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8篇
  免费   1175篇
  国内免费   4735篇
安全科学   828篇
废物处理   459篇
环保管理   609篇
综合类   9053篇
基础理论   1590篇
污染及防治   2415篇
评价与监测   297篇
社会与环境   170篇
灾害及防治   47篇
  2024年   160篇
  2023年   447篇
  2022年   524篇
  2021年   659篇
  2020年   606篇
  2019年   692篇
  2018年   713篇
  2017年   476篇
  2016年   552篇
  2015年   599篇
  2014年   914篇
  2013年   776篇
  2012年   982篇
  2011年   880篇
  2010年   907篇
  2009年   942篇
  2008年   978篇
  2007年   903篇
  2006年   887篇
  2005年   601篇
  2004年   426篇
  2003年   394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在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广义水环境承载力定义出发,建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和向量模法对武汉市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该定权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同时又引入熵值法对权重进行修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影响。该方法使评价指标的赋权达到主观与客观统一,对水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更加准确与合理。该方法构造简单,便于实现计算机编程,所以应用较为简单、方便。以武汉市为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利用向量模法对指标进行量化,结果表明武汉市2006~2010年水环境承载力逐年增大,由0129 3增长到02411,表明近些年武汉市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性较好。从3个准则层中可以看出,资源与环境对武汉市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较大;社会子系统承载力评价值逐年上升,且上升趋势较快;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经济子系统承载力评价值呈逐年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982.
对Mn/γ-Al2O3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头孢合成废水的催化臭氧氧化法深度处理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以Mn(NO32溶液为浸渍液,Mn/γ-Al2O3催化剂的最优制备条件为浸渍液浓度0.10 mol/L、浸渍时间9 h、焙烧温度400 ℃、焙烧时间2 h;在反应时间为30 min、废水pH为9.0、臭氧通量为4.6 mg/min、催化剂加入量为5 g/L的条件下,当进水COD、BOD5、ρ(氨氮)和色度分别为220~250 mg/L,8~10 mg/L,10~12 mg/L和60~70倍时,出水COD、BOD5、ρ(氨氮)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30%,33%和93%,出水水质满足GB 21904—2008《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83.
针对原油及油砂洗脱废水中的环烷酸所具有的酸性、毒性、腐蚀性等特点,介绍了多种降解环烷酸的高级氧化技术,包括Fenton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微波辐照法等。评述了高级氧化技术降解环烷酸的最新进展和发现,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处理效果,并总结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处理石油行业环烷酸废水的一些思路,为现阶段石油行业环烷酸废水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84.
采用臭氧氧化—包埋菌流化床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对煤气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当臭氧的质量浓度20 mg/L、臭氧进气流量1.5 L/min、臭氧通气时间30 min、包埋菌流化床水力停留时间24 h时,臭氧氧化工序的COD去除率达到30.0%~40.0%,总酚去除率达到100.0%;包埋菌流化床工序的COD去除率达到60.0%以上,氨氮的去除率大于95.0%;经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COD<60 mg/L,ρ(氨氮)<1.0 mg/L,ρ(总酚)未检出,色度小于50倍,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85.
采用A/O工艺,在连续运行条件下,以DO、SRT和硝化液回流比(R)为影响因素,对A/O生物脱氮工艺处理模拟城市生活污水过程中N2O的释放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SRT对A/O工艺N2O释放的影响最大,其次是DO,R的影响最小。N2O转化率随着SRT的升高而降低,当SRT从10 d升高到20 d时,总N2O平均转化率从0.319%下降到0.002%。总N2O转化率随着好氧池DO的升高先降低后有所升高,当DO分别为0.6 mg O2/L、1.2 mg O2/L、2.5 mg O2/L时,反应器的总N2O平均转化率分别为0.306%、0.007%和0.013%。R对N2O释放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总N2O平均转化率在300%时最低,为0.007%。N2O释放量最低的工艺运行条件组合是SRT为20 d、DO为1.2 mg O2/L、R为300%。  相似文献   
986.
