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63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王凯荣  龚惠群 《生态环境》2006,15(6):1197-1203
采用分阶段加镉水培试验,对杂交水稻“威优1126”和常规水稻“浙辐802”不同生育期对Cd胁迫的生长反应及其对Cd吸收、积累与分配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对Cd胁迫的反应因生育期不同而异,幼穗分化之前(前期),镉毒害主要表现为降低光合生产力;幼穗分化至抽穗期(中期)主要抑制幼穗的分化与发育过程;抽穗之后(后期)主要阻碍碳水化合物和NP养分向穗部迁移和转化。从对产量形成影响来看,幼穗分化—抽穗期是水稻对Cd胁迫反应最敏感时期。水稻吸Cd速率为中期>后期>前期。糙米中Cd的含量受水稻植株吸收Cd的总量和茎叶Cd向籽粒转移效率的双重影响。杂交稻对Cd的吸收能力与常规水稻相近,但Cd在地上部分累积的比例比常规水稻高4.9%~21.8%,籽粒部分的镉与茎叶部分镉的比例比常规稻高49%~95%,糙米Cd含量比常规稻高33%~72%。从减产效应和对稻米卫生品质损害来看,杂交水稻对环境Cd污染比常规水稻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72.
本文基于1997-2016年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实证分析了区域财政自主能力作用于碳经济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在财政自主能力影响碳经济绩效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在高分权地区,财政自主能力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碳经济绩效的增长;在低分权地区,财政自主能力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并对碳经济绩效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农产业占比与非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省(区、市)域,财政自主能力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对碳经济绩效产生更强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论能够对地方政府从自身财政自主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和环境优化的协同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3.
为了研究不同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与输入效率,通过盆栽试验,采用13C-CO2脉冲标记法,定量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内光合碳在水稻-(根际/非根际)土壤系统中的分配及其对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13C-CO2脉冲标记6 h后,水稻地上部、根系和根际土中13C的丰度最大值均出现在分蘖期,分别达到1 864.7‰、842.6‰和-8.2‰,显著高于后3个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这4个生育期水稻光合13C在地上部的分配比例依次增加,而在根部和根际土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减小;不同生育期水稻光合13C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总回收率为72.0%~81.0%,在籽粒中的回收率由1.8%逐渐增至40.3%,在根部和土壤中的回收率逐渐下降,表明水稻生育前期光合作用更强,能够向地下部快速输入“新碳”.水稻生长至成熟后,茎叶中光合13C的分配比例由61.0%~93.1%降至32.8%~74.1%,而在籽粒、根部和根际土中的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1~2倍,表明水稻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光合碳向籽粒和地下部传输.根际沉积效率随水稻的生长逐渐由分蘖期的11.0%降至灌浆期的4.1%;光合碳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也逐渐减低,而且对根际土的贡献显著大于非根际土,表明水稻生长速率决定了光合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而水稻根际沉积效应是根际土壤有机质获得较高光合碳贡献率的主要原因.该研究进一步量化了水稻生长期间光合碳的分配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有助于深入开展水稻土有机质积累持续机制与固碳潜力研究.   相似文献   
74.
为研究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中各影响因素的结构关系及其重要程度,以2006—2012年162起事故数据为样本,借助贝叶斯网络进行事故影响因素间关系分析及概率推理。网络结构由D-S证据理论综合专家意见得出,并依据条件独立检验实施了修正;表征影响因素对事故影响程度的后验概率由EM算法学习并进行推理得到。研究结果描述了事故影响因素间复杂的作用关系,推理分析表明,最重要的3个直接因素依次为人的因素(0.558)、运输车辆和设备(0.318)、危险化学品包装及装卸(0.212),且目前降低运输事故的应对措施重点应放在对人的失误及运输企业的管理上。  相似文献   
75.
为了解青岛市不同功能区居民的汞暴露情况,在青岛市城阳区、李沧区、崂山区和即墨市收集223名居民的头发样品,发汞含量用冷蒸气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表明,青岛市不同功能区居民的发汞质量比范围为0.02~28.75 mg/kg,均值为0.06 mg/kg.在223份样品中,有23份发汞质量比超过了美国环境保护局制定的1 mg/kg的限值,占总数的10.31%,说明青岛市存在人群发生汞暴露的健康风险.即墨市和李沧区居民的发汞质量比高于城阳区和崂山区居民的发汞质量比.在各影响因素中,发汞质量比与性别、食鱼频率没有相关关系,与年龄成正相关关系,有饮酒习惯的居民的发汞质量比明显高于没有饮酒习惯居民的发汞质量比.  相似文献   
76.
碳氮比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静态小试装置,考察了低、中、高3组不同进水COD/N(2,5,10)对系统中氮、磷及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C/N的变化对COD的去除率影响不大,平均去除率达到94.6%。TN的去除率随着COD/N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在C/N=5时达到63.8%,继续提高COD/N,TN的去除率变化不大。NH4+-N去除率随着COD/N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碳源的增加,释磷菌能够从进水中获得充足的碳源,从而可以比较充分地释磷,因此,磷的去除率随COD/N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77.
