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0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尹寿兵  王鑫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9):2105-2119
增权是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增权对应的概念是去权,对社区去权的研究能够为增权探索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路径借鉴。运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方法,以安徽省太平湖为例,借助社区增权分析框架,探索湖泊型旅游地社区参与的去权过程。研究发现:(1)太平湖渔民群体在政治、经济、心理和社会四个维度上都显现出权利被削弱甚至处于无权的状态。(2)经济利益分配不公是社区居民“权能感”丧失最直接的因素,为改变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对政治权益的要求常成为经济诉求的辅助手段;经济、政治和社会三方面去权共同导致了社区心理无权感。(3)太平湖社区参与的去权呈现了螺旋下降的过程。(4)相对区位条件、参与旅游程度、个人能力等因素导致对“权能感”感知明显不同,社区内部出现分化。最后,从制度、政府和社区层面探讨了湖泊型旅游地社区去权的根源。  相似文献   
32.
2000~2019年中国PM2.5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夏晓圣  汪军红  宋伟东  程先富 《环境科学》2020,41(11):4832-4843
本研究利用PM2.5实测数据、MERRA-2 AOD与PM2.5再分析数据、气象因子和夜间灯光等数据,基于极限梯度提升、梯度提升、随机森林模型和Stacking模型融合技术提出了PM2.5浓度组合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从年、季、月尺度综合分析了2000~2019年中国PM2.5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组合模型实现了中国2000年以来PM2.5逐月浓度的可靠估算.②2000~2019年中国PM2.5年均浓度呈快速增加保持稳定显著下降的趋势,2007年和2014年分别为增加到稳定和稳定到下降的转折点.PM2.5月均浓度呈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最小值在7月,最大值在12月.③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奠定了中国PM2.5浓度年度空间格局变化的基础,气象条件的逐月变化决定了PM2.5浓度月度空间格局变化的主基调.④2000~2014年中国PM2.5浓度的标准差椭圆中心向东移动,2014~2018年椭圆中心向西移动.1~3月椭圆中心向西移动,4~9月椭圆中心先北移后南移,9~12月椭圆中心向东移动.  相似文献   
33.
安徽省PM2.5时空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5年安徽省67个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的PM_(2.5)浓度数据,分析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BP神经网络改进DEMATEL模型,探讨影响PM_(2.5)浓度的关键因素及因子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2015年安徽省PM_(2.5)平均浓度为52.03μg·m~(-3),总体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季节性规律;PM_(2.5)浓度日变化总体呈双峰分布,冬季PM_(2.5)浓度昼夜变化剧烈,全年、春季和秋季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夏季相对平缓;(2)安徽省PM_(2.5)浓度整体上由东向西、由中部向南北两侧呈递减趋势,浓度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江淮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淮北平原和皖南山区;(3)指标体系中,人口城镇化率、年平均气温、单位GDP电耗、工业废气治理设施数等4个指标因子属于强驱动因素,对PM_(2.5)浓度降低起着根本性推动作用;(4)年降水总量、房屋施工面积、O_3浓度等3个指标因子属于强特征因素,是降低PM_(2.5)浓度最直接的因素.结论表明,运用BP-DEMATEL模型能有效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有助于为PM_(2.5)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石家河古城内谭家岭遗址地层孢粉、碳氮地球化学和磁化率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石家河文化早期(4.6—4.4 ka BP),孢粉浓度较高且种类多,特别是喜暖湿的孢粉科属含量较大,植被覆盖较好,说明遗址及周边地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TOC、TN和C/N偏高,δ~(13)C_(org)偏低,表明当时以C_3植物为主,气候较为温暖湿润;该时期遗址区域可能积水较多,磁化率值总体较低,发生过水域面积增大但持续时间不长的变化,石家河古城在防御洪水及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石家河文化中晚期(4.4—4.0 ka BP),孢粉种类和浓度减小,TOC、TN和C/N也持续减小,δ~(13)C_(org)则偏高,气候凉干,降水减少,遗址区域积水减少并逐渐演变成古人的居住用地,受人类活动影响磁化率值明显增高;由于河湖、地下水位下降,石家河古城防御洪水与外侵的功能消失并逐渐废弃。4.2 ka BP前后气候持续凉干,极端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影响了当地农业和渔猎业的发展,使得石家河文化发展停滞,这是导致本区石家河文化衰落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5.
国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恢复力思想和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态系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可持续旅游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地是重要的社会-生态系统类型,从恢复力视角研究旅游地复杂性、动态性及综合性,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途径。论文综览国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的大量相关文献,从研究尺度与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展开综述,重点就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认识、与相关概念联系、阈值、驱动因素、概念性与定量评估、适应性管理等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评述,并得出相应研究启示,提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国内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和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6.
