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05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潜力及实现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足自身解决粮食问题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本文基于动态和长期视角,从中国粮食产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讨论了耕地资源开发途径、粮食单产增长潜力及实现粮食增产机制等三个基本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建设用地刚性增长的态势难以改变,但只要消除制度障碍,彻底转移农村人口,并推动农村空闲宅基地的复耕,不仅能够节约农村建设用地,而且可以增加土地供给,使耕地"保有量"目标在长期中实现.②粮食单产的潜在增长空间较大,其基本途径是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科技贡献率和中低产农户的科学种粮水平.③粮食的实际产出是多种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果,提高粮农收益是关键环节.实现粮食增产目标,需要改善粮食生产要素条件,完善粮食生产补贴制度,推动粮食生产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72.
旅游景区类徽标是图形标志里一种相对独立的标志类别,是伴随着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诞生的.它在旅游对外宣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业界也越来越重视旅游景区徽标的设计.目前大大小小、成千上万个景区景点都不具备完善的景区徽标等VI系统,笔者从其设计原则方面,通过整理分析目前所有中文类旅游徽标设计原则文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旅游景区类徽标设计原则进行了探究,以期对我国旅游景区类徽标设计和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3.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低碳城市建设,但是由于对"低碳城市"认识的不一致,导致了各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本文根据低碳城市的内涵和特点,识别出19个影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因素,分别从城市主体水平、发展结构水平和管理水平等角度进行分类说明。通过专家咨询法和建立解释结构模型(ISM),绘制出多级递阶结构图,理顺各因素间的结构关系,阐明了影响因素间内在关联性和层次性。研究结果显示,19个影响因素分为5个层次,其中政府和低碳城市标准位于最高层次,碳排放统计次之,它们是影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对其余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建议现阶段在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多级递阶结构图所示,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当务之急,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低碳城市标准》,加快开展城市碳排放统计工作,而政府作为城市主体之一,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政策供给者,应充分发挥其领导力,使低碳城市建设走上系统化、制度化轨道。  相似文献   
174.
从外资、外贸、外经三方面入手,测度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探讨其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区域差距在缩小。(2)低水平区和较低水平区范围缩小但始终占据绝对优势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较高水平区、高水平区数量较少且分散,外向型经济逐渐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3)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 HH区数量大幅提高,LL区波动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外向型经济发展热点区主要集聚分布在东南部,冷点区分布在西南—东北一带。(4)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最近一级海港或内河港口的距离、第三产业比重、口岸数量占全省比重、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与最近中心城市的距离、人均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75.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反演PM_(2.5)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R/S和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了1998~2014年我国PM_(2.5)时空格局、空间变化特征以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998~2014年期间,最高只有24.67%的国土面积上,PM_(2.5)浓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年平均准则值10μg/m~3的要求;PM_(2.5)浓度小于10μg/m~3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台湾、北疆,内蒙古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年均PM_(2.5)浓度大于95μg/m~3的地区主要是南疆和华北平原。1998~2014年期间,全国61.84%的国土面积PM_(2.5)浓度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了3.91μg/m~3,上升最大值为39.1μg/m~3。其中,呈显著上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华北平原,且未来部分地区仍呈增长的趋势。PM_(2.5)浓度上升的驱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排放,其中,南疆的PM_(2.5)主要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气溶胶,而其他地区PM_(2.5)主要来自人类活动排放。  相似文献   
176.
在县域尺度下,以长江经济带719个县(市)作为空间研究单元,构建以信息化发展环境支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技术创新支撑、信息网络消费水平4个层次9个具体指标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县域信息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从空间聚类分布上看,长江经济带信息化水平东西地区差异显著,呈现出一个核心发展片区,多个副核心中心,整体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空间格局;(2)从空间关联格局上看,长江经济带信息化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以显著HH区与显著LL区为主,显著HH区主要在金华、绍兴、温州、苏州、南通、常州等地区的县(市)分布;显著LL区主要在全椒县、和县、枞阳县等分布;(3)从核密度估计上看,随着搜索半径的扩大,长江经济带县域信息化水平空间层次性趋于明显,由最初长三角地区的两个高密度值区转变为多核心-边缘结构,最终形成高密度值片区;(4)从影响因素的解读看,区位条件的差异化影响明显,经济基础的支撑作用强,工业化、科技化进程与信息化水平相匹配,政策的引领作用强但不同水平区作用效果不一,人才与科技支撑在中西部地区需要大力提升。  相似文献   
177.
利用2014—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ArcGIS制图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从时空分布特征上揭示河南省PM2.5污染特征,并分析其气象成因。结果表明:河南省2014—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为40~100μg/m3,总体呈递减趋势。PM2.5浓度季节分布特征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河南省2019年和2020年PM2.5污染空间分布存在显著自相关,污染程度严重的地区主要是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冷热点分析发现,热点城市为濮阳、安阳、济源、郑州、新乡、焦作、鹤壁,冷点城市为信阳、驻马店、周口。PM2.5在年尺度上与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显著相关,其中,与气温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424。当相对湿度处于90%以下时,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而在相对湿度超过90%之后,PM2.5浓度下降至70μg/m3...  相似文献   
178.
为了解决将单传感器时域数据直接作为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输入所引起的损伤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小波包变换(DWPT)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方法。以短钢梁桥现场试验测得的数据集为例,将单传感器数据样本分别进行 DWPT 和 FFT 变换,使用变换后的特征训练 1D‐CNN 网络,训练好的网络测试精度有明显的提升,其识别精度均高于多个传感器数据直接作为输入的识别精度。同时分析了对噪声样本和异源(结构上未曾参与网络训练的传感器)数据的识别情况,结果表明对含噪声样本先进行时频变换再训练网络能显著提升对噪声样本的识别精度,而且能改善训练好的网络难以对异源传感器数据进行识别的问题,最后通过卡塔尔大学看台现场试验数据进一步论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