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66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持续推进有机固废资源化安全处置是国家环境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无废城市"发展路线的重要一环.堆肥是通过生物转化实现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堆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组分复杂的恶臭气体,已成为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资源化技术瓶颈.对有机固废堆肥恶臭气体的主要组成、生成转化的途径及核心微生物、生物除臭技术进行综述,结果表明:①堆肥中以NH3、H2S等含氮、硫类化合物为主要恶臭物质.②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及硫酸盐还原菌在恶臭气体生成转化途径中发挥主导作用,由ureC、amoA、napA、nosZ及dsrA等多个功能基因驱动完成;pH、温度等环境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并作用于物质转化过程,最终影响到恶臭气体的产生.③原位添加微生物菌剂和异位生物反应器处理中的微生物将恶臭物质作为营养组分进行吸收降解,是绿色减排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52.
木质生物质碳源适用于防控农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但存在因释碳能力差而导致反硝化效率低的问题.为此,采用氢氧化钙和过氧乙酸对碎木进行了处理,测定了处理后碎木还原糖产量和化学组分,验证了处理碎木在作为碳源时的反硝化强化效能.结果 表明:0.1~1 mm的未处理碎木,其还原糖产量为13.9 mg·g-1;经氢氧化钙处理后,其还...  相似文献   
53.
为探究低C/N[ρ(CODCr)/ρ(NO3--N),下同]水体的脱氮技术,分别以火山岩、火山岩/铁碳颗粒、火山岩/硫磺颗粒、火山岩/铁碳颗粒/硫磺颗粒作为填料构建R1、R2、R3和R4反应器,考察反硝化系统在不同C/N下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①随着进水C/N的降低,R1、R2和R3反应器的NO3--N去除率逐渐降低,R4反应器则是先升后降;在C/N为1.5~2.0、系统温度为30℃、进水pH为7.0±0.2、HRT(水力停留时间)为4.0 h、进水ρ(NO3--N)为30 mg/L时,R4反应器中NO3--N去除率最高,平均值为90.1%.②在R2反应器中,随着反应器的运行,铁碳颗粒自身氧化表面形成氧化膜,使得铁自养反硝化作用不断减弱,脱氮效率与R1反应器相近.③运行前期,R2和R4反应器保持着较高的ρ(NH4+-N),随着反应器的运行,4个反应器的ρ(NH4+-N)相当.④与R3反应器相比,R4反应器中不存在NO2--N的累积情况,同时铁自养过程产生的碱能被硫自养过程所消耗,系统pH更适合反硝化菌生存.研究显示,C/N为1.5~2.0时,异养-铁-硫自养反硝化系统可提供充足的电子供体,减少对有机碳源的依赖,保证了稳定高效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54.
重污染底泥原位修复常需外加大量电子受体,但大量实践表明电子受体直接投加存在作用时效短、微生物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针对该问题,开发了电子受体缓释-功能微生物协同的复合环境功能材料,并探讨了功能材料对底泥原位修复效果.结果表明:①复合功能材料〔以Ca(NO32计,下同〕仅投加5.7 g/kg时,底泥中ORP(氧化还原电位)提升了60.17%~73.96%,AVS(酸可挥发性硫化物)去除率高达90%,是其他传统原位修复材料的1倍.②相较于单独投加Ca(NO32的修复方式,复合功能材料最大可去除上覆水中33.78%的ρ(TN),而且ρ(NH4+-N)也降低了27.90%.③复合功能材料同时促进上覆水中TP和CODCr的去除,其去除率分别在78%和30%以上.④从经济成本和对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在工程应用上宜用电子受体:固定剂:促凝剂:发泡剂:塑形剂:复合微生物菌剂:水的质量比为1:5:0.5:0.5:0.1:1:1的复合功能材料.研究显示,硝酸盐缓释-功能微生物复合材料是一种高效的重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材料,能显著提升底泥和上覆水中污染物去除效率,降低ρ(NH4+-N)、ρ(CODCr),避免上覆水体受到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55.
