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26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结合涝渍地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推广体系,把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引进优质新品种,研究综合配套技术和推广高效农业模式为主要内容,探索了一条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的新方法,新措施和新机制;筛选出最适合的新品种,新技术和高效农业模式在涝渍地上示范推广,提高了涝渍地的效益,五年来,共引进新品种105个。引进旱育抛秧技术在晚稻上应用,解决了晚稻旱育抛秧中的三大技术难题,增产达到23.63%,在国内属于领先。示范新技术5项,推广高效农业模式4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5.1万hm^2,新增利润2.2亿元。并建成了涝渍地的五大产业开发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2.
模糊数学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运用模糊数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将模糊数学理论的隶属函数和隶属度等概念引入水质评价中,用矩阵分析的方法构成模糊综合评价模式.通过建立多个污染评价因子的因子集、评价集、隶属函数和权重集等模糊集合,根据各污染因子对水质的影响差异确定其权重,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和加权平均原则相结合,对荆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荆州市地面水污染相当严重,有机物污染占主导地位;主要污染来源是生活污水及造纸、纺织、印染废水的直接排入,结论符合实际情况.同时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对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3.
研究了铝-铬天青S(CAS)-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铝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铝-铬天青S(CAS)-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三元显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40nm;最佳显色时间30m in;显色剂铬天青S(CAS)最佳用量2.00mL(0.5g/L);最佳显色pH5.5。在实验确定的最佳条件下,测定结果有较好的稳定性,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74.
进行了流入施肥法可行性,流入肥肥效及替代进口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流入施肥法与人工撒施,均能使肥料在田间分布均匀,流入施肥法比人工撒施增产3.4%,流入施肥法是可行的,日本流入肥和国产复合肥流入施肥田间3-4d后,在田间分布都较均匀,水稻追施分蘖肥和穗肥时水的温度都在30℃左右,两种肥料的溶解度比较大,易配成溶液,适合作流以施用,日本流入肥和中国复合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相差不大,可用国产复合肥料替代进口肥料;吸附试验表明,施肥5d后,流入肥料和其它氮素肥料中氮素的吸附率达82.5%-89.3%,流入施肥后5d内不要排水。流入施肥法适合土地平整,田块较大,灌溉条件好,人多地少或农业人口老龄化和血吸虫疫区等平原湖区稻田。  相似文献   
75.
围湖垦殖对湖泊调蓄功能的累加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计算了长湖、洪湖在围垦前后湖泊容量在水位变化时的容量增长率和四个涝灾年份降雨条件下汛期湖泊水位逐日增加值,对四湖流域尚存的18个湖泊的围垦强度与容量损失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围垦后的长湖容量平均增长率、相对增长率、最大增长率分别从1.8436、0.1834、2.4979(10^8m^3/m)减少到了1.4321,0.1802,1.7569(10^8m^3/m0,洪湖容量平均增长率、相对增长率、最大增长率分别从5.8506、0.3000、6.5095(10^8m^3/m)减少到了3.3970、0.2900、3.4440(10^8m^3/m),围垦导致的湖泊容量损失随着水位上升呈加速增加趋势,随着围垦强度的增加呈加速增加趋势,围垦后这两个湖泊在同样降雨条件下的水位逐日增加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这种增加值随着雨量和围垦强度的增加而增加。18个湖泊容量变化率随着围垦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围垦强度为40%左右时表现出门槛效应。表明围湖垦残对湖泊调蓄功能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累加效应。从累加效应的角度对四湖流域围湖垦残的合理性和退田还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6.
真菌毒素是一类由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由于其在自然界污染的普遍性和广泛的毒性作用,被给予了充分关注。从机理上入手来研究真菌毒素毒性作用的起因具有重要意义。真菌毒素根据结构分类可达400种之多,它们的机理也各有不同,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真菌毒素与氧化应激有重大关联。真菌毒素引起的氧化应激能引起细胞毒性作用,还参与了其他靶点的毒性反应。同时真菌毒素能干扰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功能,降低细胞对毒素的抵抗能力。本文主要综述了真菌毒素中与氧化应激有密切联系的几种毒素的毒性作用,重点阐述了其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以期对真菌毒素的毒性机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7.
武汉市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环境压力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剥夺及资源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是国内外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测度城市化过程中对资源环境压力及判别两者间的动态耦合类型对指导健康城市化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构建了包含16个子指标的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和9个子指标的资源环境压力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模型计算了城市化综合指数;用熵权法计算了资源环境压力指数。采用灰色系统方法计算了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压力综合指标体系的关联度。采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了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模型,对2004~2013年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类型进行分析判别。结果表明:(1)武汉市的城市化综合指数逐年增高,尤其是2005~2007年城市化水平的增速较快。资源环境压力综合指数最大值出现在2006年为0.629,最小值出现在2013年为0.452;(2)关联度值在0.480~0.911之间,耦合度大部分都在中等和较强这两个范围中。烟尘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建成区面积、人均用电量、人均GDP和城镇人口规模均表现极强的耦合性(大于0.85)。各城市化子指标中,城镇人口比重与资源环境的关联度最大;在资源环境子指标中,烟尘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作用最强;(3)基于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的动态耦合模型反映了城市化-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动态反馈过程。从2004~2013年,武汉市经历了协调-冲突-协调-冲突4个阶段。结果显示,武汉市城市化-资源环境复合系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78.
洪湖是湖北省最大的湖泊,具有调蓄、灌溉、供水、渔业、物种保护、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是长江中下游典型的大型浅水型湖泊。传统的设点监测费力、费时,随着遥感技术和手段的进步,遥感反演洪湖叶绿素a浓度成为技术上可能。利用2005年至2010年6年监测数据与同期MODIS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业务上进行洪湖叶绿素a含量反演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当叶绿素a含量比较高时,它成为影响湖中NDVI指数的主要因素,当浓度较低时,它与NDVI指数相关性差,表明它不是主要要素;通过分析不同时段两者统计关系结果为:12~2月因藻类浓度比较小,叶绿素a浓度低,加上其它要素干扰湖中NDVI指数,监测数据与同期MODIS数据中NDVI指数相关性比较低(也是极显著相关),其它时间都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都高于085),研究表明:运用MODIS数据中的NDVI指数能准确监测洪湖叶绿素a含量。并提出相应的业务处理流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79.
基于权重湿润指数的作物湿渍害监测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有效降水和潜在蒸散为指标构建权重湿润指数(WMI)作为湿渍害判定指标,结合WMI持续偏湿时间和累积强度,确定了湿渍害过程判别和等级划分方法,利用土壤湿度和作物产量资料从湿渍害发生频率、空间分布特征、典型年和典型过程等方面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WMI指数与土壤相对湿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基于WMI和土壤相对湿度判定的湿渍害过程频次接近、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基于WMI指数识别出的典型春季湿渍害年对应的小麦、油菜作物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减产,基于WMI指数对典型湿渍害过程的监测与降水和土壤湿度的时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WMI指数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且所需率定参数少,可逐日滚动计算和大范围应用,适合作为日常业务监测和预警指标。 关键词: 湿渍害;权重湿润指数;土壤湿度;应用检验  相似文献   
80.
五氯酚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五氯酚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猝灭作用.结果表明,五氯酚可以有规律地使BSA内源荧光猝灭,其猝灭机理可认为是五氯酚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获得了不同温度下,五氯酚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根据所得结果可推断五氯酚与BSA的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同时由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出了五氯酚与BSA结合位置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