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74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UV-B辐射对2个水稻品种幼苗稻瘟病的影响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增强UV-B辐射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联合作用对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生长和病害的影响.试验采用4个UV-B辐射强度(0、2/5 kJ·m-2、5.0 kJ·m-2和7.5 kJ·m-2)和两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Y98-16T和Y99-63C)对2个水稻品种(黄壳糯和合系41)进行处理,以及4个UV-B辐射强度对2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处理.测定水稻的株高、生物量和病情指数,以及稻瘟病菌菌落生长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1)增强UV-B辐射7 d再接种稻瘟病菌处理与只接种稻瘟病菌处理相比,导致2个水稻品种病情指数显著降低,最大降幅为2.5 kJ·m-2-Y98-16T处理后的合系41,达83.5%,病害明显减轻.这可能是UV-.B辐射诱导水稻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发生一定的变化,抵御病害的能力加强.(2)先接种稻瘟病菌Y98-16T再进行不同的UV-B辐射与只接种稻瘟病菌的处理相比,黄壳糯和合系41的病情指数均显著升高,最大增幅为Y98-16T-7.5 kJ·m-2处理后的合系41,达53.7%,病害加剧,且利用UV-B直接辐射稻瘟病菌Y98-16T,其生长速率总体上呈显著增加.(3)接种稻瘟病菌Y99-63C后进行不同的UV-B辐射与只接种稻瘟病的处理相比,2个水稻品种的病情指数均没有显著变化,总体上,UV-B辐射对稻瘟病菌Y99-63C的生长速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2.
水稻磷高效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水稻耐低磷RILs群体培育可为磷高效育种和基因定位提供材料.该试验利用强耐低磷杂交组合合系41×大白稻产生的永久性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设低磷(有效磷6.26 mg·kg-1)胁迫和非低磷(有效磷40 mg·kg-1)胁迫两种处理,全生育期测定了相关的耐低磷形态性状,利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RILs群体耐低磷筛选指标以筛选优良株系.结果表明:(1)12个主要农艺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 耐低磷性状发生了明显的重组和分离,说明利用重组近交系可以筛选并培育出强耐低磷的水稻品系.重组近交系是水稻耐低磷特性进行遗传研究的良好材料;(2)6个相对性状:株穗产量、地上干物质量、实粒数、有效穗、剑叶长、穗长,综合评价RIL 群体各株系的耐低磷强弱;(3)在RILs群体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5个大穗、大粒的耐低磷株系,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3.
生物质炭对Cd污染土壤团聚体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生物质炭对Cd污染土壤团聚体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向模拟Cd污染土壤中添加生物质炭并测定水稻根际土壤团聚体碳循环酶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结果表明:Cd污染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对添加量为2.5%的生物质炭响应明显,氧化还原酶活性指数值介于0.522~0.792之间.在2.5mg/kg的外源Cd条件下,2.5%的生物质...  相似文献   
34.
南盘江流域近30年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盘江流域22个水文站、雨量站31 a(1979~2009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研究指标,以11~3月为研究时段,统计近30 a来5个月时间尺度的干旱站次,分析南盘江流域季节性干旱特征;以11~3月5个月时间尺度的SPI多年平均值为指标,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南盘江流域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年际上看,SPI总体上30 a来(1980~2009年)呈下降趋势,气象干旱加剧;从年代际上看,1995年以后气象干旱程度有加剧趋势;(2)南盘江流域各个地区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旱情总体上由南向北递增,东北部各站点11~3月的降水占全年的比例相对较小,流域内东北部干旱最严重;(3)南盘江流域冬春连旱较严重,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为防旱、抗旱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  相似文献   
35.
昆明市蔬菜及其土壤中铅、镉、铜和锌含量水平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对昆明市蔬菜及其土壤中铅、镉、铜和锌含量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对其土壤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蔬菜土壤重金属Pb、Cd、Cu、Zn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中Pb、Zn为轻污染,Cd、Cu为中污染,土壤重金属综合评价为中污染.蔬菜可食部分Pb、Cd、Zn的含量均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绿色蔬菜标准,依次为Pb、Cu、Cd、Zn.蔬菜中Pb含量过高与汽车尾气Pb污染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6.
