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9篇
综合类   137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认为湘西北四都坪早震旦世陡山沱组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斜坡相分界标志。通过对该区构造与沉积、地层序列系统等进行研究,结合宏观与微观、点与面分析等手段,发现湘西北四都坪陡山沱组并不是深水相沉积。根据地层序列下部钙帽白云岩中的渗流构造和上部新发现的核形石,认为该区陡山沱组沉积序列、沉积特征与扬子地台北缘岩性组合基本一致,沉积环境为碳酸盐台地夹潮下凹地相沉积;区分了碳酸盐台地台凹相与斜坡重力流,并对华南岩相古地理进行了新划分。  相似文献   
112.
为探讨石英不同Ti-Li心电子自旋共振(ESR)信号的光晒退特征及其测年意义,对典型花岗岩类基岩样品、河流现代表层沉积物样品及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样品的石英Ti-Li心option A、Ti-Li心option B、Ti-Li心option C、Ti-Li心option D和Ti-Li心option E的ESR信号光晒退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Ti-Li心ESR信号可在较短时间内(260 h)完全晒退,表明Ti-Li心是优良的石英ESR测年信号心;(2)石英的赋存环境对同一Ti-Li心ESR信号晒退“归零”所需的时间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相比于基岩石英和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石英,现代河流沉积物石英因其已经接受了一定时间的光晒退作用而具有更快的光晒退“归零”速率;(3)石英同一Ti-Li心的光敏感特性会因石英经历的地质循环过程的不同而改变,相比于基岩,沉积物因经历了更复杂的地质过程而具有了深陷阱电子,所以需要更长的光晒退归零时间;(4)同一样品的不同Ti-Li心表现出了相同的光晒退特征,说明不同类型的Ti-Li心具有相同的光敏特性;(5)Ti-Li心option B在某些自然样品中不易观察,Ti-Li心option D和Ti-Li心option E信号较为微弱,因此,Ti-Li心option A是进行沉积物石英ESR测年的最佳信号心。  相似文献   
113.
晋江流域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网格法(12km×12km)采集晋江流域42个表层土壤代表性样品,并用GC-ECD内标法对土壤中的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进行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水平、空间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晋江流域土壤中HCHs及DDTs的异构体或衍生物的检出率在81.0%~100%之间.OCPs、...  相似文献   
114.
通过试验研究了投加石灰法、投加氯化钙法、石灰-氯化钙联合法、石灰-盐酸联合法4种化学沉淀法对除氟吸附剂再生尾液的处理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静置沉淀90min后,使用投加石灰法处理pH值为12、含氟浓度为2 000mg/L的除氟吸附剂再生尾液,处理后残余氟离子浓度大于50mg/L,使用投加氯化钙法,处理后残余氟离子浓度小于20mg/L,使用石灰-氯化钙联合法和石灰-盐酸联合法,处理后残余氟离子浓度均小于10mg/L;4种方法的最佳搅拌强度为150r/min,最佳反应pH值为12左右,最佳静置时间为90min;其中,采用石灰-盐酸联合法处理pH值为12、含氟浓度为2 000mg/L的高氟再生尾液,在石灰投加量超过理论量60%(即为6.231 6g/L),加入65.4mL/L 2M的HCl时,出水可以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且pH值在7左右。  相似文献   
115.
近年来,岩溶地区不同环境介质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对POPs在岩溶地区水环境、土壤、大气和生物中的残留状况、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迁移机制和可能来源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岩溶地区已普遍检测出POPs,部分地区环境介质中POPs的浓度有显著降低的趋势;同时讨论了目前国内外岩溶地区POPs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该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6.
