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42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株高效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放  杨菲菲  李昂  崔潇  张倩  姜欣欣  魏利  张晓昕 《环境科学》2011,32(9):2710-2715
采用专性培养基,从稳定运行的A/O/A SBR反应器中分离得到1株高效的反硝化聚磷菌Q-hrb05.菌株Q-hrb05的16S rDNA序列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GU214826.分析了该菌株的胞外聚合物的成分,探讨了pH、温度和碳源对株菌的生长及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Q-hrb05为芽孢杆菌,胞外聚...  相似文献   
162.
以甲醛水溶液养殖吊兰,通过在植物生长期间,分别测定养殖液中和植物组织内甲醛含量的变化,评价植物吊兰不同组织部位对甲醛的去除效果.结果发现,植物的根部对甲醛的去除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3.
一株中度耐盐硝基苯降解菌的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盐度(1%NaCl)条件下,从某制药厂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中驯化、分离得到1株以硝基苯为唯一碳源的高效降解菌株N18,并通过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反应特性、全细胞脂肪酸组分分析及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18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cereus).该菌株利用硝基苯生长的最佳条件为接种量10%、生长温度30℃、pH=7.外加葡萄糖或乙酸钠可使硝基苯降解率分别由72.70%提高到82.62%和79.25%(硝基苯初始浓度为200mg.L-1,72h).在盐度为1%~3%时,硝基苯的降解情况基本不变,甚至在盐度为10%时仍能降解硝基苯,说明菌株N18为中度耐盐细菌.当150mg.L-1的苯酚或75mg.L-1的苯胺与200mg.L-1的硝基苯共存时,菌株仍能有效降解硝基苯.菌株对硝基苯的最大耐受浓度为400mg.L-1.  相似文献   
164.
选取装修时间分别为7d、30d、90d的居室各50户,采集室内空气样测定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发现超标率随装修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且90d后TVOC超标2倍以上的严重污染户已降至2%;装修3个月以上居室室内空气中TVOC组分共检测出59种,其中32种为半数以上居室所共有,经分析绝大多数为室内装修材料所释放且多为有害物质;通过实验发现周期性通风放置比封闭状态放置能够更快地降低室内TVOC浓度.是减轻TVOC污染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理pH值条件下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SDBS可以使BSA的内源荧光发生猝灭,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获取了SDBS与BSA的结合常数(298K:1.52×105L/mol;310K:7.96×104L/mol)及对应温度下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H=-41.78kJ/mol;ΔS=-41.00J(/mol·K)/-40.95J(/mol·K);ΔG=-29.56kJ/mol/-29.08kJ/mol)。根据热力学参数推断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SDBS的存在改变了BSA的分子构象,BSA分子内的色氨酸残基疏水环境增强。  相似文献   
166.
低温条件下硝基苯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低温(15℃)条件下,从东北制药总厂曝气池和氯霉素生产废水集水池污泥中驯化、分离得到1株以硝基苯为唯一碳源的高效降解菌株cc-2,并通过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反应特性及16S rDNA测序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对菌株cc-2的生长和降解硝基苯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c-2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该菌株利用硝基苯生长的最佳条件分别是:接种量为10%,生长温度为15℃,pH值为7.菌株cc-2可在硝基苯质量浓度低于400 mg.L-1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代谢,当硝基苯初始浓度为200 mg.L-1时,菌株48h的降解率可达66.84%.  相似文献   
167.
大兴安岭寒温带地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兴安岭北部7个代表性森林群落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揭示该地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区系组成状况、生态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61类, 12 841只,隶属于4门7纲18目44科.其中优势类群4类,即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3类,即棘跳虫科、摇蚊科和山跳虫科,两者共占总数量的92.38%.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布差异很大,水平分布表现为杨落Ⅱ>白桦Ⅲ>桦杜Ⅰ>蒙古栎Ⅴ>落沼Ⅳ>樟子松Ⅵ>柳草Ⅶ,垂直分布表聚性明显.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Ⅶ>白桦Ⅲ>落沼Ⅳ>杨落Ⅱ>桦杜Ⅰ>樟子松Ⅵ>蒙古栎Ⅴ.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动态变化是10月>8月>6月,类群数变化不如个体数变化明显,主要是8月和10月种类较多, 6月较少.多样性指数动态变化表现为8月>6月>10月.大多数群落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动态变化与总体变化趋势相同.图1表5参18  相似文献   
168.
