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3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88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富油煤原位热解产生的油、气等有机物会通过岩层的压裂缝进入含水层,产生一系列环境行为效应.为探究富油煤热解产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以陕北榆神府矿区富油煤与含水介质粉砂为研究对象,采用批量平衡试验,开展了粉砂对煤焦油不同组分的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粉砂对煤焦油中酚油、萘油、洗油、蒽油、沥青的动力学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模型符合Freundlich方程,说明粉砂对5种组分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受富油煤热解焦油组分含量差异影响,粉砂对5种组分的吸附量表现为酚油<萘油<洗油<蒽油<沥青,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4520、0.7926、1.9015、3.6336、11.8001 mg·g-1,吸附量总和占煤焦油含量的68%~85%;随着温度的升高,粉砂对5种组分的吸附能力均有所减弱,表明升高温度不利于吸附行为的进行,且反应的ΔG0<0表明粉砂对5种组分的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属于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32.
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和经济(Economy)(简称PREE)四项关键要素的协调发展。因此,构建一套区域PREE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准确测度一个区域PREE的协调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位于西北地区中部的陕西省宝鸡市作为研究城市,通过对一般城市构建指标系原则分析,并结合该城市地理位置,确定其PREE协调发展衡量与分析的最终指标体系,以对宝鸡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3.
以人工沸石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沸石负载介孔改性TiO2光催化剂。以亚甲基蓝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不同掺杂金属及介孔薄膜制备方法对纳米TiO2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等手段研究了掺杂改性前后TiO2的变化。研究发现,N-Fe掺杂可使催化剂的光吸收谱带红移。当掺杂Fe的比为0.2%,焙烧温度为500℃时制备的TiO2效果最好,在可见光照射2 h后,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可达90%。研究表明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模板剂修饰后的TiO2催化效果有明显提高,通过将经过萃取去除模板剂的共掺TiO2和直接高温焙烧的TiO2对比后发现,前者比后者降解亚甲基蓝的效果要好,原因在于,高温直接焙烧去除模板剂很容易使模板剂形成的骨架塌陷,减小了比表面积,从而影响了其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34.
为了解析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在GO/PVDF杂化膜面的污染特性,对膜片进行了宏观污染实验,并采用耗散石英微晶天平(QCM-D)从微观角度分析了SMP在自制镀膜芯片上的吸附规律和污染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GO含量为0.5wt%的膜污染恢复率最高(79.95%),抗污染能力最强.QCM-D实验发现,GO含量为0wt%镀膜芯片表面SMP吸附量最大,污染较为严重.膜片亲水性越强,吸附频率变化越小,抗污染能力越强.此外,GO含量为0.5wt%镀膜芯片表面的污染物结构比较疏松和柔软,其他膜表面的污染物结构较为坚硬和致密.  相似文献   
35.
水分是沙漠地区生态环境的限制因子,研究沙漠沙层水分分布规律对在沙区种植人工植物进行固沙有显著指导意义。通过对沙坡头沙区两个典型流动沙丘不同坡向、不同部位以及两个洼地进行采样,研究该区水分平衡与小尺度水分分异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流动大沙丘顶部沙层水分含量一般在1.00%以下,中部水分含量一般在1.00%—2.00%,底部水分含量一般在2.00%—3.00%,均以薄膜水形式存在。洼地沙层2.0—3.0 m左右深度有饱和重力水甚至地下水出现。(2)流动大沙丘的迎风坡沙层水分高于背风坡,沙丘水分含量均是底部最高,中部次之,顶部最低。(3)沙坡头区沙层水分属于快速入渗型水分正平衡,洼地或平坦地段是大气降水向下入渗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36.
为认识西安市大气降水主要化学组分的现状,对2019年西安市市区和郊区大气降水样品的pH值、电导率、水溶性离子和重金属的质量浓度、湿沉降通量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冬季大气降水pH、电导率、水溶性离子和重金属浓度均高于其它季节.降水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为Ca2+、 NH+4、 SO■和NO-3,其之和占总离子浓度的(88.5±2.8)%;市区和郊区主要重金属是Zn和Fe、 Zn和Mn,其之和分别占总金属浓度的(54.0%±3)%和(47.0%±8)%.市区和郊区降水中水溶性离子的湿沉降通量分别为(253.2±58.4)mg·(m2·month)-1和(241.9±61.1)mg·(m2·month)-1,呈现出冬季高于其他季节的特点;重金属的湿沉降通量分别为(86.2±37.5)mg·(m2·month)-1和(88.1±37.4)mg·(m...  相似文献   
37.
<正> 平面上呈环状、等轴状或与之相近形态的构造,随着航天、遥感技术的实施,地球物理方法的广泛运用,大陆地质(特别是前寒武纪地质)、地震地质及火山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地球上发现得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早在1904年A.M.Harker在苏格兰开展了对环状和圆锥状侵入体的研究工作,继之,E.M.Anderson(1924)用数学分析说明了这类独特侵入体的形成机理,绘制了苏格兰锥状岩蓆和环状岩墙形成的应力网络图。 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早就对环状和近等轴状的构造给予了充分的注意。1929年他提出了“旋卷构造”的论据,1957年发表了“莲花状构造”一  相似文献   
38.
王养培  张玉麟 《灾害学》1992,7(1):29-33
本文对陕西省蓝田县王家坡滑坡近三年来的形变资料经过预处理后,进行了模糊分析,指出了王家坡坡体各部位蠕动变形水平及特征,并对整个坡体的蠕动变形趋势和降水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得出了坡体变形与降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9.
<正> 关于在内生金属矿床中存在碘和溴的原生晕的推断是由Н.И.Сафроновый(1962)提出的。这些原生晕是在亚美尼亚的热液矿床中首次查明的(Лапп和Судов,1963)。这些研究对碘和溴参与内生成矿作用提出了论据,证明了碘和溴在原生晕中具强的迁移能力并在用于寻找深埋隐伏矿床方面具有良好效果。稍晚,在苏联100多个金属矿床中查明并研究了碘的原生晕,在矿石成分、年龄和形成温度不同的20多个金属矿床中查明并研究了溴的原生晕(Миллер等,1968;Барданян,1972;Судов,1979;Трофимов和Рычков,1979;等等)。在所有情况下,碘和溴的原生  相似文献   
40.
渭河盆地地质灾害以其多样性、显著性、复杂性和持久性为特征。地震、活断层、地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构成了完整的灾害系统。灾害系统的整体性表现为灾害活动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周期性、活动高潮出现的同步性及和谐有序性。地质灾害系统是内、外营力变化的函数,是灰色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