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74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预处理方法对水葫芦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葫芦可作为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原料。研究发现,水葫芦自身的生物特性会制约其产气潜力的发挥,而发酵前预处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以采自昆明滇池的新鲜水葫芦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物理法(切分法、压榨法),化学法(酸处理法、碱处理法和金属离子处理法)和生物法(酶处理法)对其进行预处理,以预处理后的水葫芦为原料进行发酵产沼气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处理的原料产气效果最佳,在中温35℃,进样浓度7.4%(TS)时,其原料TS产气率、平均甲烷浓度和原料容积产气率分别为744.55 m3/t、59.32%和0.144 m3/(m3·d),与切分处理原料相比提高了88%、13%和87%。其余处理方法也在不同程度上优化了水葫芦的产气效果。因此,以预处理的方式来提高水葫芦的生物利用率和产气效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2.
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选择怒江流域北段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4个自然村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分辨率SPOT 5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实地逐块核实,对土地利用/覆被进行分类,并建立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系统,用Fragstats 33分析得到村域土地利用格局和特征;同时,采用入户调查、半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得的村域详细社会经济数据,建立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联,分析村域土地利用的驱动力。结果显示:村域土地利用主要受自然条件、受教育程度、生活习俗等因子的驱动,且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于粗放的土地利用。研究结果能为怒江云南北段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村域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可作为局域尺度土地利用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3.
汞、铅、铬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GGHN08-116菌株,以棉籽壳、玉米秸等为固体发酵底物修复受汞、铅、铬污染的土壤。通过菌丝穿透重度重金属土壤实验,研究了菌丝在穿透土壤过程对交换态重金属的影响以及该菌株子实体对重金属离子的富集能力,同时,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在重度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施用不同比例的固体发酵料对污染土壤中汞、铅、铬及其胡萝卜根茎质量、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能穿透厚度为5 cm的土壤,并有子实体生成,土壤pH值略有下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土壤中交换态汞、铬含量均显著下降,而交换态铅差异不显著,子实体中除汞含量符合标准外,铅、铬均超出了GB 7096-2003,GB 2762-2005规定标准。在固体发酵料处理下土壤中交换态汞、铅、铬含量均显著下降,胡萝卜根茎中均未检测到汞、铅含量,铬含量也符合GB 2762-2005规定标准。GGHN08-116菌株及其固体发酵产物具有修复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4.
洱海流域稻鸭共作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季是水旱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时期,探索有效措施实现稻季温室气体减排和水稻增产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稻鸭共作是减少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而确定合理的稻鸭共作密度对确保洱海流域水稻产量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稻鸭共作密度试验,采取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稻鸭共作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排放量及全球增温潜势(GWP)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CH_4和N_2O均在分蘖期和结实期出现排放峰;CH_4排放通量、累计排放量和总排放量大小均为常规处理(CT)低密度鸭处理(LDD)高密度鸭处理(HDD)空白处理(CK),而N_2O为HDDLDDCTCK.与CT相比,CK、LDD、HDD的CH_4排放总量分别降低45%、18%、25%,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8%、增加11%和37%,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分别降低41%、14%、17%.田面水DO、NH~+_4-N、NO~-_3-N及土壤温度是引起温室气体CH_4和N_2O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为LDDCKCTHDD.合理的稻鸭共作密度降低CH_4排放,增加N_2O排放,减缓全球增温潜势,提高了水稻产量.兼顾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LDD处理综合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25.
根系分泌物与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过程密切相关,研究胁迫条件下不同修复潜力植物根系分泌物的释放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修复的内在机制.借助根际袋土培试验研究了芘胁迫(10~160 mg·kg~(-1))下5种羊茅属植物在不同胁迫期(30~70d)时根系分泌物中几种低分子量有机物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1芘胁迫促进了根系对可溶性糖的分泌:随着胁迫水平的升高、胁迫期的延长,其分泌量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胁迫水平为C3(40.36 mg·kg~(-1))、胁迫期为40 d时达到最大值;修复潜力越大,趋势越明显.2芘胁迫增强了根系对低分子量有机酸的释放,修复潜力越大,释放高峰值出现时的胁迫浓度越高,且主要以草酸、乙酸、乳酸和苹果酸为主(98.15%),但修复潜力较强物种的根系分泌物中也检测到微量反丁烯二酸.3芘胁迫对氨基酸的种类影响不大,但对分泌量影响较大: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的分泌量随着胁迫水平的升高而剧增;脯氨酸、羟脯氨酸和天冬氨酸对芘胁迫的响应近乎以功能群的形式参与植物修复过程,参与的组分越多,修复潜力越强.可见,芘胁迫下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糖、低分子量有机酸以及氨基酸的释放特征与植物自身的修复潜力有关;修复潜力越强,释放量越多且成分越复杂,并表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及生理可塑性.  相似文献   
126.
为了降低食物链中铅、镉污染,筛选和培育低积累马铃薯品种,研究Pb、Cd在马铃薯植株内的转运和富集规律,分析马铃薯体内重金属Pb、Cd与其他矿质营养元素质量比的相关性。试验以20种马铃薯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Pb、Cd在马铃薯不同器官的质量比,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马铃薯块茎中其余矿质元素,根据国家规定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筛选Pb、Cd质量比相对低的马铃薯品种。结果表明,20种马铃薯品种对Pb的富集系数为0. 151 5~0. 339 7,对Cd的富集系数为5. 054 8~12. 051 7,马铃薯对Cd的富集能力强于Pb,20种马铃薯品种Pb、Cd的转运系数差别不大,在0~10内,呈现对重金属Pb、Cd的转运能力由大到小为叶、茎、块茎的规律。筛选测得马铃薯可食用部位Pb、Cd质量比,得到在限量标准范围内的马铃薯品种为D47、D157、根1,可作为Pb、Cd低积累马铃薯品种加以研究和应用。马铃薯块茎中重金属元素Pb与Cd、Fe、Mg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 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 449**、r=0. 473**、r=0. 335**; Cd与K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 391**,p 0. 01),Cd与Ca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 360**,p 0. 01)。  相似文献   
127.
滇池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对滇池流域沿湖2km内、15个乡镇农村面源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化肥的过量施用是农村面源氮、磷流失的主要原因,分别占95%和93%,农村生活污水对氮、磷流失的贡献率为3%,农村固体废弃物分别为2%和4%。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的一些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8.
作物对增强UV-B辐射的响应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增强UV-B辐射对作物生长、生物量、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对作物响应的种内、种间差异及相应的调控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9.
席冬梅  邓卫东  毛华明 《生态环境》2007,16(4):1294-1298
土壤缺钴导致的饲料钴含量低是家畜钴缺乏的主要原因。文章对云南省主要家畜饲养基地巍山、洱源、丽江、永胜、元江、通海、陆良、宜良和昭通9个县(市)的147个土壤钴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评价区域性饲料及家畜钴的营养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样品钴的分析测定采用ICP-AES法。结果表明:云南省主要家畜饲养基地147个表层土样含钴量变异较大,变辐在6.50~23.87mg·kg-1之间,平均值为12.49mg·kg-1,略低于全国钴背景值,属中等含钴水平。钴含量最高的土壤为玄武岩红壤和碳酸盐岩红壤。成土母质和土壤铁、锰、铜、硒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对土壤钴含量及分布的影响较为突出,而土壤有机质、pH与土壤全钴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0.
从GNP角度分析传统模型在持续性上的弊病。在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特续发展的经济模型--绿色经济模型及其运行机制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