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60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299篇
基础理论   182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文章结合两高关于渎职司法解释,探讨环境监管人员的依法履职。首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解释》关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等9个方面的内容,并就失误、失职、渎职和徇私舞敝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与鉴别,最后重点论述了环境监管人员在环境监管与应急管理工作中环境监管失职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以及企业涉嫌污染环境罪的定义、主体、时效等适用《解释》的情况,并对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认定和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12.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湖南双季稻稻田不施氮(NN)、当地常规(FP)、高产高效(YE)、再高产(HY)、再高效(HE)5种不同栽培模式下温室气体(CH4、N2O)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CH4累积排放量变化为(206.5±37.5) kg· hm-2(FP,早稻)~(490.5±65.7) kg·hm-2(HE,晚稻),N2O-N累积排放量变化为(0.08±0.05) kg·hm-2(NN,早稻)~(0.326±0.15) kg·hm-2(HY,晚稻).不同栽培模式对CH4和N2O的排放都有显著影响(p<0.05).HE模式CH4排放显著高于其他模式62%~ 87%(p<0.05),尤其是晚稻季节;除NN模式外,其他4种模式间N2O排放差异不显著.冬季休闲期也是CH4和N2O排放的重要时期,分别占全年排放量的9.7%~19.7%和42%~ 62%.CH4主导了稻田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综合温室效应,在各模式中均占95%以上.施氮肥提高了作物产量,降低了温室气体强度(GHGI).在5种模式中,YE和HY模式温室气体强度较小,HY模式下仅为(0.97±0.16) kg·kg-1(以每kg产量排放的CO2当量计).因此,与FP模式相比,YE和HY模式既能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也能减缓温室效应;但HE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较高,在实际应用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13.
中国光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光环境及光污染的特点、危害,并对我国现行的光环境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了研究,在分析美国、英国等光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光环境管理体系中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光环境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14.
稻田土壤长期的淹水厌氧环境有利于反硝化作用的进行,是导致N2O大量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稻田土壤N2O排放特征的相关研究已有不少,然而关于稻田土壤N2O的消纳能力及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应答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淹水水稻土原状土柱(0~5 cm)为研究对象,在土柱底部输入外源N2O气体,系统监测所添加外源N2O通过土柱的浓度及关键土壤因子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分析nosZ-I型功能种群组成的演替规律,以期揭示淹水水稻土N2O的消纳能力及nosZ-I型功能种群的应答机制.结果表明,外源N2O输入后约97.39%扩散进入土柱,逸散出土表的N2O占0.72%~7.75%,达到排放高峰后被土壤继续消耗,培养192 h后外源N2O处理比对照多消耗67.10% N2O,N2O消耗速率提高144.2%.同时,NH4+-N、NO3--N和DOC分别多消耗了19.65%、16.29%和8.41%.N2O输入192 h后nosZ-I的群落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其种群组成发生显著改变:优势菌株OTU5004、OTU5065、OTU960和OTU1282(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其中OTU5004菌株相对丰度比初始样和CK升高7.30%和4.63%,非优势菌株OTU5265(Azoarcus sp.)比初始样和CK升高0.33%和0.15%.上述结果表明,0~5 cm深度渍水水稻土壤具有很强的N2O消耗能力,外源N2O添加使N2O消耗速率明显加快,提高了淹水水稻土壤对N2O的消纳潜力,促进碳氮转化和nosZ-I群落组成变化,这将为降低大气N2O排放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515.
抗生素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与滥用,造成环境中抗生素的长期持续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危害.文章系统性地总结了抗生素在典型环境中(水体、土壤、空气、食物等)的残留状况,分析了环境中残留抗生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探讨了物理、化学与生物技术等目前抗生素污染治理技术进展;最后,从抗生素污染效应与多学科交叉的定量研究、绿色高效的治理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建议,从政策管理方面指出了在抗生素源头控制与减排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文章对于深入认识与防控环境中抗生素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16.
〖HTSS〗洞庭湖土壤镉污染严重,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L.)是在洞庭湖湿地新发现的一种对镉具有较强富集能力的优势植物,已证实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镉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和潜能,将来可作为洞庭湖土壤镉污染的理想修复材料。以南洞庭湖Cd污染土壤为栽培基质,分别在蒌蒿幼苗期、成株期添加EDTA等7种螯合剂和调控物质,研究了不同添加物对蒌蒿生长状况及Cd富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EDTA、EDTA、DTPA等3种螯合剂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蒌蒿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但增加了土壤中有效态Cd的含量,使蒌蒿茎叶中Cd的富集浓度分别上升了35.5%、984%、421%,可显著提高蒌蒿的修复效果;生石灰的添加则使土壤有效态Cd明显减少,抑制了蒌蒿对Cd的富集;有机腐殖质和复合肥的施加虽促进了蒌蒿生长,但未对其富集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幼苗期施加调控物质,在植株生物量、Cd富集浓度及土壤有效态Cd含量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均大于成株期  相似文献   
517.
农村是农民生存和农业发展的基地。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农民的健康生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长久稳定。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指出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18.
论述了高等学校作为享有独立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在面临扩招的发展机遇和资金“瓶颈”制约的情况下,运用负债融资筹措资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根据负债融资要求按期偿还和具有使用上的时间性特点,提出了建立高校财务预警线的设想,阐明了加强贷款管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519.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无公害农产品在我国的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并指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20.
稻谷替代玉米饲喂肉鸭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 3 60只番鸭 ,随机分成 4组 ,分别饲喂玉米、稻谷替代玉米和添加二种不同预混料的日粮 ,四个试验组( 1、2、3和 4组 )的饲料组成分别是 :基础日粮 + 65 %玉米 +预混料Ⅰ ;基础日粮 + 2 6%玉米 + 3 9%稻谷 +预混料Ⅰ ;基础日粮 + 2 6%玉米 + 3 9%稻谷 +预混料Ⅱ与基础日粮 + 65 %稻谷 +预混料Ⅱ。研究饲料的各种营养成分对番鸭生长性能、消化代谢的影响及其排泄物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稻谷部分或全部替代玉米 ,同时添加自配预混料(Ⅱ ) ,对肉鸭生长速度、饲料报酬没有明显 (P >0 .0 5 )的影响 ;但能显著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可提高蛋白质的吸收率 13 .0 9%和 17.14 % ,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提高 3 .82 % ( 3组与 2组比 ) ;磷的存留率分别提高 15 80 .4 7%(P <0 .0 1)与 3 647.4 6% (P <0 .0 1) ;分别提高钙存留 3 2 8.81% (P <0 .0 1)与 5 0 7.61% (P <0 .0 1) ;减少粪便排泄物量 2 .2 6%与 7.69% ;显著降低有害物对环境的影响 ,使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硫化氢与氨气分别降低 16.81%与 4 3 .4 9%( 3组与 2组比 )。有利于当地饲料资源的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完全用稻谷代替玉米的情况下肉鸭仍可获得良好的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