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4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16篇
综合类   330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3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21.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等政策措施实施以来,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显著.为科学评估"大气十条"的效果,以北京市为例,采用疾病成本法、人力资本法和市场价值法核算空气质量改善带来的人体健康、农业、建筑材料和清洁损失减少的效果,并通过货币化北京市"大气十条"的政策收益,从而肯定地方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成效.结果表明:①政策实施以来,北京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改善效益稳定增长,2013~2017年分别达到-19.82、-18.93、157.07、152.64和223.30亿元,在当年GDP占比分别为-0.85‰、-0.81‰、6.68‰、6.16‰和8.77‰.5 a实施的总效益为494.26亿元,占GDP总值的4.11‰.②改善效益以健康损失改善效益和清洁损失改善效益为主,体现了颗粒物浓度降低带来的明显效果.③北京16个行政区大多在政策后期达到较高效益,其中延庆区、密云区、平谷区、昌平区、通州区、石景山区和朝阳区这7个区连续5 a改善指数为正,朝阳区和海淀区等由于人口密集,大气污染暴露人口多,获得效益稍差.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北京市"大气十条"实施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22.
本文基于大气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成渝地区环境统计基表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自查报告的详细数据,对成渝地区"大气十条"实施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本、健康效益和社会经济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得出如下结论:①成渝地区"大气十条"实施的环境健康效益大于其治理成本,成渝地区"大气十条"实施成本为376.3亿元,环境健康效益为670亿元,环境健康效益比实施成本高78%。②重点工业行业是成渝地区"大气十条"治理的重点,其治理成本为309.3亿元;其次是机动车治理成本,为50.1亿元。③成渝地区"大气十条"实施的环保投资为746亿元,对GDP拉动效应为1004.7亿元,增加就业5.24万人,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拉动效益。④成渝地区PM2.5降低1μg/m3需花费8.2亿元,其中,四川省PM2.5降低1μg/m3成本为10.4亿元,重庆市为6.0亿元。  相似文献   
423.
本文基于财政"节能环保"支出科目,整合散落在其他科目里的生态环境保护支出,分析中央财政(含本级投入与专项转移支付)近五年(2012—2016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支出现状,发现:中央用于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的支出最多,五年支出均值为933.1亿元;其次是环境污染治理支出,五年支出平均值为773.4亿元。同时,基于现状分析及工作实践发现中央财政生态环境保护支出存在规模偏小、比重偏低、增长的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中央财政需进一步优化支出方向和结构,加强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  相似文献   
424.
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报告:2017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经济政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政策之一,创新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受到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为了更好地为有关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定量化信息,提高政策设计和决策的科学性,本文采取实地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方法,对2017年度我国重点环境经济政策的年度进展进行了系统评估,并指出了下一步环境经济政策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总体上看,2017年是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环境税费、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是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应积极推进环保投融资、生态环境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运用,为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效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425.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突出短板。随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理论实践的不断深化,生态处理与资源利用已成为其治理的主导方向。发挥好农村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实现生活污水就地消纳,为打破“照搬城镇模式”固有思维束缚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阐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理论内涵,梳理政策演进和实践探索,提出统筹推进一体化治理、完善设施管理制度体系、力戒工作“形式主义”、推动“政产学研”融合、搭建智慧运维管理平台等对策建议,服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决策管理,以期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提供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426.
河流磷含量是河流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河流磷的循环和含量的关系已经被广泛关注,但河流磷的来源及其对河流磷通量的贡献在空间格局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近10年来,长江流域磷矿、磷化工和磷石膏(简称“三磷”)的陆源输入可能是河流磷的重要来源之一,但“三磷”的入河量及其对长江关键断面磷通量的贡献仍然不清楚.本研究基于流域高分辨率(100 m×100 m)的土地利用、磷的生物地球化学收支、河流strahler分级理论、河道截留的“spiraling”理论等,模拟流域陆源磷的入河量、长江关键断面磷输送通量及“三磷”入河量对长江输送磷通量的贡献份额,并将模型结果与长江关键断面连续2年(2016—2017年)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2010—2017年多年总磷入河量约为52.0×107 kg,总磷入河模数为(285.19±23.38) kg·km-2·a-1.流域总磷入河量主要受到面源输入和“三磷”输入的控制, 其中,“三磷”入河量从9.23×107 kg增加到26.57×107 kg.长江流域“三磷”入河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金沙江下游、乌江流域、长江上游地区、岷沱江流域、汉江和长江中游等子流域“三磷”贡献了长江磷输送通量的32.8%,是长江磷的主要来源之一.模型情景分析揭示情景3、4、9减排效果显著且可以实现,建议作为当前长江水环境磷规划管理工作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427.
河长制是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湖全面管理的机制性安排。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在全面推行河长制过程中,面临部分改革工作进展缓慢、效果不如预期等问题,亟待进行全面评估。本文剖析了河长制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甄别了河长制与相关政策的逻辑联系,从政策过程的制定和执行阶段出发,通过指标法进行评估。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39个,并给出各级指标权重,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从得分情况来看,福建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总分为0.90分,评估结果为优秀;从一级指标评估结果来看,政策执行阶段总体好于政策制定阶段;从二级指标得分来看,长效执行机制评估结果为良好,方案制定的评估结果为合格,其余为优秀;从三级指标得分来看,优良率达71.79%。在此基础上,从法律法规、政策协同、跨省协调、任务统筹、管护手段、社会参与等方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28.
在对库区生态产业发展基础和区域功能定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库区内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识别,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生态产业发展路径尚未完全打通、生态文化亟待深化和推广等.从借助林果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潘大水库生态资源合理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园区经济协调发展和打造库区特色文化品牌等方面...  相似文献   
429.
运用OMI卫星遥感资料对河南省2005~2018年NO2柱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研究了2013年之后河南省NO2柱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NO2柱浓度的空间分布为东北高、西南低,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别位于安阳-新乡-焦作一带(>18.0×1015molec/cm2)和洛阳-三门峡-南阳市交界(4.0~8.0)×1015molec/cm2.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NO2柱浓度高于春夏季,冬季高值中心的浓度较春夏高50%~70%.在2011年前,河南省NO2柱浓度不断上升,北部较南部增速快.2011年后全省NO2柱浓度明显下降,焦作-新乡-安阳一带下降最快,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浓度的下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与位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城市相比,传输通道外的城市NO2柱浓度下降速度慢甚至略有增长,应进一步加大其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430.
长江经济带氮淋溶流失空间格局及其水环境影响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淋溶流失是地表和地下水环境退化的重要驱动过程.由于氮素迁移转化过程复杂,量化氮淋溶流失及其水环境影响是区域营养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从天然和人为输入角度构建了陆域氮淋溶流失模型,核算了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市单元的氮淋溶流失量,并基于灰水足迹和水资源量评估了氮淋溶流失的水环境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的氮年均输入强度为8465 kg·km~(-2),以人为输入源为主,占总氮输入的89.9%;②研究区总氮输入的19.4%被淋溶流失到水环境中,平均淋溶流失强度为1656 kg·km~(-2);非点源是长江经济带的最大来源,淋溶流失系数平均值为0.143;③基于实测氮通量的反演结果与氮淋溶流失核算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基于氮输入核算的氮流失量能够反映氮淋溶流失空间分布规律;④长江经济带的氮淋溶流失导致的灰水足迹已经超过地区水资源总量,地级市单元的氮污染指数最高达到29.2,氮的水环境超载问题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