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41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生活污水作为处理对象,采用双泥折流板反应器,进行了反硝化除磷的启动运行试验研究。在进水有机负荷为0.5kg/(m^3.d),m(C)lm(N)=5,t=30(+0.5)℃,HRT=11.08h,R=0.4,r=0.38,SRT=20d的条件下,系统对CODCr,TN,TP,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7%,63%,50%和82%,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70mg/L,18mg/L,2.8mg/L,6.8mg/L.表明采用该装置进行反硝化除磷的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2.
选择常州市太滆运河流域的葡萄园开展非点源污染类型源试验,监测葡萄园的降雨、产流及产污过程,计算次降雨平均浓度(EMCs),并结合施肥等葡萄园管理措施分析葡萄园径流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EMCs与平均降雨强度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而且不同场次降雨的EMCs差异很大;对于同一场次降雨,径流的产生滞后于降雨,污染物浓度也随径流过程而不断变化.污染物流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降雨量、降雨强度、施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吴鹏  陆爽君  徐乐中  刘捷  沈耀良 《环境科学》2014,35(9):3466-3472
将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与膜生物反应器(MBR)优化组合(CAMBR)用于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研究温度对该反应器处理效能的影响,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其内部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试验水力停留时间为7.5 h、混合液回流比R1为200%,R2为50%、pH为6.5~8.5、溶解氧3 mg·L-1左右.控制3个温度梯度:中温(25℃±5℃),低温(10℃±5℃),高温(35℃±5℃).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后,温度对系统去除COD的影响很小,COD的去除效果很好.中温和高温环境,系统出水水质较好,TN平均去除率为70%,出水平均浓度为9 mg·L-1,TP平均去除率为73%,出水平均浓度低于0.8 mg·L-1.低温环境,TN平均去除率仅为57%,出水平均浓度为15 mg·L-1;TP平均去除率降至67%,出水平均浓度为1 mg·L-1.DGGE图谱表明,整个试验过程,系统内微生物类群保持多样性分布,同时优势菌群突出;在同一时期内,各反应池菌群相似性较高,但各隔室微环境的改变使得ABR和MBR内微生物菌群结构仍存在明显差异,强化了ABR和MBR的各自功能,有效保证了系统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34.
不同接种污泥ABR厌氧氨氧化的启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采用两套相同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分别接种厌氧絮状/颗粒污泥的混合污泥(R1)以及厌氧絮状污泥(R2).采用人工配水配制NH+4-N、NO-2-N负荷54.5~68.0 g·(m3·d)-1,在温度30~35℃,HRT为26 h,p H值7.5±0.5条件下,经过120 d、125 d分别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两个反应器在氮素去除规律上基本相似,均经历了菌体水解期、活性停滞期、活性提高期和稳定运行期等4个阶段.在稳定运行期间,R1、R2反应器中NH+4-N、NO-2-N的平均去除率都高达90%以上,且NH+4-N、NO-2-N的平均去除负荷为57.3~67.9 g·(m3·d)-1,R1在NH+4-N的去除负荷上略高于R2.值得一提的是,90%以上的氮素都在ABR反应器的第一格室被去除.同时,随着水流的方向,污泥的颜色逐渐由少量红棕色、黄褐色向黑色转变,这与氮素去除规律一致.由此表明,接种污泥的不同并未造成ABR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规律和污染物去除特征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5.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A—A^2/O工艺运行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杰  李勇  陈宇  吴若愚 《环境科技》2009,22(4):48-51,55
以江南地区某城市污水处理厂A—A^2/O工艺实际运行资料为背景,对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和工艺特点进行了介绍;分别从进水水量、容积负荷、进水浓度、C/N比与C/P比、同化作用的影响等5个方面对污水厂运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对此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6.
