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51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是一类由胞外多糖组成的透明胶状颗粒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两种海洋硅藻布氏双尾藻(Ditylume brightwelii)和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不同生长时期的TEP含量、TEP与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的关系及TEP的C:N。结果表明:两种硅藻在整个生长时期均产生TEP,且在不同生长时期的TEP含量不同。布氏双尾藻和窄隙角毛藻最大TEP产量分别在指数期、衰亡期。窄隙角毛藻单位细胞体积和单位Chl a所产最大TEP含量分别是184.91±14.03 fg Xeq./μm3、38.06±4.96 μg Xeq./μg Chl a,高出布氏双尾藻相应单位TEP含量的16倍和5倍。对两种硅藻的Chl a与TEP关系分析表明,在指数期会呈现TEP=α(Chl a)β的函数关系(布氏双尾藻:R2=0.98;窄隙角毛藻:R2=0.80)。两种硅藻TEP的C:N均高于Redfield比值(C:N=106:16)。说明TEP的产生具有种间差异性,且生长时期显著影响TEP产生效率。TEP的高含碳量对海洋碳循环有直接贡献。  相似文献   
22.
以雌酮(E1)、雌二醇(E2)、双酚A(BPA)、壬基酚(4-NP)、辛基酚(4-t-OP)和三氯生(TCS)这6种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为对象,研究其在广州市流溪河水体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雌激素活性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4个监测点均有EDCs检出,总范围在26.07~7 109.5 ng·L-1,以4-NP贡献最高(78.62%),其次为BPA(11.91%),其他4种目标物浓度均较低(≤4.92%).时空变化上,EDCs浓度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尤其是下游支流中EDC浓度偏高;丰水期4-NP、4-t-OP浓度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而E1、E2、BPA则呈相反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DO与6种EDCs浓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高锰酸盐指数、EC、TN、TP、NH+4-N与E1、E2、BPA、TCS呈显著正相关,而与4-NP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E1、E2、BPA、TCS可能与氮、磷营养盐污染同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流溪河水体中EDCs的季节性变化比空间变化更为明显(RDA1 56.14%RDA2 14.20%),丰水期水体中EDCs浓度变化主要受4-NP影响,而枯水期则主要受BPA影响.与世界范围内水体中EDCs浓度相比,流溪河中下游河段4-NP、BPA和TCS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其他3种目标物处于中低水平.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流溪河中下游河段风险熵值RQ值均大于1,说明该区域具有高雌激素活性风险.  相似文献   
23.
珠江广州段水体微表层与次表层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组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9年3月对珠江广州段微表层与次表层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与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广州段微表层和次表层水中16种溶解态PAHs浓度为622.0~2132.2ng·L-1,与DOC存在正相关关系;颗粒态为316.7~639.5ng·L-1,与颗粒物浓度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PAHs的组成以2~3环为主,溶解态中2~3环PAHs占总量的86.0%~95.7%,明显高于颗粒态中2~3环PAHs占总量的(68.8%~84.0%)百分比,PAHs的辛醇-水分配系数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微表层对PAHs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富集因数EF在1.1~1.5之间(溶解态1.2~1.5,颗粒态1.1~1.3).  相似文献   
24.
从珠海香洲码头赤潮海水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溶藻作用的细菌Y01,通过形态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属。探讨了盐度、光照、藻细胞数等环境因子对球形棕囊藻溶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Y01溶藻效果在盐度为30时优于其它盐度;光暗比(12 h∶12 h)时Y01的溶藻能力优于无光照条件,达到98%;利用HPLC进行藻细胞色素分析发现,随着棕囊藻细胞数的下降,藻细胞色素含量锐减,无光照条件下藻细胞色素的种类减少2种,分别是别藻黄素和叶黄素;Y01对处于生长初期的球形棕囊藻的抑制效果优于指数生长期的球形棕囊藻。  相似文献   
25.