表面活性剂淋滤对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纵向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表面活性剂的去离子水为对照、设置1倍(1 CMC)和2倍临界胶束浓度(2 CMC)浓度,研究了单一和混合表面活性剂,包括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曲拉通X-100(TX-100)对人工污染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纵向迁移的影响,土柱中上层为PAEs污染土(3 cm),下层为清洁土(20 cm)。CTAB和SDBS在2 CMC时、TX-100为1 CMC时可增强污染土中PAEs的纵向迁移,其中DMP和DEP有无表面活性剂均可发生迁移,在相同表面活性剂条件下,延长老化时间对污染土中PAEs的迁移产生一定的影响。CTAB和SDBS在2 CMC时,清洁土中PAEs总含量较低,但TX-100在1 CMC时较低。清洁土中PAEs总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当老化时间较短时,土壤有机质对PAEs在清洁土柱的迁移影响较小,老化时间的延长对清洁土中的PAEs迁移影响较大。3种表面活性剂均可有效促进清洁土中DMP和DEP的迁移,CTAB和SDBS在2 CMC、TX-100在1 CMC时可促进DNBP和BBP的迁移,但3种表面活性剂对清洁土中DNOP迁移的影响较小。与单一表面活性剂相比,混合表面活性剂有助于污染土中PAEs的迁移,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清洁土中PAEs的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就整个土柱而言,单一表面活性剂CTAB和SDBS在较高浓度时、TX-100较低的浓度时对PAEs的淋滤效果更好;在较短老化时间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对淋滤率没有显著影响;老化时间延长有效降低了淋滤率;而混合表面活性剂的淋滤率有明显提高,更有助于PAEs的迁移。  相似文献   
78.
典型覆膜作物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青岛市典型覆膜作物花生和棉花土壤进行调查采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土壤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4种优控的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结果表明,覆膜花生和棉花土壤中4种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的总含量分别为33.36 mg/kg和25.59 mg/kg,DEHP分别占2种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总量的63.89%和59.43%。DEHP和DBP在所有土壤样品中均被检出,覆膜花生土壤中含量较高。按照美国土壤控制标准,4种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所有样品DBP的超标倍数均在110以上,甚至超过治理标准,表明覆膜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邻苯二甲酸酯污染。  相似文献   
79.
新制和老化微塑料对多溴联苯醚的吸附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徐鹏程  郭健  马东  葛蔚  周震峰  柴超 《环境科学》2020,41(3):1329-1337
以2,2′,4,4′-四溴联苯醚(BDE-47)为多溴联苯醚(PBDEs)代表化合物,研究了新制和紫外光照射老化的聚乙烯(PE)和聚苯乙烯(PS)微塑料对BDE-47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分析了盐度和溶解性有机质等环境因素对其吸附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 X射线衍线和全反射红外光谱对新制和老化微塑料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新制和老化微塑料对PBDEs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新制与老化PE的主要吸附模式为表面吸附和外液膜扩散,新制与老化PS主要受表面吸附影响.Freudlich模型的拟合度最好,表明微塑料对于BDE-47的吸附均表现为多相多层的不均匀吸附过程.BDE-47在新制PE、老化PE、新制PS和老化PS上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3.72、 3.76、 6.04和3.46 ng·g~(-1).老化PE与新制PE相比,其平衡吸附量没有变化;但老化PS与新制PS相比,平衡吸附量降低了42.38%.外液膜扩散的分配作用是影响PE吸附的主要机制.与新制PS相比,结晶度和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增加,导致老化PS平衡吸附量降低.盐度对BDE-47在新制和老化微塑料上的吸附影响不大,但溶解性有机质的存在会降低新制和老化微塑料对BDE-47的吸附.  相似文献   
80.
自养微生物在土壤中广泛存在,但其CO2同化能力及其向土壤碳库的输入机制尚不明确.应用14C连续标记示踪技术,选取亚热带区4种典型稻田土壤在密闭系统模拟培养,探讨了土壤自养微生物同化碳向土壤碳库的输入过程和机制及其对土壤碳库活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具有客观的CO2同化能力.标记培养110 d后,供试土壤的14C-SOC含量范围为69.06~133.81 mg.kg-1,而14C-DOC、14C-MBC含量范围为2.54~8.10 mg.kg-1、19.50~49.16 mg.kg-1.土壤自养微生物同化碳(14C-SOC)与其微生物截留碳(14C-MBC)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可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SOC的更新率分别为5.65%~24.91%、4.23%~20.02%和0.58%~0.92%.而且,土壤自养微生物同化碳的输入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DOC、MBC含量变化影响较大,而对SOC影响较小.对微生物在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基本功能的认识在本研究中得以丰富和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