太原市污灌区地表土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太原市污灌区地表土中有机氯农药(OCPs)分布特征,本文在太原小店区共采集了31个地表土样,应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土壤中OCPs的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土中OCPs污染较轻,总OCPs浓度范围为2.01—47.20 ng.g-1(平均值为16.76 ng.g-1).其中总滴滴涕(∑DDT)浓度范围为0.27—37.93 ng.g-1(平均值为8.38 ng.g-1),总六六六(∑HCH)浓度范围为0.18—11.89 ng.g-1(平均值为3.37 ng.g-1),最高浓度均没有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Ⅱ级标准(农业土地).不同灌溉区OCPs浓度平均值顺序为:污灌区>清灌区>背景点,表明污水回灌对OCPs浓度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通过比较各采样点中OCPs各异构体的组成发现,该区域HCHs、DDTs和硫丹农药主要来自于历史残留,部分区域曾使用林丹和三氯杀螨醇农药.对比各有机氯农药浓度地理分布特征,表明OCPs浓度分布与污水灌溉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7.
改性硅藻土去除水中4种HCH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改性剂,采用浸渍法对硅藻土进行改性.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该有机硅藻土对水中α-HCH、β-HCH、γ-HCH和δ-HCH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能有效地提高硅藻土吸附水中4种HCH的能力.根据HCHs分配系数(Kow)的不同,改性硅藻土去除水中4种HCH的性能依次为:δ-HCH>γ-HCH>α-HCH>β-HCH.采用4种等温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了模拟,Redlich-Peterson方程能更好地用于拟合HCH在改性硅藻土上的等温吸附曲线.  相似文献   
118.
大同盆地是典型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利用从地方性砷中毒严重病区山阴县采集的高砷地下水样品,用稀释培养法实验研究了外加砷源对地下水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同时基于生物学可培养法和16SrDNA序列比对法,选取代表性高砷水样,研究了耐砷菌的种群特征。结果表明,外加砷源对地下水中微生物数量影响显著,高浓度砷会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生长,使微生物数量减少;低浓度砷对微生物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多次分离、纯化从3个不同砷含量地下水样中分离到多株砷抗性菌,经鉴定属于主要为Bacillus、Pseudomonas、Paenibacillus、Aeromonas、Enterobacter5个属。从RDP(RibosomalDatabaseProject)分析显示3个水样可培养微生物组成不同,都有生存能力强能够耐低浓度NaAsO2的Bacillales,优势耐砷菌是γ-proteobacteria,其中Enterbacter具有耐高浓度NaAsO2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9.
对我国中部地区洪湖湿地6种水鸟肝脏中20种有机氯农药进行了测量.发现DDTs是最主要的OCPs,约占总OCPs的38.3%~93.0%,其平均含量范围为2.74~121.72ng/g 湿重.HCHs和DDTs的富集形态说明洪湖湿地这些有机氯农药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不同水鸟肝脏中∑OCPs含量差异显著(P<0.01),表现为白鹭和池鹭体内OCPs含量(37.91~137.22ng/g 湿重)要远高于其他水鸟(5.00~21.49ng/g 湿重),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与其饮食习性有关.大多数水鸟HCHs性别间基本无差异;但白鹭、池鹭雄性水鸟中总OCPs平均含量(白鹭: 136.90ng/g 湿重; 池鹭: 52.41ng/g 湿重)高于雌性水鸟(白鹭: 126.60ng/g 湿重; 池鹭: 49.78ng/g 湿重).与已有研究相比,洪湖湿地水鸟体内OCPs含量处于较低水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水鸟肝脏中OCPs含量不会对该地区水鸟种群产生不利效应.  相似文献   
12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一类具持久性、高生物蓄积性、高毒性且具长距离迁移性的高关注度化学物质,土壤是其主要储存库. POPs进入土壤后,与土壤结合发生老化现象,一部分生成不可提取态残留(non-extractable residue,NER).作为POPs环境归趋中的重要过程,NER的生成传统上被视为污染物的去毒或降解途径;但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或者受环境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NER可能会再次释放,造成环境风险.国内外有关土壤有机污染物NER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其中关于POPs-NER的报道相对欠缺.本文介绍了POPs-NER的同位素测试手段和生成机理,对特定组分NER的测试方法、POPs-NER生成的动力学模型与影响因素以及POPs-NER的释放与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简要分析了当前POPs-NER研究领域的局限和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由于部分研究方向缺乏POPs-NER的案例,本文分析了一些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NER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今后POPs-NER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