,该研究结果为天然气管道的安全监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90.
通过Fluent 6.3建立了多孔介质中湍流流动的二维模型,选取储罐中心区填充多孔材料并采用不同的填充厚度,对储罐内液化天然气(LNG)的流动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无多孔材料填充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储罐中心区内填充多孔材料可使罐体两边的流动强度较强,中间的流动强度较弱,中间滚动圈的滞留区面积比两侧滚动圈大,同时可降低流体平均流速,减少液体蒸发量,减少下层液体积聚的能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翻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