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1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93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424篇
综合类   492篇
基础理论   395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161篇
灾害及防治   18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微杆菌3-28对萘、菲、蒽、芘的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富集培养的微杆菌3-28对不同多环芳烃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hydrocarbons,PAHs)及混合PAHs的降解能力,以及在无机基础培养基中生长时PAHs浓度与一些主要环境因子如pH值、盐度、温度对细菌降解PAHs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杆菌3-28X对萘、菲、蒽和芘均有较高的降解能力,112 h后萘与菲完全降解,而蒽和芘28 d的降解率分别为97.54%、90.2%.初始底物浓度会影响细菌生长速率,底物浓度过高不利于细菌生长.相同培养时间下多底物培养液中的菌群浓度明显高于单底物系统.微杆菌3-28能够在pH 6.0-9.0、盐度10~30g/kg,温度40~55℃的环境下生存,并保持较高的降解能力.图8参33  相似文献   
992.
该研究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耐镉性较好的细菌,通过对其生长特性、菌液Cd~(2+)浓度变化及矿化产物特性分析,探究菌株对Cd~(2+)的钝化行为及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实验菌株初步被确定为硫酸盐还原菌(SRB)。SRB的去除效果随Cd~(2+)浓度增大而降低。在其生长过程中液相pH不断升高,有利于诱导合成硫化镉。当Cd~(2+)初始浓度为10 mg/L时,菌株对Cd~(2+)的去除率达到95%。此时,SRB的适应性最强且钝化效果稳定。Cd~(2+)初始浓度为40 mg/L时,菌株对Cd~(2+)的去除率为75%。通过SEM-EDS和XRD表征确定其矿化产物为硫化镉。研究显示,SRB可以有效钝化游离态的重金属离子,有望为突发性、高浓度重金属污染地区的原位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3.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絮凝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旭  徐恒  邓宇  袁媛  张辉  胡国全 《化工环保》2005,25(2):152-155
从废水处理厂和土壤中分离产絮凝剂的菌株,其中一株产絮凝剂的细菌W7—1对高岭土的絮凝活性达94%,初步鉴定该菌为Klebiella sp.,W7—1对产絮凝剂的培养条件要求简单,产絮凝剂的最佳碳源和氮源为蔗糖和牛肉膏,pH在5~10的范围内都适应絮凝剂的产生,但pH为8.0时絮凝活性最高。絮凝剂的添加量为10mL/L、絮凝体系pH为7~10时絮凝活性好,提纯后的絮凝剂产量高于其它絮凝剂近10倍,分析表明,絮凝剂成分为多糖,且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加热至100℃、30min后絮凝活性不变。  相似文献   
994.
含锌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失活生物体和活性生物体两个角度出发,介绍了目前应用微生物法去除废水中重金属锌的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生物絮凝、生物吸附和硫酸盐还原菌(SRB)的代谢产物(硫化氢)去除锌的机理。  相似文献   
995.
选择在建的溪洛渡库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确定金沙江流域溪洛渡库区干流共有现代活动泥石流沟57条。利用Matlab构建SOM神经网络模型,依据这57条泥石流样本,选择流域面积、主沟长度、相对高差、沟床比降、平均坡度、相对切割程度、圆状率和侵蚀程度等8个指标,对干流46条沟谷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分为:①非泥石流沟有19条,分布在雷波-永善三角台地上;②低危险潜在泥石流沟有14条,分布在库区尾端;③高危险潜在泥石流沟有13条,分布于库区中间位置。预测结果可以为库区生态修复和工程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6.
泥石流大块石冲击力的简化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泥石流对构筑物的冲击破坏,常常是由泥石流中的大块石冲击所致,因此大块石冲击力的计算在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有关泥石流冲击力的计算方法都比较粗糙,计算结果偏大,计算过程繁琐,不便快速用于工程实践.为此,以弹塑性理论为基础,结合试验引入合理假设,提出了常见几类泥石流防治结构的冲击力计算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泥石流防护结构的刚度对大块石的冲击力有重要影响,简支结构的吸能效果高于防撞墩.  相似文献   
997.
