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安全科学   126篇
废物处理   8篇
综合类   161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从长期生活在蓝藻暴发区域的太湖土著激浪鱼体中,筛选出1株高效溶藻菌,命名为R1,经生理生化鉴定及其16S r DNA分析其与Lysinibacillus macroides相似性最高,达99.50%。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受试对象,以Chl-a含量检验R1溶藻效果,考察了菌株的生长特性、溶藻能力及其溶藻过程等。结果表明:菌株R1具有较强的溶藻特性,10 d内chl-a质量浓度从205.11 mg/m~3降至35.61 mg/m~3,溶藻率达82.64%;菌株R1对数生长期末时溶藻能力最强,最适生长p H值为7.5,盐度为0.8%,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玉米汁;溶藻路径可总结为:菌液感染细胞—藻细胞细胞壁及膜被破坏—胞内物质(细胞质、细胞核及色素等)外泄—细胞死亡。本研究为生物除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2.
采用Fluent 6.3软件建立了多孔介质中湍流流动的二维模型,在储罐中心区分别填充不同孔隙率的多孔材料,对储罐内液化天然气的流动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无多孔材料填充时液化天然气的流动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储罐中心区内填充不同孔隙率的多孔材料可使罐体两边的流动强度较强,中间的流动强度较弱,中间滚动圈的滞留区面积比两侧滚动圈大,同时可降低流体平均流速,减少液体蒸发量,减少下层液体积聚的能量,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翻滚的发生;就减小压力出口的质量流量而言,孔隙率为0.8的多孔材料效果更好;就减小压力差而言,孔隙率为0.95的多孔材料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3.
污染土地再开发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为进行废弃农药厂的生态风险评价,采集常州市某废弃农药厂污染场地6个不同区域的土壤样品(编号为S1、S2、S3、S4、S5和S6),选取发光细菌、大型溞和蚕豆根尖细胞为试验生物,运用成组生物毒性试验对6个土壤样品的浸出液进行生物毒性检测。结果表明:6个土壤样品的浸出液都具有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发光菌和大型溞急性毒性试验表明,S3和S5的土壤浸出液毒性最高,S6的土壤浸出液毒性最低;蚕豆根尖微核遗传毒性试验表明S3和S5的土壤浸出液毒性最高,S4和S6的土壤浸出液毒性最低。蚕豆根尖微核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与发光菌和大型溞急性毒性效应基本相同,表明成组生物毒性测试法可以用于污染土壤浸出液的毒性评价。污染物质和毒性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所含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已经对土壤毒性效应产生影响,结合化学分析与生物毒性检测可为污染场地进行综合评价与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4.
为了准确评估厌氧-缺氧-好氧(A2/O)处理工艺对废水毒性的削减效率,采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实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实验和小鼠L929细胞毒性实验进行测试,结合理化指标,通过毒性当量(TU)法、平均毒性(AvTx)法、毒性指数(TxPr)法、最敏感测试(MST)法和潜在生态毒性效应(PEEP)法对常州市6家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综合废水、化工废水、制药废水)进水和出水的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敏感程度最高,3种受试生物的毒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理化达标的污水处理厂出水仍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效应,出水毒性较大的是综合污水处理厂,排入受纳水体后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生态风险。A2/O处理工艺对各污水处理厂进水的毒性削减较好,其中对制药废水的毒性削减最高,AvTx、TxPr、MST和PEEP的毒性削减率分别为99.45%、99.64%、99.48%和69.66%。与AvTx、TxPr、MST法相比,PEEP法能够更综合地评价废水毒性。  相似文献   
115.
采用湿式球磨法制备微纳级硫铁矿粉末,研究了球磨硫铁矿(BMP)和过硫酸盐(PS)联合处理对水环境中硝基苯(NB)及其还原产物苯胺(AN)的降解效果,分别考察了BMP投加量、溶液初始pH和PS投加量对NB和AN降解的影响,采用TEM、XRD、FT-IR和XPS对反应前后的BMP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反应溶液中TOC和主要离子...  相似文献   
116.
为研究三通管不同开口状态下爆炸参数变化规律,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管内爆炸湍流动能大小、形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开口状态下三通管道内湍流动能峰值最大值均出现在垂直岔管内,垂直管道开口情况下管道内的最大湍动能峰值增大29.86%,水平管道开口情况下该数值降低10.12%,而两端均开口情况下,增大178.45%;管内与湍...  相似文献   
117.
