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60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299篇
基础理论   182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一株苯酚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响应面法优化其降解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从某化工厂污水处理车间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YH8.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BIOLOG细菌自动鉴定系统、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菌株YH8,鉴定菌株YH8为Acinetobacter guillouiae.在苯酚浓度低于1200 mg·L-1,温度为26~34℃,pH为7.0~10.0时,菌株YH8培养60 h对苯酚的降解率达70%以上.运用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苯酚降解的最适外加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山梨醇和NaNO3,最适温度为30℃,最适初始pH为9.0,最适接种量为5%.为了提高菌株YH8的降解率,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评估并筛选出影响苯酚降解的3个关键因素为初始pH、苯酚浓度、山梨醇浓度.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以上3个因子的最大响应区域,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确定其最优降解条件为初始pH 9.26、苯酚浓度1163.63 mg·L-1、山梨醇浓度7.81%、接种量5%、NaNO_3浓度2%、温度30℃、培养时间96 h,在此条件下苯酚降解率可达98.95%.苯酚降解酶活性及酶定域实验表明,菌株YH8相关降解酶为胞内酶,且苯酚可诱导苯酚羟化酶(LmPH)和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_(12)O)的合成.通过降解酶特异性引物从菌株YH8扩增得到LmPH和C12O基因片段,经质粒检测和消除实验发现菌株YH8相关降解基因位于质粒上.此外,菌株YH8能耐受高浓度NaCl和多种重金属离子,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82.
在当前农村环境的治理中,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模式一直是农村环保不断探索的问题.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地调研,对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现状、常见处理工艺进行了分析.根据当前实际应用情况,选定了四种典型农村生活污水技术模式,以及对模式选择有影响的六个主要因素,按照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首选方案为"A/O+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与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实际状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83.
北京市夏季空气微生物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着重研究了夏季空气微生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比较分析了北京市空气微生物粒度分布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空气细菌、空气真菌和空气放线菌的粒度分布特征各不相同, 并且不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空气细菌呈偏态分布,大于2.0 μm的粒子约占总数的80.0%,小于1.0 μm的粒子最少,约占9.0%.空气真菌呈对数正态分布,1.0~6.0 μm的粒子约占70.0%,小于1.0 μm的粒子最少,约占5.0%.空气放线菌粒度分布与正态分布恰好相反,大于8.2 μm和小于1.0 μm的粒子约占60.0%;3.0~6.0 μm的粒子最少,约占10.0%.此外不同功能区优势真菌粒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枝孢属(Cladosporium),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粒度主要分布在F3,F4和F5(1.0~6.0 μm)中,约占总数的85.0%,呈对数正态分布.而交链孢属(Alternaria)和无孢菌(nonsporing)主要分布在前4级(>2.0 μm),分别约占总数的90.0%和75.0%,呈偏态分布.在过去1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空气微生物粒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化,但是空气真菌粒度分布的峰值由原来的3.0~6.0 μm降低到2.0~3.0 μm.  相似文献   
84.
文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选取区域物质总需求、区域过程总排放、区域总排放等指标,对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进行核算,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洲区域物质总需求、区域总排放年均递减率在7%以上,资源使用密度、单位GDP物质排放年均分别减少10.3%、11.4%。说明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开始升级,环境朝着利好方向发展。(2)隐藏流在各类相关指标中占有比例较高,占区域总排放的比例年均高达98%。说明推行减量化生产,提高物质利用率,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已迫在眉睫。(3)物质排放强度地域差异明显,惠州、肇庆、中山、江门历年均低于珠江三角洲平均水平,深圳、东莞远高于平均水平;IPAT分析显示,A呈上升趋势,T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总体来看,珠江三角洲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大的潜力,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5.
为全面发挥安全生产政策对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作用,基于间断均衡模型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安全生产政策变迁过程,并提出将其划分为3个均衡期和2个间断期。研究结果表明:在政策目标的转换下,我国安全生产政策变迁先后历经“生产安全”、“安全发展”与“总体安全”3个阶段的深刻调整。决策主体注意力分配、焦点事件持续冲击与地方政府创新供给利用改变政策场域而影响安全生产政策变迁,分别呈现“原动力”、“驱动力”与“拉动力”的作用机制,具有典型的中国情境。研究结果可为廓清中国安全生产政策变迁机制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86.