探讨了海洋中常见药残磺胺嘧啶(SD)和磺胺甲恶唑(SMX)对球形棕囊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这两种磺胺药物浓度大于20 mg/L时,球形棕囊藻和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明显被抑制;SD和SMX对球形棕囊藻半数生长影响的浓度(EC50)分别为60~80 mg/L和20~40 mg/L;SD和SMX对东海原甲藻半数生长影响的浓度分别为20~40 mg/L和40~60 mg/L;两种藻培养96 h时扫描电镜观察,均显示高浓度下藻细胞膜严重破损,说明磺胺药物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EC50对比表明球形棕囊藻对SD的耐受性强于SMX,而东海原甲藻对SMX的耐受性强于SD。两种藻对药残的耐受性明显强于其他藻种,在高浓度药残环境中占据生存优势。通过这项研究,试图探讨磺胺药物对河口及近海养殖区赤潮频发和赤潮消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螺旋藻(Spirulina)对垃圾填埋渗滤液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崑  黄峙  吕颂辉 《生态环境》2006,15(3):509-512
探讨了螺旋藻(Spirulina,SP)对垃圾填埋渗滤液(LandfillLeachate,LFL)中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从广州市大田山垃圾填埋场收集LFL,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理化分析,在不同稀释度的LFL中接种SP后连续培养,观察藻细胞生长并比较接种前和培养7d后LFL主要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变化。结果发现SP可在LFL原液及体积分数分别为50%和25%LFL中维持生长达对照的30%~50%,藻细胞的生长使LFL中PO4-P、COD、NH3-N清除率达50%以上,对50%LFL中铅、锌、砷、铬、镍等重金属的清除率大于60%。结果提示,螺旋藻对LFL污染物有一定的生物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27.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7):123-132
洱海为典型的高原湖泊,处于由中营养向富营养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研究处于生态过渡期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于2016年对洱海进行了逐月监测。共检出浮游植物173种,隶属8门68属,其中绿藻门89种,占51.45%,为绝对优势门类;硅藻门32种,占18.50%;蓝藻门30种,占17.34%。主要优势属为微囊藻属(Microcystis)、脆杆藻属(Fragilaria)、直链藻属(Melosira)。浮游植物的丰度时间分布表现为双峰型,分别于9月和11月出现峰值(5.56×10~6cells/L)和次高值(4.01×10~6cells/L),其中蓝藻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为72.35%。而藻类生物量变化主要取决于硅藻,相对生物量为37.83%,时间分布也表现为双峰型,最高值和次高值分别出现在5月(1.89 mg/L)和9月(1.21 mg/L)。相关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水温、溶解氧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pH、总磷和总氮。其中,水温是引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而磷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蓝藻与单一环境因子线性关系较弱,其丰度时空变化表现为多因子综合调控特点。以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洱海1-10月份为清洁-寡污型~β-中污型,11、12月为α-中污型。  相似文献   
28.
用L9(34)正交实验对季磷盐改性蒙脱土制备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在60℃、搅拌时间6h、pH7、季磷盐与蒙脱土的阳离子交换容量比为1.5:1.0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季磷盐改性蒙脱土,并考察了其对球形棕囊藻去除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作用48 h后, 20.0mg/L的改性蒙脱土除藻率可以达到93.2%以上.通过FT-IR、XRD和SEM等方法表征发现,季磷盐插入蒙脱土的层间,能够有效降低黏土颗粒与藻细胞间的静电斥力,使其吸附藻细胞性能提高.对比除藻实验结果显示,季磷盐改性蒙脱土除藻效果明显优于未改性蒙脱土、季磷盐改性高岭土和季铵盐改性蒙脱土.  相似文献   
29.
通过核糖体基因大亚基(LSU rDNA)D1-D2区以及ITS序列分析,研究了采自于中国东南沿海的4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Halim)的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本地的亚历山大藻与来自日本和韩国的藻株亲缘关系很近;而且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本地亚历山大藻与东亚藻株聚成一个大族.与东亚藻株在rDNA序列上的高相似性也说明本地株亚历山大藻属于温带亚洲基因型,而从欧美传入的机会较小.结果同时显示,塔玛亚历山大藻(A. tamarense)与链状亚历山大藻(A. catenella)LUS和ITS序列相近,可能在遗传学上是同一种类.  相似文献   
30.
赤潮异弯藻对有机氮的利用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对不同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响应,以揭示赤潮异弯藻种群增殖和赤潮发生的环境背景。结果表明,赤潮异弯藻可以利用多种DON,不同N源下生长优劣程度分别为苏氨酸尿素丙氨酸谷氨酸 NO3-甘氨酸。在苏氨酸、尿素、丙氨酸、谷氨酸组的最大细胞数量和最大比生长率甚至明显高于无机营养盐组(NO3-),最大细胞数量为无机营养盐组的125%~253%,但赤潮异弯藻不能有效利用丝氨酸和尿酸两种N源。赤潮异弯藻不能耐受营养盐缺乏条件,在N或P缺乏以及N、P同时缺乏的条件下,无法生长。研究结果说明,赤潮异弯藻对DON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可使之在激烈的种群竞争中占据优势,而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为其赤潮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