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04篇
基础理论   50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武汉月湖和莲花湖表层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武汉汉阳月湖和莲花湖的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探讨了两湖沉积物受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的程度。月湖中共检测出124种有机物,其中属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和美国EPA筛选的内分泌干扰物19种;莲花湖中共检测出186种有机物,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和美国EPA筛选的内分泌干扰物34种。主要污染物包括:酞酸酯、酯类、酚类、杂环和苯及其衍生物等。污染物浓度顺序为L1>L2>Y2>Y1,莲花湖中有机物浓度明显高于月湖。两湖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最高,占了污染物总量的96%~98%,邻苯二甲酸乙基己基酯(平均值 17 59903 ng/g 干重)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平均值 2 515.76 ng/g 干重)是两湖沉积物中的主要酞酸酯类污染物。  相似文献   
42.
长江镇江段不同生境类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3~12月在长江镇江段进行4次采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6种,隶属于7科21属,其中水栖寡毛类2科7属12种,多毛类1科1属种,软体动物2科4属4种,水生昆虫2科9属9种。长江镇江段共有4个优势种:厚唇嫩丝蚓(Teneridrilus mastix)、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多鳃齿吻沙蚕(Nephthys polybranchia)和长足摇蚊(Tanypus sp.)。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4 ind./m2和02 g/m2。各种生境类型中,保护区的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相对较高,北湖次之,主航道最低。同时存在着季节变动,密度以春夏较高,秋冬较低,生物量以春秋较高,冬夏较低。各季度功能摄食类群密度相对丰度以直接收集者所占比例较高,滤食收集者次之。比较长江下游各江段,底栖动物群落有较大差异:密度最高值出现在扬中段,最低值出现在镇江段;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江阴段,最低值出现在镇江段;而种类数在镇江段和扬中段较高,江阴段较低  相似文献   
43.
基于PCA和SOM网络的洪泽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分4个季度对洪泽湖全湖20个样点的水质理化特征进行了定期监测,采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法(TSIm)综合评价了洪泽湖水质的营养状况,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M网络)分析了洪泽湖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除了水深(WD)和透明度(SD),洪泽湖的pH、EC、NH+4 N、TN、TP、和CODMn等水质参数季节差异显著。TSIm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洪泽湖4个季节的水质均呈富营养化状态,夏季富营养化程度最严重。PCA分析表明洪泽湖水质主要受离子和氮盐的控制,磷不是控制洪泽湖水质的最主要因素。SOM网络将全湖20个样点聚为G1、G2和G3三类,G1代表洪泽湖相对封闭的北部区域,有沉水植被分布,水质主要受围网养殖污染的影响;G2代表洪泽湖东部和南部区域,〖JP2〗航运繁忙,直接承接淮河入湖河水,水质主要受淮河入湖河水和航运的影响;G3代表洪泽湖西部水域,沿岸密布养殖池塘且人口密度大,水质主要受养殖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影响。研究认为,控制外源污染和恢复沉水植被是防治洪泽湖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4.
复合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种类丰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人工湿地和养殖塘构建了复合养殖系统,通过设置不同塘间水质差异,调查了斑点叉尾鮰鱼鱼种培育段和成鱼养殖段不同梯度下的浮游动物种类丰度,并探讨了种类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养殖阶段的循环塘中,轮虫的种类丰度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浮游甲壳动物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成鱼养殖阶段对照塘中轮虫的种类丰度高于循环塘P1、P2;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丰度则低于P1、P2;高养殖密度塘P3中,3种形态浮游动物种类丰度均低于对照塘.15种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以及种类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种类丰度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水体的营养状态,水体的物理特征对种类丰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5.
武汉月湖水体营养物质的分布与硅藻的生态指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武汉月湖2007年1-12月水体理化指标(电导率、溶解氧、pH值、水温、透明度、无机氮、无机磷、可溶硅)、生物指标(硅藻、蓝藻、叶绿素a)的监测,结果表明:月湖水体中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较丰富,可溶硅含量较低;月湖水体初级生产力较高,湖泊中蓝藻密度远大于硅藻密度;月湖水体中浮游植物与生境因素有着复杂的生态网络关系.月湖水体营养盐结构不合理,在硅藻消亡后,湖泊水域中的营养组合(丰富的氮与磷,但缺乏可溶硅),这种特殊生境刺激蓝藻的生长,进一步导致硅藻的减少,使月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转变成蓝藻类.可溶硅在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型向蓝藻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溶硅起始浓度水平不仅决定硅藻生产量最大值的程度,而且制约着硅藻持续时间,补偿湖泊可溶硅可能是防治湖泊富营养化的新路.  相似文献   
46.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逆境对植物各方面造成的伤害及植物产生的相应反应 ,重点对植物在生理生化上的变化、对抗性生理领域中的一些学说和最新研究结果作了介绍 ,并指出相生相克现象也可作为抗逆生理的一个方面加以研究 ,概念扩展后的抗逆生理学必将在农业、环保等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7.
