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41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71.
室内空气中甲醛、苯系物的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百户新装修居室进行室内空气中甲醛、苯系物的监测,发现新装修居室中甲醛污染严重,超标率达80%,近1/3超标2倍以上;苯系物中以甲苯、二甲苯的污染为主要特征,超标率分别为10%,23%,苯污染不显著,3种苯系物经SPSS13.0统计学分析在0.05水平显著相关,具有同源性。另选取4户装修居室进行甲醛、苯系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甲醛、苯系物浓度都随时间呈逐步下降趋势,在装修后的前3个月释放速率最快,而后趋于平缓。甲醛释放具有长期性,并通过理论推断和具体实验获得同一结论;苯系物在装修3个月后基本释放完全,严重污染的约需6个月。对于实验过程中温度、湿度、材料种类和负载量以及空气交换率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说明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2.
微波和催化剂联合作用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微波频率2 450 MHz、额定微波输出功率400 W、压力0.2 MPa条件下,分别添加催化剂活性炭C、Fe3O4和TiO2,去除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结果表明,添加3种催化剂后,微波作用下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效果显著提高.Fe3O4和C加入量为0.2%时,石油烃去除效果最好;TiO2加入量为0.5%时,石油烃具有最佳去除效果.TiO2作催化剂时的最佳微波辐射时间为5 min,C和Fe3O4为7 min.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石油烃去除的重要因子,土壤含水量为16%~20%时,石油烃去除效果最好.TiO2作催化剂、微波辐射7 min、土壤含水量16%时,石油烃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4.5%.微波加热和催化剂联合作用可增强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对石油污染土壤有一定修复作用,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3.
为了评价杀菌剂对水生生物的基础毒性,在室内进行了多菌灵、三唑酮和三唑醇对日本青鳉幼体阶段的毒性效应.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三唑酮和三唑醇对日本青鳉幼鱼96 h-LC50值分别为0.47(0.42~0.51) mg·L-1、11.02(9.34~13.01)mg·L-1、14.49(12.28~17.10)mg·L-1.胚胎60 d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对日本青鳉胚胎孵化率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60d)为5.2 μg·L-1,暴露在10~37 μg·L-1浓度范围内对胚胎孵化时间、幼鱼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三唑酮对日本青鳉幼鱼存活率的LOEC60d为75 μg·L-1,暴露浓度高于240 μg·L-1时对胚胎孵化时间、幼鱼存活率、体长、湿重等均有显著影响;三唑醇对日本青鳉胚胎孵化率的LOEC60d为140 μg·L-1,暴露浓度高于520 μg·L-1时三唑醇对胚胎孵化时间、幼鱼存活率、体长、湿重等均有显著影响.3种杀菌剂对日本青鳉幼体阶段的毒性次序为:多菌灵>三唑酮、三唑醇,胚胎孵化时间和幼鱼存活率可作为慢性毒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4.
微生物菌剂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5.
均相Fenton法深度处理丙烯腈生化尾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均相Fenton法深度处理丙烯腈生化处理工艺尾水,通过单因素法分析了H_2O_2投加量、Fe~(2+)投加量、初始p H值和反应时间对尾水COD去除率的影响;并采用中心响应曲面法优化Fenton处理的工艺参数,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Fe~(2+)投加量为1.02 mmol·L-1,H_2O_2投加量为11.13 mmol·L~(-1),初始pH值为3.66,反应时间为105 min,COD去除率达到61.1%.处理后尾水COD值低于50 mg·L~(-1),可满足石化行业一级排放标准.Fenton工艺对尾水中特征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最佳反应条件下丙烯腈、间苯二甲腈、3-氰基吡啶的去除率分别为99.5%、97.6%、73.7%;Fenton法对3种特征污染物的降解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丙烯腈间苯二甲腈3-氰基吡啶.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尾水中存在大量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其中,紫外区类富里酸含量最高,Fenton工艺在较短反应时间和较少的试剂投加量条件下,便可有效地去除这类难降解物质.  相似文献   
176.
微生物降解高盐苯胺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物理、化学等传统方法,微生物降解技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高盐苯胺废水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综述,从降解菌的种类、降解机理和途径、耐盐机理以及生物强化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微生物降解高盐苯胺废水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高盐苯胺废水微生物降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7.
鄱阳湖入湖河流氮磷水质控制限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鄱阳湖近年氮磷营养物浓度逐步升高,入湖河流是鄱阳湖氮磷输入的重要途径.采用BATHTUB模型建立了鄱阳湖入湖河流与湖区ρ(TP)、ρ(TN)的响应关系,模拟了入湖河流执行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不同氮磷标准限值对湖区水质的影响,发现当入湖河流ρ(TP)执行河流Ⅲ类标准限值或超过Ⅲ类标准限值时,对应湖区ρ(TP)超标;入湖河流执行Ⅲ类及以上湖泊水质标准限值时,湖区水质可以达到Ⅲ类保护目标,但对入湖河流存在一定的过保护现象.因此,以满足现行湖泊水质达标为情景,以湖泊ρ(TP)、ρ(TN)各类别标准限值为目标,试算了入湖河流氮磷控制限值,提出了鄱阳湖入湖河流的氮磷控制限值建议方案,其中鄱阳湖湖体水质目标为Ⅲ类时,入湖河流ρ(TP)、ρ(TN)控制限值分别为0.075和1.20 mg/L,此时入湖河流氮磷控制限值方案既能保证湖泊水质达标,又不会造成对河流的水质控制过于严格.研究显示,基于湖泊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试算的入湖河流氮磷所需控制限值,建议可作为解决入湖氮磷污染控制问题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8.
为研究修复植物与重金属的相互关系,以歪头山尾矿库植物修复现场为例,采集植物及其根际尾矿土样品,检测植物生长指标和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植物生长指标与重金属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指标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呈负相关性,但叶绿素含量与重金属正相关性比较明显;同龄植物的不同生长状况对重金属Cu、As、Cd的影响不大,Ni、Pb、Cr的含量变小;随着植物的生长,尾矿土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生物量较小时重金属下降较快;随着重金属含量的增加,对植物生长的胁迫作用更为显著,对生物量和冠幅影响显著;尾矿库修复植物对重金属有修复作用,经过植物修复后的重金属含量(除Cd外)明显减小;植物能够对尾矿库中的重金属物质进行吸收和再分配,有效治理重金属,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风蚀和扬尘污染,改善尾矿库土壤状况和能量循环。  相似文献   
179.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饮用水中25种元素进行同时测定,并对其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ICP-MS同时测定饮用水中25种元素,其最低检出限为Th 1.238 E-5μg/L;其RSD%均小于5%;加标回收率介于98.94~100.4%之间,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特别是对一些浓度低达ng/L级,但对人体健康却产生重要影响的超痕量组分,如Tl、Th、U等的测定,本法具有其它传统分析难以满足的优势.应用于直接测定元素浓度范围从ng/L-mg/L级的实际样品,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0.
利用垃圾填埋沼气发电走垃圾资源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丹  钟甦 《环境科技》2006,19(Z2):136-137
针对我国垃圾产生量大,以填埋处理方式为主的状况,介绍了垃圾填埋沼气发电的原理、技术和国内外现状等,提出要利用垃圾填埋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使城市垃圾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实现垃圾资源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