87.
镉和乙草胺对少根紫萍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合毒性实验在水环境污染评价中非常重要.本文以少根紫萍(Spirodela Oligorrhiz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重金属Cd和除草剂乙草胺对少根紫萍生长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Cd、乙草胺及对少根紫萍的96h-IC50分别为4.77mg/L和6.95mg/L,在浓度1:1的情况下,Cd与乙草胺共存对少根紫萍的96h-IC50为1.41mg/L,采用Marking相加指数法求得相加指数AI为1.00,大于零,为协同作用.同时,随着Cd、乙草胺处理浓度的增加,少根紫萍叶绿素a的浓度下降,其中Cd对叶绿素a的影响大于乙草胺,复合污染对叶绿素a的影响明显大于单一污染,也表现为协同作用.另外,本文还对少根紫萍生长抑制试验进行了探讨,建议使用植物体数和重复间的偏差作为衡量试验质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88.
采用盆栽植株和外源Cd胁迫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生长期蒌蒿植株根、叶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及MDA含量进行测定,以揭示蒌蒿在Cd胁迫下的抗氧化机理和耐受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d胁迫对上述生理指标均有显著影响:≤20mg·kg-1的Cd处理可使幼苗期植株器官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16.5%~19.1%,100mg·kg-1的Cd含量水平则导致其含量减少近30%,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植株的生物量积累关系密切;3种酶活性在0~10mg·kg-1的Cd处理下未显示出明显变化,幼苗期植株CAT、POD活性在10~80mg·kg-1的Cd胁迫下增加明显,高于此浓度范围则使酶蛋白受到破坏而失活,中等含量水平(≤40mg·kg-1)的Cd处理经过长时间作用可使植株逐渐适应胁迫环境,胁迫强度较大的Cd处理可显著提高SOD酶的活性;Cd胁迫过程中植株MDA积累量不断增加。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强在蒌蒿植株耐受Cd胁迫方面能起到较好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89.
李洁  盛浩  周萍  张杨珠 《生态环境》2013,(11):1780-1784
土壤活性碳组分是土壤健康变化的指示器。选取湘东丘陵区3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紫色土、板岩红壤和花岗岩红壤),研究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剖面分布规律,并分析POC、DOC与土壤有机碳(SOC)、土壤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剖面POC、DOC质量分数分别介于0.29~3.87g·kg。和15.01~311.34mg·kg^-1,随剖面加深而大幅降低。土壤剖面POC储量介于8.61一16.54t·hm^-2,以花岗岩红壤最高,板岩红壤最低;而DOC储量介于380.76~1184.83kg·hm^-2,以板岩红壤最高,紫色土最低。POC占SOC的比例(POC/SOC)介于6.42%~46.25%,其中紫色土和板岩红壤POC/SOC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花岗岩红壤则完全相反。DOC占SOC的比例(DOC/SOC)介于O.35%~3.02%,其中紫色土DOC/SOC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板岩红壤与花岗岩红壤DOC/SOC则以B层最高。由此可见,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类型,碳库质量和脆弱程度不一。从维持地力和环境健康的角度,应对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制定不同的开发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90.
为了指导高CO2浓度条件下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合理施氮、创建油菜高产高效以及进一步探明油菜氮代谢的调节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微区试验,研究2个油菜品种(沪油15-33号和742-2)在2个CO2浓度水平(自然CO2摩尔分数400μmol·mol-1和高CO2摩尔分数(800±20)μmol·mol-1)和2个氮素水平(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氮素同化酶(NR和GS)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及油菜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高CO2浓度会提高NR和GS活性;在氮素处理的影响方面,NR活性的变化与油菜的品种和生育时期不同有关: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品种A在各时期的施氮处理的酶活性高于不施氮处理;品种B只在抽薹期的施氮处理低于不施氮处理,其他时期则升高;对于GS酶活性,在自然CO2浓度条件下施氮会提高GS酶活性,高CO2浓度条件下施氮则降低其活性(苗期除外)。CO2浓度升高会降低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盛花期除外);在正常CO2浓度下,增施氮肥会提高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而在高CO2浓度下,增施氮肥会降低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CO2浓度升高和增施氮肥都会提高油菜地上部干物质量与氮素累积量,油菜干物质量与氮素累积量总体上与上述测定指标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