对近年来对内分泌扰乱化学品(EDCs)的筛选和测试方法进行了述评。目前倾向于采用包括与激素受体结合的亲和力测试、体外和活体测试在内的层式检测法对EDCs的活性进行筛选和测试,并评价人体和野生动物内分泌扰乱的性质、可能性和剂量-反应关系。目前也致力于EDCs的结构-效应关系特别是定量关系的研究,旨在提供一种简便低廉的筛选方法。总的说来,稳定可靠的标准化筛选和检测方法的建立仍待努力。   相似文献   
48.
内分泌扰乱化学品对动物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1  
介绍了内分泌扰乱化学品(EDCs)的作用机制及其对野生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内分泌化学品可能与性激素受体、甲状腺素受体和其他受体(如芳烃受体)结合,也可能通过影响动物体内激素的代谢而对动物的生长发育起调控作用。各实验室的重复实验不支持环境雌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的结论。已报道过的人体和野生动物生殖缺陷中具有充分证据的暴露-效应关系的实例为数不多。尽管野生鱼类变性是英国河流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但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污水处理场出水中的天然和合成雌激素足以引起鱼类的变性反应,而不是先前怀疑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降解产物。目前尚不能对EDCs对人体和野生动物的健康风险作出正确评价,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9.
重组基因酵母检测环境类雌激素污染物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利用重组基因酵母细胞检测环境类雌激素污染物的生物测定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测定污泥、土壤、底泥、飘尘和家庭炉灶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中的雌激素活性,研究了样品不同的纯化方法对雌激素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受体基因/报道基因的酵母检测技术是一种筛选和定量分析环境样品中雌激素类污染物的快速、有效方法.酵母检测应结合分离纯化步骤,除去样品中的非活性和对酵母细胞有毒性的干扰物质.  相似文献   
50.
三峡水库“水华”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年3月、5月、7月、8月、10月和2005年5月对长江干流29个站点进行了5次调查。2004年3月(旱季)在三峡库区坝前(秭归)发现藻类“水华”,藻类密度达2.73×106 cells/L,优势种类为拟多甲藻。2004年8月(雨季)和2005年4月(旱季)沿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以及香溪河口到三峡大坝干流江段进行了2次6个断面分层调查,两次调查中在香溪河下游以及香溪河口区发现了严重的藻类“水华”,藻类密度高达1.87×107 cells/L 和1.67×107 cells/L,优势种分别为蓝隐藻(1.84×107 cells/L)和美丽星杆藻 (1.34×107 cells/L)。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干流藻类数量和生物量与水库的出水流量有着显著的负相关(Spearman,r=-1.000, r=-0.900, p<0.05),而与可溶性营养盐(NO3 N, PO4 P, SiO3 Si)的浓度无显著的相关性;在2004年7~8月(雨季)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浮游植物生物量与主要营养盐(NO3 N, PO4 P,SiO3 Si)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Spearman,p<0.01, p<0.05,p<0.01, n=21);在2005年4月(旱季)该河段藻类密度与主要营养盐(NO3 N N,SiO3 Si)呈显著负相关 (Spearman, p<0.05,p<0.01,n=28),但与PO4 P无显著的相关性。香溪河口到秭归的坝前库区河段藻类数量与主要营养盐(NO3 N, PO4 P,SiO3 Si)没有显著相关性(Spearman, │r│<0.2, n=20)。然而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主要营养盐(NO3 N, PO4 P, SiO3 Si)浓度却低于长江干流。可以推断三峡库区蓄水后干流和支流发生“水华”的最主要原因是筑坝后库区内水动力条件的改变而非营养盐浓度较高。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完工,库区内水体滞留时间的进一步延长,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