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60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淮河上游的毛集河口发现了夹有一套淮河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层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对剖面进行详细观察、分层和取样,并对样品做粒度和化学元素分析,通过OSL测年进行控制点断代,进一步对该流域洪水事件与全球厄尔尼诺现象进行对比。结果认为:自8500a以来,在淮干上游至少发生了6次特大洪水,与厄尔尼诺现象有明显的响应关系。通过对沉积物不同粒级的组分含量对比,认为SWD在粗粒级范围为优势组分,而黄土古土壤在细粒级范围为优势组分,据此可以有效地对古洪水沉积物层加以识别。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剖面不同沉积单元上化学元素呈现出鲜明差异,表现为在SWD中SiO2和Th明显贫化,Fe2O3、CaO、MgO、P、V、Sr、Nb富集,Al2O3、Na2O、K2O、Cr、Zn、Rb在剖面各地层单元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区别,通过地球化学元素的富集或贫化特征亦可以很好地识别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层。通过对古洪水沉积物的识别得到了全新世以来淮河上游特大洪水信息,也一定程度上能够从沉积学角度佐证在该流域特大洪水的发生与全球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2.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风险增加,这必将影响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基于RS和GIS相关技术,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和空间冲突3个方面,采用NPP定量指标评价法、空间冲突测度评估法和析取运算法,对陕北生态环境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重要性-敏感性-冲突性"框架下,辨识陕北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提出一定管控建议。结果表明:(1)陕北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主要分布于陕北南部的黄龙山、子午岭地区、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北部榆林市境内的毛乌素沙漠敏感区。(2)延安市南部生态高价值与高敏感性并存,同时是空间冲突热点区,生态风险高。(3)延安市空间冲突水平相比于榆林市较强烈。能源开采活动、地形起伏、道路扩张及(生态工程)地表破碎性影响,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和风险。"重要性-敏感性-冲突性"框架的构建可为生态保护提供新思路,客观辨识出生态重点保护区域,对协调城镇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及政策参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3.
陕北风沙区生态环境退化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在检林地区生态功能演化的过程中,强烈的人文过程在潜在的自然因素基础上对生态环境退化发挥了显著作用,区域文化在生态退化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影响。通过对区域文化在榆林地区景观生态历史演变与景观生态建设中的影响分析,认为区域人文环境建设是遏制榆林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的关键途径之一,景观生态文化建设是区域文化响应的重要方式,其重点内容包括:①树立正确的景观生态建设观。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生态系统,而且还注重于景观格局及其各要素间的功能联系,合理的景观管理措施可以使生太系统恢复到以前或与之相近的状态;②普及生态科学,消除知识贫困,强化“居安思危”的社会心理;③完善景观生态建设的政策与制度;④建立景观生态建设产业体系,促进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与经济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04.
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黄土高原111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逐日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Sen's斜率估计和小波周期等方法分析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小波交叉功率谱分析方法对影响区域气候的环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黄土高原1961—2018年平均...  相似文献   
105.
陕西省PM2.5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PM2.5是导致中国多省市发生灰霾的罪魁祸首,明确其时空分布规律,厘清其影响因素对灰霾的综合治理意义深远.基于陕西省2015年50个监测站点的PM2.5浓度数据,采用空间数据统计方法、克里金插值法以及Morlet小波分析法对陕西省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来探讨PM2.5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陕西省PM2.5浓度整体呈"冬高夏低、春秋居中"的季节性变化规律,"U型"起伏的月变化规律,周期性脉冲波动型的日变化规律以及"W型"起伏的时变化规律;②陕西省PM2.5浓度呈"北部低,中南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空间集聚性显著.不同季节的高值区均集聚于海拔相对较低的关中盆地内部城市.这与盆地内部空气不易扩散,静稳天气出现频率较高,易出现逆温现象密切相关;③影响陕西省PM2.5浓度最大的指标层是PM2.5污染来源(权重值为0.49),其次是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权重值为0.37),气象与地形因子影响最小(权重值为0.15).不同城市各指标层的综合关联度差异较大.④各指标因子与PM2.5浓度均为强度关联.降水量、机动车保有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建成区面积、人口密度和人均GDP是影响陕西省PM2.5浓度的主要因子,影响各城市PM2.5浓度的主要因子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研究显示,人类活动对陕西省PM2.5的影响显著,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相关指标(如人口、机动车、能耗、工业总产值等)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加大PM2.5来源的多样性以及相关污染物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06.