太子河流域不同水生态区EPT群落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飞龙  丁森  张远  高欣  贾小波  赵茜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2):1833-1842
为了解同一流域不同水生态区EPT〔蜉蝣目(Ephemeroptera)、襀翅目(Plecoptera)、毛翅目(Trichoptera)〕这一敏感类群的时空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于2009年枯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分别对太子河流域3个水生态区进行了野外调查. 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上游区域的水生态Ⅰ区EPT物种数(64种)显著高于中下游区域的水生态Ⅱ区和Ⅲ区,其中,仅毛翅目物种数在丰水期显著高于枯水期. 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显示,水生态Ⅰ区影响EPT群落分布的环境要素为电导率和水温,而水生态Ⅱ区、Ⅲ区则为电导率、φ(细沙)、ρ(BOD5)、ρ(TP)和ρ(NH3-N). 枯水期影响EPT群落分布的因素为电导率、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例和ρ(BOD5),丰水期为电导率、ρ(SS)、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和水温. 偏线性回归(partial linear regression,PLR)分析显示,水生态Ⅱ区物种和环境要素的模型总解释率最高(均约为0.60),其他2个区次之(水生态Ⅰ区、Ⅲ区总解释率分别为0.13~0.43、0.13~0.53),丰水期模型的总解释率为0.33~0.78,而枯水期模型的总解释率为0.43~0.71. 相对于单一环境要素模型,不同类型环境要素的联合模型对太子河流域EPT群落空间变异具有更好的解释效力.   相似文献   
169.
薛爽  陈静  铁梅  惠秀娟  张丽娜  张营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1):2773-2780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水体冻结过程中,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和卤乙酸前体物在水-冰体系中的分配规律.按照DOM在XAD树脂上的吸附特性将其分为5个部分:疏水性有机酸(HPO-A),疏水性中性有机物(HPO-N),过渡亲水性有机酸(TPI-A),过渡亲水性中性有机物(TPI-N)和亲水性有机物(HPI).结果表明:在水体冻结过程中,5种DOM组分在水相中的DOC浓度均随冷冻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呈现冷冻浓缩效应.与溶解性有机碳(DOC)所表征的整体有机物相比,5种DOM组分中的卤乙酸(HAAs)前体物更倾向于停留在水相中浓缩.在5种DOM组分中,HPI是主要的HAAs前体物.5种DOM组分在未冻结水中的UV-254与HAAFP均表现出一定相关性,其中HPO-A, TPI-A和HPI的UV-254与HAAFP达到极显著水平.然而在融冰水中,这5种DOM组分的UV-254与HAAFP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0.
为了探讨盐酸小檗碱对小鼠的DNA损伤和氧化性损伤。随机选取30只小鼠分成对照组以及7.5,15,30,60与120 mg?kg-1实验组,处理后,应用小鼠脾细胞进行彗星实验与抗氧化酶实验。测定DNA损伤情况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对盐酸小檗碱的DNA损伤与氧化性损伤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彗星实验中,随着盐酸小檗碱浓度的增加,尾部DNA含量、尾长与尾矩均增加,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呈剂量-效应关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盐酸小檗碱剂量增加逐渐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7.5 mg?kg-1时上升,而后逐渐下降。在60 mg?kg-1和120 mg?kg-1时,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产生。由此可见,盐酸小檗碱对小鼠脾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作用,能够引起小鼠脾细胞的DNA损伤和氧化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