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117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贵州省遵义地区降水中低分子有机酸及其来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江伟  李心清  曾勇  黄荣生  谭凌  徐刚  王兵 《环境科学》2008,29(9):2425-2431
甲酸和乙酸是大气对流层中广泛存在的低分子有机酸.降水中有机酸的研究是认识C、H、O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酸雨成因的重要内容.贵州省遵义地区是我国酸雨高发地区,在遵义市进行了为期1 a的降水采集,并利用离子色谱法和原子吸收法分别对降水中主要阴离子(包括有机和无机)和阳离子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pH的年均值为4.11,表明遵义市酸雨形势依然严峻;甲酸和乙酸的的雨量加权平均值分别为9.29 ìmol稬-1(范围:0.15~46.14 ìmol稬-1)和6.47ìmol!L-1(范围:0.02~19.11 ìmol稬-1),占阴离子总址的4.10%,二者的相天系数达到0.86.说明甲酸和乙酸具有共同的来源.在一次降雨事件中,有机酸的浓度一般随降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在降雨中后期有时会出现上升的现象,表明有机酸主要来自云下淋滤作用,少数情况下来自大气远距离的传输.遵义市区的山间盆地地形、高湿度、低风速、以尘埃为主的大气污染物等特点为有机酸来源于当地创造了条件.应用气液平衡的原理,提出了降水中甲酸、乙酸比值(F/A)aq的有机酸来源判定方法.发现遵义降水中的有机酸春季和冬季主要来自人类活动的释放.夏季和秋季则主要来自植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铊矿山废水的微生物絮凝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黔西南滥木厂铊矿区前期分离到的微生物菌株作为絮凝剂应用于含铊矿山废水的絮凝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培养三天后的发酵液对矿山废水中铊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70.49%,最佳影响因子组合为:pH=8,温度为16℃,搅拌时间为4min。菌株的絮凝活性最高可达到57.32%,最佳影响因子组合为:pH=8,温度为14℃,搅拌时间为4min。铊高耐受性菌株在铊矿山废水微生物修复治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香根草是一种能在极端环境中生长的草本植物。对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水木冲尾矿库生态修复植物香根草及其根际尾矿砂中重金属Cu、Zn、Mo和Cd进行了赋存形态分析。香根草根际尾矿砂中四种元素形态绝大部分是残渣态,但Cu和Cd的有效态含量远高于香根草正常生长所需,是主要胁迫元素。香根草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和转运系数(TF)均小于1,表明它严格限制这四种重金属元素在根-茎叶中的迁移。乙醇提取态和去离子水提取态是植物体中活性较高的重金属形态。香根草地下部分Cu、Zn、Mo和Cd的乙醇提取态和去离子水提取态之和占各形态总和的比例分别为10%、23%、51%和16%;地上部分相应的比例为24%、26%、47%和12%。不同重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形态分布特征,这与香根草对它们的吸收和转运方式有关。香根草根际尾矿砂及其体内重金属形态决定了它对重金属的耐受性,表明香根草是有色金属矿山尾矿库理想的生态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东部地区地表水环境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环境中锶的含量及其变化、地理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等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流域盆地岩石风化速率等地球化学行为,因此河流环境中锶的地球化学行为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我国中东部地区部分河流水体中溶解态锶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世界上主要河流溶解态锶含量平均值0.078 mg/L相比,中国中东部地区河水中的锶含量(0.139 mg/L)明显偏高。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中东部地区河水中的锶主要源于蒸发盐岩和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流域锶含量从南向北逐渐增加的现象主要受流域岩石或沉积物类型的控制,化学风化作用越强烈,河流锶含量越高。除了受区域岩性的影响外,气候条件对流域河水中的锶含量水平及地理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坡地土壤流失监测结果简报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贵州普定岩溶地质与生态研究综合试验站陈旗小流域内,采用全坡面大型径流场的方法,对6种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喀斯特坡地径流场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进行了监测。2007年7月到2008年12月期间的监测结果表明:6个径流场土壤流失量均非常小,年土壤流失量和年悬沙产沙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5~62.25 t/km2和0.03~8.68 t/km2,最大的为中度石漠化的稀疏灌丛径流场。喀斯特坡地土壤流失集中发生在降雨量超过60mm的降雨事件中,不同类型坡地间次降雨土壤流失量差异显著,最主要控制因素为地表径流量,同时也受到降雨特征和植被状况的影响。此外,前期降雨对坡地产流和土壤流失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前期降雨丰沛的条件下,坡耕地、稀疏灌丛径流场的地表径流量、次降雨土壤流失量相对复合植被、火烧迹地、灌草和幼林径流场均出现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16.
