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05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现象。利用旅游总收入和及其所占GDP的百分比2个测度指标,采用泰尔指数对1996--2005年西北5省(区)旅游经济差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996-2005年GDP权重的泰尔指数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而旅游总收入权重的泰尔指数处于微弱的上升趋势,不论何种指标权重由组内差距造成的差异在西北5省(区)旅游经济差异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2.
基于生态位的河南各地市旅游竞争力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位理论在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生态位的概念出发,构建了影响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根据对河南省18地市2000-2005年与旅游业相关指标的数据收集,采用因子分析法获得了18地市在河南省中的竞争生态位,进而采用Arcview、SPSS13.0等软件对18地市进行了时空对比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索18地市处于目前生态位的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3.
在中部崛起和中原城市群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黄淮四市(地区)在政策上、经济上被边缘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对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了挑战。如何认识自身的边缘性,趋利避害,重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从边缘走向发展的前沿,这是黄淮四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4.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我国构建现代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集聚综合测度模型,探索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动态演化趋势,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总体集聚程度较低,行业集聚不充分,地区集聚不均衡,各细分行业集聚态势差异明显,空间集聚逐渐向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中、西部地区为外围的趋势发展;(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正自相关性,邻近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具有较强相互带动作用;(3)城市化水平、研发强度、制度环境因素、知识存量总体上是驱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力量,基于空间异质性的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驱动因素对不同地区影响差异较大,总体上呈现明显的阶梯分布特征,相邻省会或直辖市变量弹性系数空间上呈显著的连片分布特征,集聚驱动因素空间外溢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75.
针对高温高压电站阀门体 座连接焊的“深孔环缝”特点 ,采用埋弧自动焊接方法进行了材料选择和焊接工艺评定实验 ,选择了合适的焊材及工艺并成功地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76.
用廉价原料黑灰和工业下脚料碳酸钠处理强酸性糖精工业废水 ,可制得纯度大于 98%的沉淀硫酸钡和硫化铜 ,处理后的废水可循环利用 ,最后达无公害排放。该法拓展了沉淀硫酸钡和硫化铜的生产途径 ,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77.
张小磊  何宽  安春华  马建华 《生态环境》2006,15(6):1220-1223
以开封市为例,采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城市表层土壤并测定其有机碳含量,进而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土壤活性有机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易氧化态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依次为近郊蔬菜地>城区>近郊非农业区>远郊,微生物量有机碳含量则为近郊蔬菜地>近郊非农业区>城区>远郊,这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总量的变化情况不一样;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也随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变化,但其变化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情况不一致;土壤易氧化态、水溶性和微生物量有机碳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其变化趋势在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近于一致。  相似文献   
78.
利用1998~2016年全球PM2.5浓度栅格数据集,以地级以上城市为基本单元提取出PM2.5浓度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方法探讨我国地级以上城市PM2.5污染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结果显示:①研究期内我国PM2.5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0.55μg/m3;.变化趋势可以分为2个阶段:1998~2007年呈快速增长态势;2008~2016年呈现"下降~增长~下降"的变化趋势.按地区分析,东部和中部地区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整体呈现增长的态势,但西部地区变化较为平缓,东北地区波动较为剧烈.②研究期内核密度曲线峰值逐步右移,这表明中国地级以上城市PM2.5污染程度总体上在加剧,且东部和中部城市加剧程度远大于西部.③PM2.5污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高值聚集区集中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东部地区,1998~2007年间高值聚集城市数量呈现增加的态势,2007年达到峰值,空间上表现为向西部和南部扩张;此后高值集聚城市数量逐渐减少,聚集区南界逐渐北移.低值聚集区集中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西北部、新疆、西藏、台湾、海南、福建等地区.研究期内低值聚集区城市数量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79.
在开封市2005年交通噪声实地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市区交通噪声环境质量进行现状评价,评价结果为开封市交通噪声环境质量总体上昼间属于轻污染,夜间属于重度污染,夜间交通噪声环境质量明显劣于昼间。其结论符合开封市的实际情况,不仅能较好地描述开封市交通噪声环境污染的连续、渐变、模糊的特点,而且还弥补了一级模糊综合评价难以反映出小范围路段对整体环境质量贡献的不足。  相似文献   
80.
开展城乡交错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及其源解析研究,对于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健康与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某市东郊城乡交错区为例,采用200 m×200 m网格布点法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共259个.用ICP-MS测定了土壤重金属(Cd、Zn、Pb、Cu、Cr和Ni)含量,基于Arcgis10.1采用IDW插值法分析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并结合Tessier的形态提取法分析不同区域重金属的来源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Cd、Zn、Pb与Cu的含量变异性较为显著,且明显高于对照区.空间分布上,在化工厂与排污河附近存在明显的高浓度区,污灌与化工厂等排污河水的侧渗是造成农田污染的首要原因,化工企业的降尘对农田污染起到了耦合效应;且在这些区域重金属Cd、Zn、Pb和Cu的非残余态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存在较高的潜在健康风险.而本研究未发现火电厂周围和铁路两侧等农田土壤中有明显的重金属积累现象,且在这些样区重金属多以较稳定的形态存在,活性较低,存在较低的潜在健康风险.除工业源、交通源外,农业源中化肥的不同施用量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差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