蔬菜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呈贡县蔬菜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进行大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总体水平较高,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其中以细菌占较大的优势;土壤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多样性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土壤中Pb和Cu的质量分数与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显著相关;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与真菌/细菌个数比例、真菌/放线菌个数比例与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的指数相关。随着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的增加,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呈指数式地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37.
根系分泌物及其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洪常青  聂艳丽 《生态环境》2003,12(4):508-511
论述了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影响因素,根系分泌物在植物营养中的调节作用、异种克生作用,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在铁胁迫条件下,许多高等植物都能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形态方面的适应性反应,禾本科植物通过根际特定分泌物——麦根酸类物质来自动调节其体内的铁营养状况;在磷胁迫条件下,根系分泌的低分子有机酸种类主要有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它们在植物根际的富集能明显促进土壤中磷的释放,提高作物对磷的吸收,缓解植物的磷胁迫;在锌胁迫条件下,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对锌的活化作用不明显,而禾本科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以活化石灰性土壤中难溶性锌。  相似文献   
38.
以滇池沉积物为基质,制备p,p'-DDE污染沉积物,通过模拟悬浮态释放试验,研究了上覆水性质对滇池沉积物释放滴滴涕(DDT)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悬浮状态下,沉积物中的p,p'-DDE可逐步释放出来,表现出初阶段释放速度较快、而后变缓的特点;水体温度与沉积物释放p,p'-DDE呈正相关,水温40℃时的平衡释放量是10℃时的5.2倍;在p H=3~11的范围内,偏碱性的水体有利于p,p'-DDE从沉积相向水相中迁移,水体p H=11的平衡释放量是p H=3的2.3倍;高水平的离子强度对沉积物中p,p'-DDE的释放有抑制作用,1 mol/L Ca Cl2溶液的平衡释放量是0.01 mol/L时的44.6%;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质对沉积物释放p,p'-DDE有显著的"增溶效应",溶解性有机质质量分数为1%时的平衡释放量是0.1%的8.5倍。研究表明,在评价湖泊水环境中DDT的生态风险时,上覆水的理化性质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水温、p H值、离子强度和溶解性有机质等因素可通过提供吸热反应的动力、改变沉积物有机质形态、增加水中胶体物质的形成等途径影响沉积物中DDT向水相的迁移行为。  相似文献   
39.
以滇池湿地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水生植物在湿地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和原则以及水生植物的选择、配置和生物浮岛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40.
姜继韶  侯睿  崔慧林  闫广轩  刘栋 《环境科学》2024,45(5):3047-3058
为了综合评估蚯蚓堆肥在不同控制条件下堆肥质量和重金属的转化规律,综述了109篇文献,通过Meta分析定量探讨了蚯蚓种类、预堆肥时间、通风方式、初始C/N、初始pH和初始含水率对提高蚯蚓堆肥质量和降低重金属毒性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6分组因子均显著影响堆肥的质量和重金属毒性.经过蚯蚓堆肥后,以下营养指标含量显著增加:NO3--N(116.2%)、TN(29.1%)、TP(31.2%)和TK(15.0%);而NH4+-N含量(-14.8%)和C/N(-36.3%)显著降低;同时也显著降低了最终堆肥中Cu和Cr总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综合考虑不同分组因子对堆肥质量和重金属影响的显著程度,若堆肥以促进腐熟和富集营养元素为目的,则建议堆体物料的初始含水率调节为70%~80%、C/N为30~85和pH为6~7,并进行0~15 d的预堆肥,通风方式采用自然放置方法;若以削弱物料中重金属危害为主要目的,则建议调节物料初始含水率为50%~60%、C/N小于30和pH为7~8,不进行预堆肥,定时翻堆,引用Eudrilus eugeniae种类进行蚯蚓堆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