锑矿区酸性岩排水产生潜力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酸性岩排水(ARD)潜力预测研究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理金属矿山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酸碱估算法(ABA)和净产酸测试法(NAG),对贵州独山半坡锑矿区的19个代表性样品进行了产酸潜力评价,并应用各种分类标准对样品进行产酸能力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废)矿石样品都具有产酸潜力(PAF),需要对(废)矿石进行有效的防控,以阻止酸性岩排水的产生。围岩样品的产酸潜力取决于采样点,尾矿样品没有产酸潜力(NAF)。ABA和NAG测试结果表明NAPP和NAGpH分类评价法适用于本研究区内样品ARD的预测评估。  相似文献   
17.
开阳富硒农作物筛选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通过对贵州开阳禾丰乡和冯三镇富硒岩石出露区出产农作物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筛选了该区可供开发种植富硒农作物的土壤农田和农作物品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硒含量为0.46~2.31 mg/kg,均值为1.42 mg/kg,冯三镇的安坪村、金龙村和禾丰乡的杨柳坝、甘塘村一带的土壤都达到了富硒水平;农作物的含硒量为0.007~0.61 mg/kg,筛选出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辣椒、油菜、洋芋等,大都达到了富硒等级。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5年6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的现场调查,分析探讨了长江口水体主元素、Sr及Sr同位素的组成变化。长江河水的Sr含量和87Sr/86Sr同位素比值分别为1.75μmol/L和0.7105,反映出长江流域以碳酸盐岩风化为主的化学风化特征;河口区主元素与盐度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显示出它们在河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的保守特性;87Sr/86Sr与1/Sr的非线性关系则暗示了长江口水体的Sr不是河水与海水的简单混合,可能伴有其他端元水体的混入。  相似文献   
19.
硒的生物可利用性、毒性、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等不仅仅与硒的总量有关,更取决于硒的形态。硒的连续化学提取技术是硒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硒七步连续提取方案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有机结合态、元素态、硫化物/硒化物结合态硒的提取技术细节,讨论了不同液固比和提取剂对硒提取的影响,并对不同结合态硒提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硒的连续化学提取过程中,液固比为20:1到50:1时能够满足不同结合态硒提取的要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NaOH浓度0.1~0.5mol/L时能有效提取有机结合态硒;1mol/LNa2SO3溶液是元素硒的较好提取剂;而对于硫化物/硒化物结合态硒,600~700ml/min的载气气流能保证其还原所产生HSe气体的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贵州安顺地区大气降水中低分子有机酸的化学组成特征, 2007年6~10月共采集降水40次,对降水样品进行了pH值、电导率、水溶性无机阴离子和低分子有机酸的测定.结果表明,安顺地区的大气降水的pH值在3.57~7.09之间,平均值为4.57.最主要的有机酸组成为乙酸、甲酸和草酸,它们的雨量平均浓度依次为6.75、 4.61和2.05 μmol·L-1.有机酸在6月和7月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月份,表明有机酸可能来源于植物生长释放或者其前驱物的光化学氧化.有机酸对降水自由酸的贡献率平均为32.2%,明显高于贵阳市.同时,甲酸与乙酸和草酸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和0.503,表明甲酸与乙酸具有相似的来源或者不同来源的相似源强,而草酸的前驱物可能与甲酸具有相似的排放特征.观测期间,安顺地区有机酸的湿沉降通量为2.10 mmol/m2,主要集中在降雨频率和雨量相对较高的夏季,此时有机酸的浓度和有机酸对大气降水自由酸的贡献都较大,因此控制安顺地区夏季有机酸的排放对于此地区的酸雨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