黄越  赵振斌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6):1029-1042
景观变化是国内外地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现有研究方法对景观变化所带来社会效应的解释能力还相对欠缺。论文以丽江市束河古镇为案例地,采用了一种地理分析与社会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PPGIS和半结构访谈进行调查,共获得300套访谈问卷与填图以及景观变化感知空间点数据1 614个,基于质性分析和空间分析揭示案例地居民复杂感知内容及其空间特征。文章主要探讨了在社区景观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居民感知的景观变化类型、空间格局以及感知景观变化与实际物质景观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通过访谈调查获得的感知景观变化内容复杂,但存在环境变化、农田房屋利用变化、生活空间变化、经济变化的主体结构;2)感知景观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斑状或带状分布,与社区主要景观节点、居住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源的分布位置相关联;3)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利用形态变化对感知变化的影响同等重要,利用方式改变所承载的社会构成变化为解释景观变化社会效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7.
黄小刚  赵景波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0):3611-3620
基于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40个城市的监测数据,利用空间内插、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等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O3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O3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8.8%,O3已成为造成长三角城市群空气污染的仅次于PM2.5的重要污染物;夏、春、秋、冬季O3浓度依次递减,由于梅雨的影响,O3月均浓度变化曲线呈M型分布,2个峰值出现在5月和8月,谷值出现在6月;O3超标主要发生在4~9月,超标天数占全年的98.1%,月均超标天数比例为17.3%;O3浓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大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过杭州和马鞍山的直线可将长三角城市群O3浓度划分为高值区和低值区,杭州-马鞍山线以东是O3高污染城市聚集区,尤以环太湖经济圈最为严重.O3浓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格局大体一致;O3浓度具有空间集聚规律,4~7月O3热点集中分布在环太湖经济圈至上海区域,受东南季风加强的影响,8~9月热点西移至以南京为中心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8.
东北地区臭氧浓度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研究了2016年东北地区O3浓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规律,揭示了气象因素和前体物对东北地区O3浓度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O3-8 h-P90分布整体呈南高北低的态势,O3浓度的高值区及超标天数比例较高的地区都集中分布在环渤海地区的沿海城市;气温是影响O3年均浓度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随着气温的变化,O3年均浓度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空间分异不明显-南高北低-空间分异不明显的演变特征;前体物是核心城市形成局部O3污染的主要原因,其影响力的大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光化学反应越强,前体物的正向影响力越大,温度越低,光化学反应越弱,化学性质活跃的前体物对O3可能起消耗作用.  相似文献   
109.
UV/PMS降解水中罗丹明B的动力学及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紫外(UV)活化过硫酸氢钾(PMS)产生强氧化性硫酸根自由基(SO_4~·-)降解人工染料罗丹明B(RhB).考察了溶液初始p H、氧化剂剂量、RhB初始浓度、天然有机物(NOM)、Fe~(2+)浓度、自由基淬灭剂(甲醇和叔丁醇)及水体中常见阴离子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探测反应体系中生成的无机阳离子及小分子有机酸的种类和浓度.结果表明,降解反应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其降解速率受到溶液初始pH的显著影响,当溶液酸性越强或碱性越强时,RhB的降解效果越好,且酸性条件下降解效果优于碱性条件.同时,加大氧化剂剂量及降低底物浓度也会对RhB的降解起促进作用.体系中投加过渡金属Fe~(2+)可显著促进RhB的降解效果,当Fe~(2+)与PMS的浓度比为1∶1时,降解效果最佳.水体中的NO_3~-对RhB的降解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H_2PO_4~-、C_2O_4~(2-)、Cl~-和NOM则对RhB的降解有抑制作用.采用离子色谱分析了UV/PMS体系降解RhB所产生的NH_4~+,以及甲酸、乳酸、乙酸和草酸,推测RhB在UV/PMS体系中的降解主要是通过共轭结构的破坏、N-位脱乙基并伴有苯环结构的破坏进行的.综合分析表明,UV/PMS工艺可有效运用于罗丹明B污染水体的修复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0.
景观变化是国内外地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现有研究方法对景观变化所带来社会效应的解释能力还相对欠缺。论文以丽江市束河古镇为案例地,采用了一种地理分析与社会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PPGIS和半结构访谈进行调查,共获得300套访谈问卷与填图以及景观变化感知空间点数据1 614个,基于质性分析和空间分析揭示案例地居民复杂感知内容及其空间特征。文章主要探讨了在社区景观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居民感知的景观变化类型、空间格局以及感知景观变化与实际物质景观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通过访谈调查获得的感知景观变化内容复杂,但存在环境变化、农田房屋利用变化、生活空间变化、经济变化的主体结构;2)感知景观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斑状或带状分布,与社区主要景观节点、居住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源的分布位置相关联;3)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利用形态变化对感知变化的影响同等重要,利用方式改变所承载的社会构成变化为解释景观变化社会效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