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88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西安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292.
河北省大气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研究该省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逐日空气质量指数(AQI)、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法结合分析了河北省AQ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河北省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和南部,尤以邯郸、邢台与石家庄等地最为严重,北部地区相对较少。河北省AQI总体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014—2018年河北省平均AQI线性趋势为-8.845/年,而且与风速、气温、降水、GDP、人口、电力消耗量和第二产业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和NOx与SO2的排放量呈正相关。气候条件是河北省大气污染的诱导因素,而人为排放是河北省大气重污染的主要因素。随着河北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经费的投入增加,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处于反向阶段,大气污染与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关系早已过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拐点”。研究结果可为河北省空气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3.
为了解武威地区晚始新世湖相沉积粒度分布特征并提取古气候环境演变信息,本文利用一般化的Weibull 分布函数的参数化端元分析方法(EMMA),结合沉积相、谢帕德三角分类图以及中值粒径、标准偏差等粒度参数,对武威地区黄羊河剖面湖相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羊河剖面沉积物主要以细粉沙、极细沙和细沙为主。剖面沉积物各粒级组分垂向含量变化曲线分为三个阶段,沉积相依次对应氧化浅湖亚相 — 滨湖亚相 — 扩张湖亚相。结合各粒级组分含量垂向变化特征,剖面自下至上一定程度上指示气候由湿润转为干旱化的过程。剖面粒度数据反演得到3个端元(EM),其中EM1可能指示风力高空远距离悬移搬运来的黏土以及区域风力搬运的粉沙组分;EM2可能指示地表径流作用下河流水动力搬运入湖的沉积物;EM3 可能代表洪水作用沉积的粗颗粒跃移组分或湖泊经二次扰动再沉积的粗颗粒组分。  相似文献   
294.
复极性三维电极电解法去除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复极性三维电极电解法处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进行了正交试验的研究,探讨了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该法是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有效方法。最佳的运行参数是填料为活性炭和玻璃珠体积比为2:1的混合填料,LAS初始浓度C0=250mg/L,pH=2,U=30V,t=60min,在该工况下LAS去除率可达90.6%。该法降解LAS的反应符合二级动力学。LAS的氧化降解的反应历程分为两步:LAS先被氧化降解为小分子的有机物(中间产物),接着,中间产物被无机化。经过120min的电解反应,中间产物的残留量较少。UV光谱分析证明石墨电极电解体系能够将LAS中的苯基氧化破坏。  相似文献   
295.
本实验研究了微塑料对新兴污染物普萘洛尔在针铁矿上吸附行为的影响,探讨了针铁矿、微塑料及微塑料共存时针铁矿对普萘洛尔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考察了pH、腐殖酸浓度、离子强度对普萘洛尔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普萘洛尔在3种吸附剂上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比发现,普萘洛尔的吸附效率顺序为微塑料>微塑料+针铁矿>针铁矿.溶液pH值在2—6时,微塑料对普萘洛尔在针铁矿上吸附的影响较弱,当溶液pH值大于6时,微塑料能显著影响普萘洛尔在针铁矿上吸附.普萘洛尔在3种吸附剂上的吸附量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对普萘洛尔在针铁矿上吸附的促进作用最强.同时,Ca2+的加入对普萘洛尔的吸附抑制较强.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认识微塑料共存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96.
充分辨识小屯煤矿充水条件是矿区防排水工作布置的关键。在梳理矿区水文地质结构的基础上,利用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方法分析了矿区不同含水层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与水化学组成特征,辨识了不同含水层地下水与矿井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探讨矿井可能的充水来源。结果表明:以三叠系夜郎组玉龙山段岩溶裂隙含水层为代表的地下水主要表现为以HCO~-_3、Ca~(2+)为主要水化学组成,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且地下水中NO~-_3浓度偏高、较为富集重同位素,而矿井水表现为高浓度SO~2-_4、Na~+、TDS等水化学组成特征,水化学类型为SO_4·HCO_3-Na型,且矿井水中NO~-_3浓度普遍偏低、氢氧同位素组成偏轻,与二叠系长兴-大隆组、龙潭组等裂隙水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近似;小屯煤矿仍主要以二叠系长兴-大隆组、龙潭组等为主要充水含水层,两者之间水力联系密切,而局部通道可能受到上覆三叠系夜郎组玉龙山段岩溶裂隙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7.