落球检测技术多用于测定填土路基的力学性质,但其可靠性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对比验证。采用移动网格对落球检测的全过程进行三维物质点法模拟,通过改变被测土体的本构模型、弹性模量和强度参数(黏聚力、内摩擦角),分析土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利用球体的加速度、接触时间和位移特征反推土体的变形模量和强度参数。模拟分析表明:当假定被测土体处于线弹性状态时,基于Hertz接触理论估算的弹性模量与模型设定值吻合较好;当被测土体发生较大塑性变形时,基于Hertz理论估算的变形模量以塑性变形为主,且在同一强度参数下趋于一致,基于修正Vesic空腔扩张理论估算的强度参数与设定值相差较大。在测试过程中,当土体以弹性变形为主时,估算的变形模量和强度参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土体强度较低且以塑性变形为主时,估算的变形模量与平板载荷试验结果相差较大,其准确性存在一定问题。相关结论为评估落球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8.
拟建川藏铁路拉林铁路段山地灾害活跃,沿线分布有大量的沟谷型泥石流沟,由于其规模大、侵蚀强烈、具有重复性等特点,时常对铁路和公路造成破坏,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拟建川藏铁路的建设,甚至对铁路后期的安全运营造成威胁。考虑到拟建川藏铁路和G318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及其时刻面临着泥石流灾害的威胁,故采用野外考察、室内试验、遥感解译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拟建川藏铁路沿线存在泥石流暴发痕迹的4条沟谷型泥石流沟的形成运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4条泥石流沟的危害特点,结合泥石流运动参数和不同的危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江中浦曲、帮改娘沟、色比单嘎沟、协拉浦曲在形成条件上有利于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暴发。(2)4条沟道的泥石流容重为1.7 g/cm3左右,均属稀性泥石流沟;色比单嘎沟泥石流在规模上属大型,其余3条沟泥石流在规模上均属特大型;泥石流一次过流总量为8.61万~1 901.97万m3;固体冲出物质为3.91万~829.95万m3;泥石流流速为5.2~6.6 m/s。(3)通过过流能力分析发现,协拉浦曲沟口G318断面存在明显的过流能力不足。(4)基于泥石流特征参数及危害的分析,对泥石流沟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案,可为该段拟建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和后期安全运营等的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9.
2019 年 8 月 20 日汶川县板子沟暴发了泥石流,“8·20”板子沟泥石流造成沟内村庄、厂房、水电站和格栅坝受损,泥石流冲毁沟口桥梁,造成都汶高速公路 S9 断道。基于现场勘查和室内试验资料,分析了“8·20”板子沟泥石流特征,泥石流平均流速达 5.6 m/s,洪峰流量 535.98 m3 /s,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约 69.63×104 m3 ,向岷江输砂约 25.97×104 m3 ,表现为堵溃型沟谷泥石流。提出了基于 Tamotsu Takahashi 模型的泥石流降雨阈值预测方法,该方法可用于确定泥石流的临界雨强和暴发时间,“8·20”板子沟泥石流的临界雨强为 5.7 mm,小于历年临界雨强。基于水文计算结果,提出了针对板子沟的防治措施:按 10 年、20 年一遇的标准进行设计时,可采取设置防护堤的方式;按 50 年、100 年一遇的标准进行设计时,可采取设置防护堤+拦砂坝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角蟾属精子的形态学研究(两栖纲:锄足蟾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光镜与电镜结合,对角蟾属16个种18个居群精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对其各部位长度进行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角蟾属的精子主要包括头和尾两部分,头部呈螺旋状,尾部为波状或弯曲状,根据精子的头部形状和量度,角蟾属的精子可分为2类,角蟾属内种(或亚种)部精子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同种不同地理居群和不同个体的精子形态相同,仅长度略有变化,本文结果与形态学研究结果基本相吻合,可为该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