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4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75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01.
分析半无限大物体的传热过程,提出线性化的传热计算方法并编制了计算子程序,将子程序嵌入传热子模型为有限厚墙体的《高层建筑火灾烟流运动特性预测软件》,利用实例分析比较了两种传热计算方法对火灾网络模型求解精度和求解速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3个节点的简单建筑,半无限大传热子模型与有限厚模型的室温计算最大偏差不超过5%,而计算机耗时约减少了1/3。该研究的结论对《高层建筑火灾烟流运动特性预测软件》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及其市场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2.
李哲  郭劲松  方芳  高旭  盛金萍  周红  龙曼 《环境科学》2010,31(2):301-309
三峡水库支流回水区富营养化和水华近年来备受关注.通过对库区小江流域回水区段蓝藻群落组成及丰度的监测研究发现,2007年5月~2008年5月小江回水区共鉴定出蓝藻15属,40种,其细胞密度均值为(23.50±10.30)×105cells.L-1,占藻类总密度的24.1%,生物量均值为(768.70±287.40)μg.L-1,占藻类总生物量的8.9%.蓝藻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末夏初为蓝藻的繁盛期,盛夏后蓝藻丰度逐渐下降,并在冬季达到全年最低水平.鱼腥藻、平裂藻、束丝藻、席藻、微囊藻是常见蓝藻,它们的细胞密度总和约占蓝藻细胞总密度的79.1%,生物量总和约占蓝藻总生物量的77.6%,是小江回水区蓝藻的优势种群.对蓝藻丰度和营养物、温度、透明度、真光层深度等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小江回水区蓝藻生长对无机态氮、磷的吸收利用显著,且蓝藻生长摄取硝态氮可能比利用氨氮更加明显.温度升高、水下光学透射性能下降有利于蓝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结合研究同期水文、气象条件的观测结果,发现在降雨、径流的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江回水区氮、磷营养物同泥沙一起输入水体,为蓝藻生长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受泥沙颗粒的影响,水体混浊度提高而真光层深度减少,蓝藻自身对低光照、高浊条件的敏感性及其悬浮生长机制促其能够在上层水体大量生长并形成优势.  相似文献   
203.
三峡蓄水对小江CODCr、NH3-N及TP纳污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蓄水后的高水位条件下,长江支流小江回水区水域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流速减小,水域污染物浓度本底值发生变化,水环境参数与天然河道相比改变很大,纳污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根据小江水功能区划及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分析计算蓄水前后CODCr、NH3-N及TP纳污能力总量的逐月值和年总量.结果表明:每月的CODCr、NH3-N、TP的纳污能力受流量、流速、水位和水质控制目标的影响,蓄水后每年CODCr纳污能力总量减少约20.59%,NH3-N的纳污能力总量减少约22.22%,TP的纳污能力总量减少约23.08%.小江回水区水域纳污能力减小是蓄水后富营养化现象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4.
游离氨对稳定生物亚硝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稳定亚硝化期亚硝化菌的竞争优势形成以后,它对FA的变化不是非常敏感,游离氨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亚硝化的竞争环境。稳定亚硝化期的两类硝化菌所表现出的反应活性与系统中两类硝化菌在FA抑制环境中竞争所形成的优劣态势关系紧密。将稳定亚硝化期的平均FA浓度维持在7~10mg/L左右是合适的,FA大于15mg/L以后会对亚硝化菌形成抑制。亚硝化系统中即使通过各种途径抑制硝化菌的活性,也不能使其被完全抑制或消除、洗出。当抑制作用减弱或环境条件适宜时硝化菌很快就能恢复活性,杆状絮体是良好亚硝化现象的特征污泥相。  相似文献   
205.
关于如何评价土壤磷素的流失引起的环境风险这一课题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重点探讨了面向环境学意义的用于土壤磷素流失风险分析的常用指标与表征方法.  相似文献   
206.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纯TiO2、TiO2-SiO2、V5+/TiO2-SiO2光催化剂,并分别负载于玻璃纤维布上,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比表面及孔隙度(BET)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以甲醛的降解率来评价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玻璃纤维布预处理方式、TiO2与SiO2的复合配比、V的掺杂量、煅烧温度对纳米TiO2的光催化活性有影响。V5+/TiO2-SiO2复合光催化剂比表面积为143.74 m2/g,晶粒粒径为16.9 nm。  相似文献   
207.