BTEX在乙醇汽油和传统汽油污染地下水中的衰减行为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燃油储藏罐泄漏造成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影响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乙醇对BTEX修复策略的影响成为需要重视的新问题.为揭示乙醇汽油污染地下水中BTEX的衰减行为,本文通过室内两个独立砂槽投注实验和近3年的监测,对比了乙醇汽油和传统汽油中BTEX自然衰减和基于硫酸盐-硝酸盐补充的增强生物修复行为.结果表明,传统汽油BTEX自然衰减较快,乙醇汽油BTEX自然衰减较慢,一级衰减速率常数分别为0.0055~0.0329 d-1和0.0045~0.0124 d-1;苯衰减最快,其次为甲苯.补充硫酸盐和硝酸盐能促进生物修复,单独补充硫酸盐时其利用率为89.7%~92.9%,同时补充硝酸盐时硫酸盐利用被抑制,硝酸盐利用率为79.9%~87.2%.水位波动会促进BTEX溶解和迁移,增大质量通量.乙醇汽油不仅能消耗更多电子受体,使得BTEX衰减被抑制,而且可能会扩大水位波动引起的增溶效应.  相似文献   
56.
为了解岩溶地表河明流段水化学日变化和探讨岩溶碳汇稳定性,以潮田河上幸坡鸟岭段河流为研究对象,用自动检测仪器每隔15 min对水体中温度、p H值、电导率(Sp)、溶解氧(DO)、叶绿素(Chl)等参数进行测定,人工每小时检测水中HCO_3~-和Ca~(2+)。通过3 d的昼夜监测,数据显示温度,p H,DO,Chl表现出白天升高晚上降低(Sp,HCO_3~-和Ca~(2+)相反)的昼夜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藻类碳汇效应明显,3 d昼夜监测数据计算得出潮田河上幸坡至鸟岭段光合作用固定HCO_3~-碳量为2.012 t C,增强了碳汇的稳定性,促进了岩溶地质碳汇。浮游藻类是岩溶碳汇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7.
涠洲终端处理厂选用ABR+SBR联合工艺处理采油废水,该系统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进水ρ(COD)、ρ(石油类)分别为215~731,9~52 mg/L,系统处理后出水浓度为30~87,2~8 mg/L,去除率为83%~94%,78%~92%。废水中其余指标如S2-、SS和NH3-N去除率分别为99%、94%和70%~90%。利用分子分析法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表明进水较出水有更高的细菌丰度,出水较进水有更高的真菌丰度。推测活性污泥中Marinobacterium、Marinobacter和Thiomicrospira是系统中采油废水主要降解细菌。此外,真菌群落分布均匀主要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兼性菌如Aspergillus、Alternaria、Fusarium、Blastobotrys及Meyerozyma在活性污泥中较为丰富,Aspergillus、Alternaria可能是潜在的降解真菌。  相似文献   
58.
喀斯特峰丛区复合农林系统优化与植被恢复试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严重,呈加剧趋势,危害很大,不但导致生态退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影响人类的生存,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喀斯特峰丛区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选择广西平果县龙何屯峰丛区为示范点,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村产业模式,生物工程、水利工程结合,提倡复合农林经营,选择优良乡土树种,模拟天然植被构建先锋植物群落,针对生境异质性的主导因子,强化岩溶山地造林与封育管理技术,开发特有适生的名特优产品,实行乔灌藤草优化配置、生态防护林体系与特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结合,经过3年的示范试验,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37%,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  相似文献   
59.
堆肥作为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处置的方式之一,腐殖化效率低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本文从生物强化调控、微环境调控和调理剂调控3方面,系统梳理了有机固体废物腐殖化微生物调控原理和调控技术,并从基础理论层面和技术研发层面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生物强化调控技术在腐殖化研究中前景较好;应重点关注腐殖化和矿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60.
综述了近年来,农业农药废水治理技术方法及其治理效果,展望了新的农药废水处理技术。同时指出了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将成为我国吡虫啉农药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