穆成林  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2):2122-2136
随着高速铁路网络化发展,旅游发展新要素的介入,目的地旅游发展产生新变化。以黄山市为案例地,京福高铁开通前后为时间分割点,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检索获取旅游者空间流动轨迹及相关出行属性数据,利用Excel、SPSS、SNA、GIS和CorelDraw等方法,探析京福高铁对黄山市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铁开通后,国内客源市场半径向外延伸,且高铁沿线福建、山东、北京等省市客流量出现“逆衰减”现象。2)高铁开通后,旅游目的地区域节点数量改变,空间范围扩展。整体网络流量在高铁开通前后都呈现高频节点对以区域间组合(黄山+长三角、黄山+江西省域)为主、区域内组合为辅(黄山+合肥、池州、宣城)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体网络功能发育欠完善,网络结构分层明显。高铁开通后,整体网络核心区发生改变,核心节点空间分布由集中趋向分散,核心区与边缘区联系松散,旅游辐射效应较弱。目的地区域核心节点和重要节点的程度中心性值变化较大,核心中介节点较少,核心节点结构洞水平较高,功能突出。3)高铁开通前后,黄山市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呈现“板块式”的发展格局,包括黄山+长三角地区,皖南旅游区(黄山+池州、宣城)、黄山+江西省域三个板块,目的地区域整体空间结构由“单核-外围”向“双核-外围”变化,由凝聚趋向扩展,空间发展模式发生改变。探析高铁对黄山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可为黄山市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地发展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7.
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面源营养盐负荷的重要因素.为定量揭示不同土地类型对太湖流域入湖河流营养盐浓度的影响,本文以太湖西岸乌溪港流域为例,基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解译,结合河道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对太湖入流河道营养盐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河道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联系紧密:旱地农田和建筑用地占比对河道氮、磷、有机碳及浮游植物叶绿素a等营养盐相关水质指标影响巨大,果园用地占比也与河道营养盐浓度正相关,而林地占比则与营养盐浓度负相关;流域水域的利用情况及其面积占比也显著影响河道营养盐:河流及水库等的水体面积占比与河道溶解性总氮及硝态氮浓度负相关,自然坑塘及鱼塘等水域面积占比则与河道硝态氮和氨氮浓度负相关,而河流及鱼塘面积占比与河道溶解性总磷、溶解性有机碳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浓度呈正相关,自然坑塘面积占比与河道颗粒态磷和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程度还受其距河远近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在太湖等平原河网地区营养盐的面源污染控制中应当将土地与湿地的利用管控作为重点实施管理,将湿地水域的自净能力提升纳入流域营养盐控制方案,并特别重视下游河道两岸旱地及建筑用地的面源污染削减.  相似文献   
38.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3):120-129
该文基于光谱分析揭示了武汉市南湖可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来源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DOM与南湖污染程度及原因之间的关系。利用紫外-可见光扫描计算得到α(254)的均值为(22.49±1.55) m-110 m-1,说明DOM浓度偏高,南湖为富营养湖泊。根据三维荧光图谱计算得到的南湖BIX、HIX、FI、M 4个指标的均值分别为(0.94±0.07)、(4.77±0.52)、(1.59±0.10)、(6.04±0.22),表明南湖DOM为自源DOM,且主要成分为腐殖酸、大分子芳香化合物。通过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法分析,认为南湖可溶解性有机物主要由4种DOM构成,其中3种为富里酸,1种为腐殖质,与指标计算结论一致。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南湖DOM污染分布图显示南湖3个湖区差异明显,其污染严重程度排序为东部湖区中部湖区西部湖区。南湖总磷超标可能与南湖水中藻类消亡有关。  相似文献   
39.
退耕还湖后菜子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和邻近原始湿地及仍耕作油菜地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碳氮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湖年限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含水量和粘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逐渐增加,而土壤全磷含量降低;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为33377~70075mg/kg,表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为3080~6401 mg/kg,且均有退耕还湖后升高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pH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粘粒含量显著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容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pH显著相关(P<005)。分析表明,退耕还湖后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压力的减弱和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自然植被也逐渐恢复,土壤理化性质朝原始湿地方向改善,促使土壤微生物量升高,但总体仍未达到原始湿地状况  相似文献   
40.
国内外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旅游者对其兴趣浓厚,倍加青睐,国内外学者们纷纷探讨了适合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道路.归纳发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总结他们集中探讨的问题,给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