刘伟  潘杨  黄勇  陈园 《环境工程》2016,34(6):14-17
以4种不同工艺系统为例,分别在反硝化产生浮泥(甲)及厌氧发酵产生浮泥(乙)两种条件下,研究了出水浊度与悬浮固体浓度(SS)以及浊度与悬浮颗粒携带污染物COD、TN及TP之间的相关性规律。结果表明:浊度与SS、COD、TN及TP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在反硝化产生浮泥条件下,SS、COD、TN及TP随单位浊度(1 NTU)的增加分别增加2.737,3.134,0.265,0.063 mg/L,厌氧发酵产生浮泥条件下,各指标则分别增加2.656,3.130,0.187,0.057 mg/L。SS和COD增加量与泥龄呈相关。TN和TP增加量因不同工艺系统特性而异。在浊度大于3.71 NTU,且液相各指标与排放标准相差不大时,出水综合水质指标的提高可通过物理强化降低浊度实现。  相似文献   
37.
以好氧颗粒污泥接种小试柱形SBR,采用自配无机氨氮废水为进水,在中温(28~30℃)条件下通过逐步提升进水NH4^+-N浓度(100~650mg/L)和缩短水力停留时间(8~4h)快速培养硝化颗粒污泥。实验结果证实,以好氧颗粒污泥接种可以促使硝化颗粒污泥快速形成,36d时粒径〉0.21mm的颗粒污泥占总数的93%,颗粒污泥NH4-N比去除速率为50.53mgNH4^+-N/(gSS·h)。硝化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短程硝化性能,亚硝酸盐产生速率和累积率分别保持在3.3kgNO2-N/(m^3·d)和85%以上。反应初期高FA和反应末期高FNA的共同抑制是该研究中实现和维持稳定短程硝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8.
为了揭示接触氧化池中悬浮污泥和生物膜菌群群落结构的异同,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与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者菌群测序并进行了操作单元(OTU)聚类分析、多样性分析和分类学分析。结果表明,悬浮污泥和生物膜菌群的高通量测序分析分别得到优化序列8 256条和10 592条,测序覆盖深度都在80%左右,经过97%相似度归并后分别得到570个OTUs和694个OTUs,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悬浮污泥内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都低于生物膜,悬浮污泥有356个属的细菌构成,而生物膜内则有387个,都归属于21个门。悬浮污泥和生物膜内不仅存在共有菌种,也含有各自的特定菌种,说明不同的微环境使其有了相对应的优势群落。通过这种差异的比较分析,更能准确地了解接触氧化池中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情况,有利于分析其与系统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39.
为提高人工湿地除磷效能,从沸石、陶粒、萤石、膨胀蛭石、石灰石、麦饭石、火山岩、牡蛎壳、钢渣和废砖块这10种具有较高磷素饱和吸附量的填料中,筛选出钢渣、沸石和石灰石3种适宜处理分散性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填料,并分别使用不同浓度梯度的酸(碱)、盐对3种填料进行改性,以增强其除磷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钢渣、沸石和石灰石分别经2 mol/L AlCl3、2 mol/L NaOH及2 mol/L AlCl3、0.5 mol/L AlCl3溶液改性后,磷素吸附量达到最高值(0.272、0.0801和0.351 mg/g),而双常数方程能更好地描述优选填料对生活污水中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综合考虑填料的吸附效果、成本及来源,改性石灰石是人工湿地处理分散性生活污水时较为理想的除磷填料;此外,填料经铝改后,氮磷吸附效果普遍优于其他改性条件,且Al-P有利于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含铝废水来源广泛,故利用铝改液处理人工湿地填料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0.
低C/N比条件下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柱形SBR反应器,以自配低C/N比废水为基质,以普通活性污泥为种泥,通过逐步缩短沉降时间和提升进水负荷培养亚硝化颗粒污泥,并对该过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系统运行40 d后,获得成熟的亚硝化颗粒污泥,颗粒污泥颜色为黄色,平均沉降速率达60.8 m·h-1,其中粒径大于0.45 mm的约占总数的96%;出水中亚硝酸盐累积率稳定在75% ~ 80%,亚硝酸盐累积速率达0.6~0.8 kg·m-3·d-1;DO、温度和SRT都不是导致亚硝酸盐积累的关键因素,高浓度FA是造成本研究亚硝化成功实现的主要原因;颗粒污泥SBR的单周期反应过程可依次划分为COD迅速降解阶段、第一过渡阶段、氨氮去除优势阶段、第二过渡阶段和饥饿阶段5部分;另外,研究中还发现进水COD对颗粒污泥的形成和亚硝化过程的实现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