三峡小江回水区磷素赋存形态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方芳  李哲  田光  郭劲松  张超 《环境科学》2009,30(12):3488-3493
磷被普遍认为是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但河道型的三峡水库支流回水区在变化的水动力条件下磷的季节变化有其独特性.对2007年3月~2008年3月三峡小江回水区磷素的跟踪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期间小江回水区总磷(TP)平均浓度为(61.7±2.7)μg·L~(-1),虽然各采样断面磷浓度差异不大,但其季节变化明显,大体上冬季最高、夏季较高、春季次之、秋季较低.颗粒态磷占TP平均浓度的54.05%,是TP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同期对叶绿素a、悬浮无机颗粒物、悬浮有机颗粒物、河口流量、河口水位等主要环境变量的跟踪观测结果发现,颗粒态磷以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或同矿质相结合的无机形态为主,并在降雨、径流的作用下进入水体使水中TP含量增加,该现象在低水位运行状态下更加明显.而在高水位运行条件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使磷素赋存形态向溶解态形式转变.小江回水区藻类生长对溶解性磷酸盐的生物利用过程十分明显,溶解性磷酸盐浓度同叶绿素a显著负相关.TP亦同叶绿素a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降雨、径流强度的加大及水位的降低虽然带来丰富的营养物,但亦使河道型的回水区水体更新周期缩短;而悬浮颗粒浓度升高导致的水体光学透射性能的下降以及洪水脉冲带来的不稳定的生长环境却阻碍了浮游植物的进一步生长和繁盛,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小江回水区TP-Chla负相关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8.
为探讨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类化合物的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及其化学结构变化,首先测定DON、溶解性有机炭(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NH4+-N和UV254等指标以及与氯反应前后DON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并采用气相色谱测定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质量浓度,最后应用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与氯反应前后的水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中DON、DOC、UV254和NH4+-N分别为2.47mg·L-1、14.45 mg·L-1、15.88 m-1和5.42 mg·L-1,DOC与DON比值[m(DOC)/m(DON)]为5.85 mg·mg-1,SUVA为1.09L·(m·mg)-1;与氯反应后,小相对分子质量(Mr<6 000)DON所占比例由70%提高到78%,大相对分子质量(Mr>20 000)DON所占比例从21%降到14%,占较小比例的中等相对分子质量(Mr6 000~20 000)DON基本不变;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中一氯一溴乙腈(BCAN)质量浓度最大为6.887μg·L-1,三氯乙腈(TCAN)质量浓度最小仅为0.217μg·L-1;与氯反应前,水样的红外光谱出现6个主要吸收区域分别在3 500~3 400、2 260~2 200、1 700~1 640、1 500~1 450、1 150~1 100和850~800 cm-1;与氯反应后水样的红外光谱在1 380~1 350 cm-1和600~550 cm-1增加两个吸收区域;三维荧光光谱证实,与氯反应前后水样中变化与3个主要特征峰有关,分别代表色氨酸类蛋白质、芳香族类蛋白质和富里酸类等物质.  相似文献   
209.
一种改进的MSBR工艺脱氮除磷性能的仿真模拟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6池MSBR工艺除磷效果不佳和污泥上浮问题,通过新增厌氧池、调整浓缩池位置对其进行改造,提出了一个改进的7池MSBR工艺.应用活性污泥2号模型(ASM2)分别对两种工艺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工艺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性能.在此基础上对7池MSBR工艺开展了实验室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新工艺对耗氧有机物(以COD值计)、NH2.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4.2%、81.4%和88.7%,脱氮除磷效率均高于有关献报道的6池工艺.新工艺妥善处理了脱氮除磷等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因而强化了除磷脱氮能力.试验结果与模型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活性污泥模型对新工艺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10.
为了探讨修复微污染河水的潜流湿地中植物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及其生长变化,在野外条件下构建2座分别栽种菖蒲和空心菜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并以未栽种植物的湿地作空白。分析了湿地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考察了湿地中植物的生物量、根系活力和氮磷含量的变化。植物湿地中污染物净化效果优于空白湿地,菖蒲和空心菜湿地对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1.1%和57.5%,31.5%和39.7%,24.7%和25.5%,20.4%和20.7%。实验结果表明,湿地中菖蒲的根系鲜重是空心菜的4.2倍,但其根系活力低于空心菜。2种植物均可在湿地中正常生长,但受湿地中营养盐浓度的限制性影响,移栽后的植物组织氮磷含量与移栽前相比下降了11.8%~20.3%。植物在净化微污染河水的潜流人工湿地中对N、P的去除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