新疆昭苏黄土剖面色度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受西风影响的伊犁盆地南缘的昭苏波马剖面进行色度指标分析后发现,在黄土堆积期间,亮度L*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颜色分量a*、b*,同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在S* 中亮度L* 与碳酸钙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在L*中相关性极低。红度a*受赤铁矿含量的影响最大,其较好的 正相关关系可以很好地反映气候变干的过程。而黄度b*与针铁矿相关性较差,易受到多方面因 素的影响,对气候转变的敏感性不高。  相似文献   
298.
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解新装修室内大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健康效应,实验对西安市三个不同装修材料及不同装修风格房间的大气环境开展研究。使用2,4-二硝基苯肼硅胶提取小柱(DNPH)进行采样,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18种醛酮类物质进行检测,研究其污染水平及特征,并根据物质的光化学反应活性,计算其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PF),评估其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非致癌和致癌健康效应。研究表明:(1)18种醛酮类物质在三个新装修房间空气样品中的总含量为79.9—194.4 μg·m−3,高于普通室内环境中的含量。且在供暖期含量显著增加,升高了23.9%—53.3%。其中丙酮、甲醛、乙醛、正壬醛是主要的污染物,其中丁酮在Room 2中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房间。(2)甲醛和乙醛的光化学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物质,因而对OPF贡献较大。丙酮虽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物质,但是由于光化学活性较低,对OPF贡献不显著。(3)乙醛超过了室内安全排放标准,且在Room 2和Room 3中的非致癌风险危险熵(hazard quotient,HQ)不容忽视。终身致癌风险评估(incremental lifetime cancer risks,ILCR)显示不同人群暴露甲醛的ILCR均大于1×10−6,存在潜在健康风险。人群暴露乙醛的ILCR值仅青少年和老年人在Room 1中低于1×10−6。由此可见新建住房室内空气中醛酮类物质的污染所产生的健康效应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299.
众多古气候记录的分析表明:轨道尺度气候变化下我国北方地区的季风降水变化显著,该现象的理解对于深入认识东亚夏季风降水的长期演变模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瞬变古气候模拟的分析发现:在轨道尺度气候变化下,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变化中心位于季风区北边界附近的半干旱区,是季风环流整体性演变及季风区北边界摆动的综合作用结果。东亚夏季风降水的轨道尺度演变模态与古气候记录的指示相一致,但与当前观测记录给出的以年际尺度变化为主的模态显著不同,说明东亚夏季风降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轨道尺度气候变化下东亚夏季风北方降水的响应幅度取决于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其中轨道辐射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00.
气候变化和土壤侵蚀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重点关注的两个自然过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表过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从土壤侵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碳循环过程对土壤侵蚀的反馈两个方面综述了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分析认为:理想的地质载体是深刻理解地质历史时期土壤侵蚀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的关键;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降雨侵蚀力估算方法缺乏标准化是造成土壤侵蚀量估算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侵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生物学过程与机制是科学评估土壤侵蚀是碳源或碳汇的关键环节。建议未来在以下三个方向开展工作:(1)以湖泊沉积物为地质载体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有着巨大发展和应用潜力,建议利用AMS 14C、137Cs和210Pb等多种定年手段,使用环境指示意义明确的代用指标,建立近千年高分辨率流域气候与侵蚀序列,研究十年至百年尺度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2)流域版水蚀预报模型(WEPP)可能更适合小流域预测研究,在其实践应用过程中除规范标准小区的坡度和坡长之外,还应通过长期观测和试验确定不同气候区侵蚀性降雨阙值以计算降雨侵蚀力;(3)可以尝试采用定量稳定同位素探针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