实验将纳米气泡(直径50~270nm)与臭氧相结合,对比臭氧纳米气泡处理后对3种表面活性剂去除土壤中柴油污染物的增效作用,并探讨表面活性剂浓度、土质以及土壤老化时间等不同条件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对不同方式处理后的土壤样品进行XRD、FTIR表征,采用GC/MS对柴油组分的降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3种表面活性剂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柴油的洗脱效率也随之提高,洗脱能力依次为SDS>SDBS>TX-100。表面活性剂在搅拌实验30min内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增效明显,30~40min增速放缓。臭氧纳米气泡提高表面活性剂对砂土中柴油去除率明显高于壤土,其中砂土和壤土中柴油去除率提高约13%和9%。壤土中污染物的老化时间与去除率成反比,臭氧纳米气泡处理对较长老化时间的壤土中柴油去除率也有显著提高,对老化60天污染壤土提高近8%。FTIR光谱表明含有臭氧纳米气泡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减少对土壤中有机质主要官能团的影响。GC/MS图谱分析表明残留污染物组分主要为烷烃,降解难度:烷烃<烯烃<环烷烃<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8.
采用平行因子分析方法,结合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沉水植物狐尾藻在低、中、高营养底泥腐解过程中胡敏酸(HA)的变化,进一步揭示了不同营养底泥对沉水植物腐解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底泥营养水平越高,狐尾藻腐解得越快(P<0.05),释放出更多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总氮(DTN)、溶解性总磷(DTP)和腐殖质;底泥营养程度与HA的疏水性、分子复杂性、分子量大小呈正相关(P<0.05);荧光鉴别出不同营养底泥HA都含有1种类蛋白质组分C2和2种类富里酸组分C1、C3,且类富里酸组分和类蛋白质组分在不同腐解条件下具有相似的组分特征;不同营养底泥不同时间提取的HA红外图谱较为相似,表明不同腐解条件不同时间提取的HA含有相似的官能团,狐尾藻腐烂高营养底泥组提取的HA含有更多的芳香性物质和有机磷.采用光谱分析法对狐尾藻腐烂分解HA成分的化学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可深入了解不同营养底泥对沉水植物腐解的影响机制,为湖泊水环境生态治理和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9.
活化PS(过硫酸盐)氧化工艺对于降解水中新兴微污染物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为研究活化PS体系对BPs(二苯甲酮类)有机防晒剂的降解性能,以BP4(二苯甲酮-4)为研究对象,采用UV/PS(紫外活化过硫酸盐)工艺降解BP4,比较单一UV、单一PS和UV/PS 3种工艺对BP4的去除效果,考察各因素对UV/PS工艺去除BP4动力学的影响,同时探究BP4降解机理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BP4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最佳PS投加量为1.0 mmol/L,反应30 min后BP4去除率可达94%,增加PS投加量或降低初始c(BP4)均可促进BP4降解,无机阴离子(HCO3-和Cl-)对BP4降解均有抑制作用,酸性条件有利于BP4降解;基于HPLC-MS/MS鉴定出8种中间产物,并提出降解路径,费氏弧菌毒性试验和ECOSAR v1.10软件预测表明,UV/PS工艺降解BP4过程中生成的中间产物比母物质毒性更高.研究显示,UV/PS工艺可有效去除BP4,但其中间产物可能会造成潜在的生态风险,后续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0.
沼液SBR处理出水养殖螺旋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蔡小波  郁强强  刘锐  赵远  陈吕军 《环境科学》2017,38(7):2910-2916
养猪沼液氮磷等营养物质丰富,可作为廉价的螺旋藻培养基,但其成分复杂,尤其是高氨氮等因素严重抑制螺旋藻的生长.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降低沼液中的氨氮浓度,通过改变进水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与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比值,研究了沼液中的亚硝态氮及硝态氮的保留情况,为螺旋藻生长提供氮源.通过对比螺旋藻在不同工况出水中的生长情况,以及氮元素的保留情况,筛选出最佳SBR工况.摇瓶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TN=3.0,出水中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浓度分别为51.2、91.6、213.1 mg·L~(-1),此时螺旋藻具有较快生长速率,产率达到0.084 g·(L·d)~(-1).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放大螺旋藻培养规模至120L,研究了螺旋藻在室外大棚中的生长情况及螺旋藻对沼液中氮、磷元素的去除,结果表明螺旋藻在室外依然生长良好,培养10 d后,产率为(0.075±0.003)g·(L·d)~(-1),螺旋藻蛋白含量达到60%左右,养殖出水中氨氮去除率达到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