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210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271.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的重要环境问题,而区域地质高背景是土壤重金属富集的重要影响因素.黑色岩系风化土壤普遍存在重金属富集的现象,潜在生态环境风险较高,但目前农产品重金属富集的基础数据较缺乏,限制了黑色岩系地质高背景区的土地安全利用与农产品安全生产.对重庆典型黑色岩系地质高背景区313件土壤和289件主要农产品重金属的富集特征、污染风险和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我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和重庆市表层土壤,研究区土壤Cd、 Cr、 Cu、 Zn和Se富集,Pb不富集;其中98.7%的土壤Cd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47.3%的土壤Cd含量超过风险管制值,Cd的污染水平和潜在生态风险最高,是研究区土壤的特征污染物.土壤Cd主要以离子交换态存在(40.6%),其次为残渣态(19.1%)和弱有机结合态(16.6%); Cr、 Cu、 Pb、 Se和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Se和Cu的有机结合态、 Pb的铁锰结合态也占较高比例;说明Cd的迁移能力和活性高于其它重金属.研究区主要农产品富集重金属的能力较弱,约18.7%的农产品Cd超标,超标倍数相对较低,重金属污染风险较低.研究可为黑色岩系地质高...  相似文献   
272.
为探究新冠疫情管控期间公共建筑安全出口开放状态对人员疏散影响,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公共建筑疏散管理及安全出口开放状态,利用Pathfinder模拟疫情管控前后某高校办公楼人员火灾疏散,分析人员疏散过程中个人拥堵总时长、最长连续拥堵时长、人员疏散路径,提出3种推荐出口开放方案,并通过Pathfinder模拟得到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疫情管控期间,各公共建筑均关闭部分安全出口,以便于体温检测;疫情管控期间人员拥堵时长显著增大,常规情况下人均拥堵时长为16.01 s、个人拥堵时长最大为120.45 s,疫情管控期间人均拥堵时长为23.92 s、个人拥堵时长最大为168.23 s;区域A部分人员汇合至区域B中,导致楼梯2人员密度增大,在2~3层楼梯发生拥堵;同时开放出口Ⅰ和Ⅳ的方案Ⅲ为最优开放方案。  相似文献   
273.
食用菌是一类绿色保健食品,但对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本文从贵阳市主城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分期采集了各类食用菌共计153份,分析检测了其中的As、Cd、Cr、Cu、Hg、Mn、Pb、Sb、Se、Tl和Zn等11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本次样品中Cd元素超标频次最高,其次为As、Pb和Hg元素;重金属元素在干制品姬...  相似文献   
274.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磷化工企业由于搬迁、改造或关闭而遗留大量的污染地块.污染场地不仅危害区域环境、影响居民身体健康,还严重影响地块的再开发利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后续地块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本文以贵州某磷化工企业地块为例,通过地块污染调查,摸清了地块污染特征、污染范围和分布,可作为示...  相似文献   
275.
276.
还原环境(如湖泊、海洋沉积物)中,FeS是重金属的重要载体。在富营养化过程中,磷酸盐可能对重金属在FeS上的吸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不同pH、磷酸盐浓度的批次试验,结合X射线衍射仪(XRD)和场发射透射电子电镜-能谱仪(TEM-EDS)固体分析手段,进行磷酸盐对FeS吸附Sb (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磷酸盐会与FeS溶解释放的Fe (Ⅱ)反应生成磷酸亚铁沉淀,促进FeS溶解,同时释放出更多的H2S (aq)/HS-与Sb (Ⅲ)结合形成Sb2S3沉淀,从而促进溶液中Sb (Ⅲ)的吸附。碱性条件下,FeS对Sb (Ⅲ)只有吸附作用,而磷酸盐会占据FeS表面部分的吸附位点,与Sb (Ⅲ)形成竞争关系,进而抑制溶液中Sb (Ⅲ)的吸附。  相似文献   
277.
锌(Zn)既是生物体必需元素又是有害元素,在复合污染的情况下,Zn在植物吸收、转运和富集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主要关注镉的活性,忽略了Zn的环境活性。基于此,本研究以黑色岩系地质高背景区自然富Zn土壤为对象,重点研究了土壤Zn的活性态和潜在活性态,讨论了Zn活性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Zn富集,平均含量可达457 mg/kg,80%的土壤样品超过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CaCl2提取态Zn含量平均值为0.92 mg/kg,平均提取率仅为0.26%,说明研究区土壤Zn的生物活性低,且随着pH升高而降低。EDTA提取态Zn的平均含量为12.7 mg/kg,平均提取率为2.74%,潜在有效态比例也较低。活性态在潜在活性态中占比为7.63%,活化潜力较大,且随着土壤pH的升高而降低。研究区土壤溶液中Zn∶Cd比较低,可能有利于植物对镉的吸收。开展土壤Zn活性的研究,对理解复合污染区土壤镉的活性变化及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8.
三峡贯通一直是长江演化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古分水岭位置长期备受争议。本研究基于3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以长江三峡万州-宜昌河段及其17个子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形分析、χ分析等方法,计算和分析了该地区的地形起伏、河道陡峭指数、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和河流裂点等参数,综合讨论了三峡地区水系特征及古分水岭位置。χ-plot、面积高程积分结果表明三峡地区的河流基本处于非均衡状态,大多数河流都处于壮年期。三峡地区44个裂点主要分布在海拔200~800 m范围内。在巫山东侧水系中只发育一期低海拔坡断型裂点(200~600 m),而其西侧水系中普遍存在两期坡断型裂点(200~600 m,800~1 200 m)。并且巫山地区χ值最低、子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最高(>0.6),表明该地区河流侵蚀能力最强、流域最年轻。以上数字地貌特征指示巫山地区可能曾是三峡的古分水岭。本结论有助于认识三峡地区水系和地貌演化历史,并为进一步研究三峡贯通问题(如贯通时间、贯通方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