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111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247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7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01.
黄磷尾气中总磷及磷化氢的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电炉法生产黄磷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气,其主要成分是CO(85%~95%).还有磷、硫、氟、砷、CO2、N2、H2等杂质。黄磷尾气中的磷主要以P4、PH3、P2O5等形式存在。一般尾气经过水洗后.P2O5大部分被水吸收,尾气中主要是P4、PH3。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总磷和气体检测管测定磷化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2.
崔写  董燕  张露尹  王荣耀 《环境科学》2024,45(5):2817-2827
探索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和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可以为优化土地资源再分配和制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整合了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价(InVEST)模型,基于CMIP6提供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和代表性浓度路径(SSP-RCP)情景,评估了黄土高原LUCC和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驱动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探讨各区域碳储量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未来3种情景LUCC变化模式相似,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建设用地急剧扩张,3种情景下的增幅分别为29.23%~53.56%(SSP126)、34.59%~63.28%(SSP245)和42.80%~73.27%(SSP585).②与2020年相比,2040年SSP126情景碳储量增加1.813 8×106 t,其余情景持续下降;到2060年,3种情景草原碳储量分别减少13.391×106、33.548×106和85.871×106 t.③从空间相关性来看,黄土高原碳储量在市域间存在相关性,未来情景差异不显著,热点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及中部以北地区,没有明显的冷点区域.④土地利用变化会增加或损失碳储量.林地、耕地和草地比其它土地类型有更多的碳储量,增加它们的面积和限制向其它土地类型转换会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  相似文献   
203.
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区域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精度十分必要.利用黄河流域卫宁平原采集的1 690个土壤表层(0~20 cm)有机质及自然环境、人类活动数据,通过1 348个点采用经典统计学、确定性插值、地统计插值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模型,以342个样点数据为测试集检验分析不同模型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卫宁平原土壤表层ω(SOM)的平均值为14.34 g·kg-1,1 690个采样点土壤有机质变异系数为34.81%,为中等程度变异,呈现出东北部、西南地区含量低,中间黄河左右岸和地势平缓的黄河阶地相对含量高的空间分布趋势.4类方法的预测精度大小为:机器学习法>地统计插值方法>确定性插值方法>经典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比,基于改进麻雀搜索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预测精度最好,改进后的麻雀搜索算法具有更优的收敛精度,避免了陷入局部最优,防止了数据过拟合,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该优化算法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预测精度,在土壤属性预测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4.
炸药库一旦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影响将非常恶劣,因此,以其特殊性和危险性成为安全工作的重点.在已有的对炸药库的爆炸事故进行事故树分析法(FTA)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网络转化的方法,结合优先或门、顺序相关门等动态逻辑门进行爆炸事故树的动态贝叶斯网络转化,建立了相应的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了定量的事故分析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5.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共创民族伟业、中国圆梦的时代重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识别。本文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个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选取全国31个省份2012至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BP神经网络法降低DEMATEL模型中专家打分建立关联矩阵的主观性,结合摆幅置权法(SW)得出综合重要度,遴选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因素。其中,年份最近的2014年计算得出的关键因素按照重要度排序依次为:本级环保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总额、排污费解缴入库户金额、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颗粒物、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环境信息条数和环保系统人员总数。将这些因素按照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划分为三大类,得到3点结论:生态意识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能强化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理念,生态文明意识所占的比例先降后升,不断提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丰富,逐渐感受到成熟的制度设计、明确的制度规范才是根本,生态文明制度类别在关键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生态文明行为作为表现形式,随着其他两方面的变化,生态文明行为不断改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中所占比例下降。本文在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提出要针对性地帮助和鼓励各级环保部门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提出强化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发挥排污费的真正作用,提升环保系统人员的能力素养,探索新工作思路等举措;在生态文明行为方面提出综合车、油、路等多方面措施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6.
为综合利用黄磷尾气中的CO,通过计算平均活化能和测定XPS、TG/DTA和氮吸附特性的方法,研究了Cu2+和某金属离子Mn+改性碳脱除PH3和H2S的动力学和反应机理问题。结果表明:H2S在金属改性碳上反应时平均活化能为134.4 J/mol为-0.76级反应,PH3在金属改性碳上反应时平均活化能为1 247.6 J/mol为-0.8级反应;减小改性碳粒径增加流量可以显著提高其脱除PH3和H2S的速率;XPS、TG/DTA和孔径分布分析证明,改性碳净化H2S和PH3是一个催化吸附过程,H2S和PH3首先与氧在改性碳表面进行催化氧化反应,然后生成S和P2O5沉积吸附在改性碳表面。  相似文献   
207.
攀钢煤化工厂废水处理系统于2008年3月优化改造,采用A/O2+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改造后系统运行处理能力和稳定性均得到提高,生化系统出水水质稳定,氨氮≤15 mg/L,COD≤150 mg/L.  相似文献   
208.
铁-锎系合金氧化物污水除磷及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铁-镧系合金氧化物并研究其除磷能力。结果表明:以铁、镧摩尔比为0.08的吸附剂除磷能力最强,吸附曲线适合Langmuir等温线方程。该吸附剂的吸附量受pH影响显著,pH在4.0~7.0之间时吸附量较大。进行了抗共存阴离子能力测试,结果表明CO3 2-对磷吸附量影响较大,给出了共存阴离子对吸附量的影响顺序。对该吸附剂进行了真空高温再生,再生率最高可达62.27%。  相似文献   
209.
5 A分子筛气相色谱法测定痕量 CFC1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5A分子筛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气体样品中的CFC12,介绍了填充柱的制备方法。方法线性良好,用峰高定量略优于用峰面积,检出限为27μg/m^3(进样体积以1 mL计),标准样品测定的RSD≤6.7%,加标回收率为92.3%~103%。  相似文献   
210.
类水滑石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水解羰基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的类水滑石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了金属组合、合成pH、M2+/M3+、二价金属比、焙烧温度和晶化温度等6个因素对羰基硫催化水解过程中催化剂硫容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组合、二价金属比和焙烧温度的影响极其显著(p=99%),晶化温度的影响显著(p=95%),合成pH与M2+/M3+对催化剂活性影响不显著(p=90%)。在设定实验条件下,金属组合取Co-Ni-Al、合成pH为9,M2+/M3+为3,二价金属比1,焙烧温度取350℃,晶化温度50℃时制得的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对最佳制备条件下得到的催化剂进行了重复性实验以及XRD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的硫容为7.10 g硫/g催化剂,Co3O4可能是其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