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2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58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出水水头对自生生物动态膜过滤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范彬  黄霞  栾兆坤 《环境科学》2003,24(5):65-69
增加出水水头不利于自生生物动态膜(SFDM)的恢复.随着恢复期出水水头的增加,SFDM的稳定出水通量逐渐达到一个极限通量,约为35L·(m2·h)-1.继续增大出水水头,稳定出水通量甚至有降低的趋势在相同的出水通量下,动态膜的稳定运行时间随着恢复期出水水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当恢复期出水水头为0.5cm时,稳定运行的时间>10d,当恢复期出水水头为10cm时,稳定运行时间<5h.研究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使每个过滤周期从出水水头为0处开始的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22.
混凝-微滤膜净水工艺的膜污染特征及其清洗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膜表面形貌的观察、不同清洗方法对膜通透性恢复效果的评价以及化学洗脱液的成份分析,对混凝-微滤膜工艺中的膜污染特征和膜污染的清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膜的外表面是微生物污染、有机污染和无机污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表面以微生物污染为主.碱洗能去除大部分的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对膜内、外表面的清洗效果显著;而酸洗对膜表面的无机垢体清除效果较为显著.膜面溶解性有机污染物以小分子量为主,无机污染元素主要是Ca.  相似文献   
23.
采用Biolog实验方法,结合PCA(主成分分析)及多样性指数计算,对海河沿线及渤海湾地区沉积物中微生物的代谢活性进行了比对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微生物的代谢特征受到重金属(铬、镉、铜、汞、铅等)污染和有机物污染(BOD5、CODMn)的共同影响.在重金属污染较高且有机污染水平较低的地区,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多样性指数均明显较低;在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而有机物污染较高的地区,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出现最大值,多样性指数也较高;在其余地区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未受到明显影响,而代谢活性则沿陆地河(海河)到海洋(渤海湾)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4.
非均匀电场对土壤中基因工程菌的迁移与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克隆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Rm1021-GFP细菌作为标记细菌,研究了该细菌在非均匀电场作用下在土壤中的运移特征和存活性,分析了其运移机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均匀电场能有效地促进土壤中Rm1021-GFP细菌的运移,电泳、介电泳和随电渗析流迁移是其主要机理,土壤介质、电压梯度和电极反应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电极反应对电极附近细菌的存活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5.
3种生物处理方式对污泥减量效果的比较及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梁鹏  黄霞  钱易  杨乃鹏 《环境科学》2006,27(11):2339-2343
通过间歇试验得到3种生物方式(污泥好氧消化、厌氧消化以及颤蚓摄食)对污泥的比减量速率、污泥减量速率和污泥减量比例.当初始污泥浓度为2 500mg·L-1时,经过24h减量,颤蚓摄食、厌氧消化和好氧消化3种方式对污泥的比减量速率R分别为0.13 mg·(mg·d)-1,0.09 mg·(mg·d)-1和0.03 mg·(mg·d)-1,对污泥的减量速率分别为315 mg·(L·d)-1,263mg·(L·d)-1和65 mg·(L·d)-1.通过细菌荧光染色和脱氢酶活性检测证实颤蚓摄食在短时间内对污泥中细菌细胞膜的破坏程度最大,可以将颤蚓摄食和厌氧消化相组合强化对污泥的减量.对于初始浓度为2 500mg·L-1的污泥,颤蚓摄食12h后再厌氧消化36h,可以在2d左右使污泥减量的比例达到30%,减量比速率为0.25 mg·(mg·d)-1.当初始污泥浓度增加到4 240mg·L-1,颤蚓摄食时间需要延长到24h方能保证组合工艺对污泥最大程度地减量.  相似文献   
26.
悬浮载体生物膜内硝化菌群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荣昌  文湘华  钱易 《环境科学》2006,27(11):2358-2362
利用16S rRNA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联用技术,对悬浮载体生物膜内硝化菌群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试验采用3组结构完全相同的悬浮载体生物膜反应器,每个反应器的曝气区为6L,沉淀区为2L,水力停留时间为1.0h,3个反应器的进水COD/NH4+-N分别为15、10和5,从反应器中取出载体颗粒表面的生物膜进行分析,研究各反应器中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CBR内载体表面生物膜的总体厚度在80~120μm左右,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主要分布在生物膜表面的20~30μm左右范围内.随着进水中COD/NH4+-N的增加,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在整个生物膜中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27.
朱磊  周小红  施汉昌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0):1344-1348
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备用于水中磷酸盐检测的传感器,其中,掺有钴粉的碳浆为工作电极,银/氯化银浆为参比电极.在25℃下,对于用pH为4.0邻苯二甲酸氢钾(KHP)缓冲溶液配制的浓度梯度为1×10-5~0.1mol/L的KH2PO4溶液,钴碳比为1:7磷酸盐丝网印刷电极有良好的能斯特响应,响应斜率为-41.63mV/decade,检测限为5×10-6mol/L,响应时间为60s,稳定性较好.丝网印刷电极的重现性很好,测量同一溶液, 同一钴碳比的丝网印刷电极的相对误差小于1%,不同钴碳比的丝网印刷电极的相对误差小于3.5%.  相似文献   
28.
工业VOCs排放源废气排放特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量调研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源案例的基础上,将工业VOCs排放源分为溶剂产品使用源、化工产品生产源、废物处理源和存储输送源4类,并对不同类型工业VOCs源的废气排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有组织排放的工业VOCs源的废气流量>1000m3/h,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100000m3/h的VOCs源以溶剂产品使用源为主;流量10000mg/m3或<100mg/m3的工业VOCs源,均以化工产品生产源为主.在工业VOCs源排放的各种VOCs组分中,以苯系物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9.
生物覆盖层基质对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覆盖层甲烷氧化是填埋场甲烷减排的重要途径,覆盖层基质性能对其甲烷氧化能力影响较大。选用≤1mm堆肥物(1#基质)、≤1mm堆肥物+陶粒(2#基质)、≤1mm堆肥物+陶粒(3#基质)、1~2mm堆肥物(4#基质)、2~3.2mm堆肥物(5#基质)等5种不同类型的生物覆盖层基质,在实验室内模拟研究填埋场生物覆盖层的甲烷生物氧化状况,旨在为筛选垃圾填埋场甲烷高效氧化的生物覆盖材料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粒径对基质氧气传输能力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基质的甲烷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纯堆肥物基质(1#、4#和5#基质)几乎没有甲烷氧化能力,堆肥物+陶粒(1:1(V:V))的复合基质(2#、3#基质)的甲烷氧化效率高达100%。堆肥物-陶粒复合基质为甲烷氧化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改善了生物覆盖层内的气体传输性能,是一种适宜的填埋场生物覆盖层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30.
研究了螯合剂EDTA和DTPA对海州香薷蓄铜能力和铜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EDTA和DTPA能抑制植物的生长,使其生物量降低,叶绿素含量下降,同时降低了植物的根系活力.EDTA和DTPA都可引起植物SOD、POD活性上升,在与Cu2+共同作用下,EDTA对Cu2+毒性影响较小,表现在SOD、POD活性仍按Cu2+独立作用下的变化规律而变化,且数值上变化不大.而DTPA则降低了Cu2+作用下SOD、POD活性的变化.EDTA使海州香薷地上部分铜浓度增加,DTPA则明显降低了海州香薷的铜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