利用白云石石灰去除与回收污泥厌氧消化液中氮和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云石石灰为实验材料去除与回收污泥厌氧消化液中的氮磷,通过小试实验研究不同投药固液比S/L、初始pH值、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及反应时间对去除与回收氮磷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投药固液比S/L为300mg/L,最佳初始pH值范围为8.5~9.5,反应温度为25.0℃,搅拌速度为150 r/min,反应时间为24 h条件下,氨氮(NH+4-N)和磷(PO3-4-P)的去除率分别为37.26%和89.60%。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对沉淀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分析可知沉淀产物中含有磷酸铵镁(MAP),可实现废水中氮磷经济有效的回收。  相似文献   
987.
王倩  田森林  宁平 《环境工程学报》2014,8(5):1739-1743
研究了KBrO3对二茂铁(Fc)非均相Fenton效能的影响,深入考察了KBrO3对体系中Fc溶解、H2O2分解和羟基自由基(·OH)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KBrO3的加入对不同反应阶段Fc/Fenton体系的效能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初始阶段主要是由于KBrO3对·OH产生的促进作用所致,后期主要是由于KBrO3促进了体系中Fc的溶解,使得体系中溶解态的Fc催化的均相Fenton反应的比例增加,体系中H2O2的分解加快,·OH的表观生成率增加,进而促进了反应的进行。无KBrO3添加,pH=4,MB初始浓度为10 mg/L,Fc的量为1.6×10-3mol/L,[H2O2]/[MB]=3.14时,45 min时,MB的剩余率为9.1%,105 min时为0。当KBrO3的用量为3×10-4mol/L时,反应45 min后MB的去除率即可达到100%。随着KBrO3浓度的增加,其对Fc/Fenton效能的促进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988.
为了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使其达到工业回用要求,利用微波活化过硫酸钾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SO-4,降解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考察了硫酸亚铁的投加量,过硫酸钾的浓度及pH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实验讨论了微波活化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过硫酸钾微波组合能够有效地去除生化出水中的TOC和色度。对于某印染废水生化出水,处理效果在pH=10时最好,当过硫酸钾浓度为14 g/L时,TOC去除率达57.60%,脱色率为98.28%。研究结果表明,过硫酸钾微波组合对于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效果良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9.
将活性污泥培养及驯化后接种于生物滴滤塔中,挂膜启动后处理模拟氯苯废气(简称氯苯废气),考察了生物滴滤塔在挂膜启动阶段及稳定运行阶段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接种41 d后生物滴滤塔成功挂膜,此时氯苯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生物滴滤塔稳定运行阶段,随着进气中氯苯质量浓度由303.82 mg/m3逐渐增至1 489.05 mg/m3,氯苯去除率从85.1%降至70.1%。处理氯苯废气适宜的工艺条件为:空塔停留时间超过45 s,喷淋液流量31.8 mL/min,氯苯负荷23.97~128.01 g/(m3·h)。生物滴滤塔对喷淋液的酸性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喷淋液pH的变化对氯苯去除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在300mg/kg铬污染水稻土中分别施加氮肥(NH4Cl、NH4NO3、Ca(NO3)2和CO(NH2)2)、钾肥(K2SO4和KCl)、磷肥(Ca(H2PO4)2和NaH2PO4)对水稻生长以及吸收和分配铬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处理虽然增加了水稻的产量,但也改变了水稻植株对土壤铬的吸收和积累。从总体上看,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植株总铬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肥、钾肥处理的水稻植株总铬比对照处理增加了1.7%~72.9%,磷肥处理的水稻植株总铬比对照处理降低了2.1%~21.9%。(2)不同施肥处理明显影响了铬在水稻植株内的分配与迁移。受试的氮肥、钾肥不仅促进水稻根部对铬的吸收和累积,也促进了铬向地上部分迁移;而磷肥则降低了水稻根部对铬的吸收和累积以及铬向地上部分迁移。(3)受试8种不同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糙米总铬,施肥处理后水稻成熟期糙米总铬为1.10~1.32mg/kg,均超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中铬的限量(粮食1.0mg/kg),比对照处理提高了139.1%~187.0%,增加了铬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